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|淨空老法師開示

金剛經的智言慧語|淨空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凡夫的功行想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,有沒有方法❓
✔️如何能得到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❓
✔️怎樣才叫真正發心❓
✔️學了般若自己覺得不得受用,什麼原因❓
✔️菩提心的基礎是什麼❓
✔️功德是什麼❓
✔️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——大乘對於戒律疏忽了嗎❓

  【即是具足三聚淨戒】

  往往一般人疏忽了,以為大乘對於戒律好像疏忽了,好像不太重視;其實不然,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還要清淨、還要嚴格。但是大乘人並不表現在事相上,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執著。

  在古代,還有一樁公案,我們佛門叫公案,一般人叫故事,有個故事。唐朝時候,終南山的道宣律師,他專門修戒律,戒律精嚴,感應得天人送飯。他每天日中一食,他那個飯天人供養,天人尊敬他,戒律精嚴。

  有一天窺基大師從終南山下面經過,順便去訪問訪問,拜訪拜訪道宣律師。而道宣律師知道窺基學問不錯,教理通達,講經說法,玄奘大師的得意門生,但是在戒律規矩上他比較隨便一點,所以對他就輕慢;尤其人家稱他三車法師,對他並不怎麼尊重。

  於是道宣律師也想趁機會來教化教化他、來教導他。用什麼方法?天人供養叫他看看。你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,天人送供養給我,叫窺基法師看到生恭敬心、生慚愧心。哪裡曉得那一天,天人沒有來送供養,道宣法師目的達不到。

  窺基法師下山之後,第二天天人又來送供養了,他就責備:你昨天為什麼沒有送來?那個天人就跟他講: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薩在這裡,全山護法神護衛著,我進不來。道宣法師聽了,一身流冷汗,慚愧!這才曉得,人家外表隨便,心地清淨,才知道自己不如。一個是重形式,一個他不在形式上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信心不逆裡面就具足三聚淨戒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4集1995/5

  【性體空寂,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,故必須離相自證。】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體會到,為什麼佛教給我們要無住生心,那麼樣強調無住,無住就是離相。心要是有住,法身理體決定透不出來。佛法的修學,不僅僅是禪宗,任何一個宗派、任何一個法門,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的,要見性。

  為什麼不能見性?因為你心裡頭有執著、有妄想,所以你就不能見性。你有執著,你決定離不開六道輪迴;你有妄想,你決定脫不了十法界。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裡成佛,那個佛沒斷妄想,那成的是什麼佛?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妄想斷掉了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。

  一真法界裡面兩種人,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。別教登了地,這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裡面,他才叫真佛;分證佛,天台家講的分證佛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在《金剛經》裡面叫諸佛;《金剛經》上「諸佛」,諸佛是講哪個?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由此可知,非離相不可,你不離相你不能見性。

  我們念佛人,你要不離相,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。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亂,這是用金剛般若來幫助我們念佛,念到理一心不亂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。那個成佛太快太快了,實在不可思議!凡夫成佛,成圓教究竟圓滿佛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。同樣的,往生難不難?你果然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一點都不難;難的是你不肯放下,難在這個地方。果然現在就放下,現在就往生,佛就來接引。

 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知道,你都明瞭了,你心裡還有什麼恐怖?《心經》上講的「度一切苦厄」,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沒有了。縱然是三次世界大戰,那個原子彈掉在空中,你看到,放煙火一樣的,你往生了!你說多自在,一點恐怖都沒有,看熱鬧!看完了就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來接引了,你看那個多麼殊勝、多麼莊嚴。所以一點恐怖都沒有,恐怖是什麼?恐怖是放不下的人。放不下,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。徹底放下了,往生是上上品往生。

  所以名字相要離。今天下午有一個同修打電話給我,他說他很煩惱,他念《無量壽經》,大概念了不少遍。他的日子不好過,人家罵他、侮辱他。他為什麼難過?著了名字相,每一句罵他的話,他都聽進去了,他都放在心上,好難過!你說這有什麼法子?如果真的懂得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他罵他的,罵幾個鐘點罵累了,我一句也沒聽進去,那多自在,不就沒事,什麼事都沒有!所以我跟他講,你功夫不得力,那個經、佛都白念了;真正功夫得力的話,哪裡有這個現象!

