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法師開示
佛弟子見到塔廟,見到佛菩薩形像,禮拜、稱讚、供養,這是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,就是十大願王的前面三句。「禮敬諸佛」,這是我們要拜,禮拜。「稱讚如來」,稱讚如來主要是要讚歎佛的功德。然後是「廣修供養」。第四句,這屬於個人的,「懺悔業障」,雖然是自行,也是化他。
佛法是師道,可以說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,就是不拉信徒。不像其他宗教,用種種方法、手段所謂去吸收信徒,我們一般講是拉信徒。佛門裡面沒有,這個在佛門是很大的忌諱,但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期間,也有這個現象了。這種現象說實在話,佛要是在世看到了,會流眼淚,會很痛心。世出世間的聖人,聖賢教誨,都是非常謙虛。儒家的道德落實在禮教,禮樂,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。用很多方法、手段來吸收信徒,這個不謙卑。尤其是「我這個道好,比你還高」,這個話怎麼能說得出口?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謙卑。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,有沒有一絲毫傲慢心?有沒有絲毫是讚歎自己、貶低別人?沒有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最後,這是很好的示範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都非常客氣、非常謙虛,「我所懂得的很少,知道不多,不如那些善知識,到我這兒參學,我所學的、所修的都告訴你了,再往上去」,他給你介紹「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參訪某某大善知識」。沒有一個是自讚毀他,沒有,自讚毀他是菩薩戒裡面的重戒。
我們要問,佛菩薩這樣的大德大能,慈悲教化,如何讓這些人知道?知道什麼?知道自己來學。所以學,諸位要知道是要來求學的,古人說得好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你來,到老師這裡來學,這是表示你的虔誠恭敬。道學用什麼方法你才能得到?無非是「誠敬」兩個字,你內有真誠,外有恭敬,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所以老師都謙虛,怎麼敢做人的老師?不敢。你來學,歡迎,我們都是同學,歡迎你一起來,我們志同道合,一起來學習。同學,不敢自以為是老師。
我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,我們在世間法是祖父輩,都非常謙虛,都不說「我教你」。他怎麼說?「我只能幫助你五年」,不說「我可以教你五年」,謙虛、客氣!這