  著相,這就苦惱。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心緣就是心裡面的攀緣,怎麼離?剛才說過,心裡頭一切執著、憂慮、牽掛統統放下,都沒有了,心緣相就離了,這個離得乾淨。這個事情必須要離相自證,這是人家幫不上忙的。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也沒有辦法幫我們的忙,一定要我們自己離、自己證。佛只能夠把方法教給我們,把理論講清楚了,方法教我們了,要自己去做。佛能夠加持我們的、保佑我們的、幫忙我們的,就是這些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4集1995/5

  【無邊,以明事修,離四句之義。功,謂一超直入。德,謂體用圓彰。是此經教義,理事雙融,性修不二,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。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。若言利他,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,以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。】

  這一段意思說得很圓滿。世尊在這個經上就教義這一方面來說,這個經「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」,說了三句。無邊是說明事修,在事相上的修持,這部經教我們在事相上,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;也就是我們生活全部的活動。行門的綱領就是無住生心,無住就是離相,離一切相,這個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了。這四句是:有相、無相(無相就是空相)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盡了。

  「功」是講功夫,我們修行的功夫。實在講功夫就是離相的功夫,都是離相,真的有淺深次第不同。在這部經上尤其說得明顯,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就離四相,這是功夫淺的。到等覺菩薩,他們修的還是離四相,這是古德教我們教人放下,放下再放下,「我有放下」還要放下,就這個意思。有功夫淺深不一樣。一直到等覺菩薩,要不要放下?還要放下。放下什麼?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那個放下才成功。由此可知,《金剛經》確確實實叫單刀直入,直截了當。菩薩行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。你能放下一分,你就多看破一分;多看破一分,你就又多放下一分。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,它是循環的,互相幫助的;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一超直入,超,超越次第;入,入底下講的德,德就是入,入如來果地的境界。

  底下講「德」就是得到,你一分功夫,你就得一分。得的什麼?體用圓彰。由此可知,這個德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。見性,體是性體,用是性的作用,真心本性的體用,圓圓滿滿都顯露出來,彰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。表現在什麼地方?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。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初給我們所示現的著衣持缽,就是體用圓彰,被須菩提尊者見到了。須菩提能夠見到,我們要曉得須菩提入了這個境界,他要不入這個境界,他怎麼會見得到?我們為什麼見不到?我們沒入這個境界。所以,入這個境界就見到了。

  因此這部經的教義,是理事雙融。理是無住,事是生心。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是一不是二。理跟事融成一體,性修不二。性德跟修德,性德是理體,修德就是無住生心,無住生心都是屬於修。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修行的功夫,一超直入的修功,就是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就是這一句。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。《華嚴》經題講的「大方廣」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無遺。這些話,都是講無量無邊的功德,從自己修證這一邊來說的,自受用。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,自己得到的受用。如果要是說利他,功德也是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。

  「若言利他,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」。怎麼利人?利人有兩種方法,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我們做一個榜樣給人看,那叫演;說是解釋。這是兩種方法,諸位要曉得,演說是兩種方法,不是一種。別人看到我們的生活行為幸福美滿,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,他很想學習。在學習當中,他免不了有疑問、有疑惑,他來向你請教,你一定要詳細給他講解。如果他沒有向你請教,你看出來了,知道他有疑惑,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,願意來修行,不等他說,我們也要找他來解釋。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說,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,他沒有來請教,就要主動的給他講經,成就他的無邊的三身;法、報、應三身。能成就別人法、報、應三身,當然也成就自己的法、報、應三身。自己三身沒說,但是前面講體用圓彰之性德,這句話裡頭就含著有三身。「以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。」自他不二,這是從教上來說的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5集1995/5

  【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。】

  這是講緣起。《金剛經》對象是何等的人物,這一小段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由此可知,我們讀誦《金剛經》,修學般若法門,自己覺得不得受用。這部經,諸佛讚歎、諸菩薩讚歎,歷代的祖師大德,無論是哪一宗、無論是修學哪一個法門,普遍的讚歎,這不是假的。為什麼我們不得力?讀到這一句應該覺悟,我們沒有發大乘。

  大乘是什麼?菩提心,我們沒發菩提心。也許同修覺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,那是你自己以為發的。菩提心是什麼?不知道。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,那發的是什麼菩提心?菩提心如果具體來說,是淨業三福。三福最高的那一層是菩提心。由此可知,菩提心是有基礎的,底下沒有基礎,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?

  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,雖然說得很簡單,「真信,發願,一心求生淨土」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樣的人有沒有具備底下的基礎?具備了。凡是這樣的人,你去觀察他,他孝順父母、他尊敬師長、他有慈悲心,他不傷害一切眾生,第一條福具足了。

  第二、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,他也具足了。他沒有受過三皈依,形式的三皈他沒有,他真的回過頭來,專門依佛陀的教誨,他真皈依。他沒有形式,他有實質。他心地清淨無染,沒有惡意,那個戒就具足了。他能夠老實念佛;老實,威儀就具足了。可見得前面兩福,人家圓圓滿滿的具足了。

  我們自己冷靜反省反省,我們有沒有具足?還真有問題。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?這個在前面講過好幾遍,不必再重覆詳細說。不僅養父母之身,養父母的心、養父母之志,孝養的意思很深很廣。奉事師長,老師教導我們的,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的去做;認真努力去做,那才是奉事師長。不是對老師很恭敬,樣樣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,老師不要求這些。老師是傳道者,你真正能夠接受,真正能把道發揚光大,老師歡喜。

  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,真正去修十善業道?這是第一福,這基礎的基礎。所以人家說,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這裡學起,不從這裡學起不能成就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5集1995/5

  【初發心修行之凡夫,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,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,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。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。】

  這一句的意思,這一小段,意思是無限的深廣,絕不能夠粗心大意這樣看過,那就太可惜了;不但你辜負了世尊,你也辜負了江居士的美意。

  佛在這個經上所顯示的,初發心的人,前面已經四次較量功德,我們是薄地凡夫,煩惱一品都沒斷,但是你要真正發這個心,你的功德超過長劫,長劫那是不曉得他修了多少劫,那種苦行的菩薩,你超過他。你要問你憑什麼超過他?這些長劫修行的菩薩,還沒有發心擔起如來弘法利生的擔子,他沒有發這個心。諸位想想,長劫修行的菩薩都不如,我們修這一點戒定慧算什麼!那怎麼能跟人家比,這才知道發心荷擔如來,功德不可思議!

  換句話說,佛此地暗示我們,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,有沒有方法?有,你發這個心就超過了。也許有人問,這個心我發了,我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,這個發也是空的,那你不是真心發的;你要真心發,那個智慧、能力很快就得到。怎麼知道?大家都曉得,佛門裡面有一句俗話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誰不捨一人?諸佛如來。

  諸佛如來,你看看這裡,你只要一發這個心,「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」,十方如來都看到、都見到了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我們這個心一發,心裡頭放無量的光明,這個光明跟十方諸佛的光,光光相映,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,怕的是你不肯發心,你就沒辦法。佛一定加持你。

  那就跟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,應以什麼身得度,諸佛如來就化身來指導我們、來協助我們,滿足我們續佛慧命、荷擔如來的願望。可見得,關鍵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心,不是真正發心,那個不行。怎樣才叫真正發心?其實這個經上講得已經很清楚、很透徹,一定要信心不逆、依教奉行,那就是真的發心。

  我們再把這一段的教義,落實在生活裡面來說,大家就更容易明瞭。你有沒有真正孝順父母?真發心的人,一定是真的孝順父母,他盡心盡力去做,那是真發心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這裡下手的。真正奉事師長,對於師長的教訓,對於師長的教誨,不但是念念不忘,而且真正去做到。

  從這裡面,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,看到依教奉行,這才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;冥加是你自己還沒有發現,佛保佑你,顯是非常顯著。譬如你自己已經覺得煩惱輕、智慧長。從前頭腦好像笨笨的,現在聰明了,這都是好現象。以前心中煩悶,現在心胸開闊;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順眼,現在看人看事都很歡喜,境界在轉變。這是得佛力加持,業障消失,智慧、德能的增長。這說明這個人確實他有能力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5集1995/5
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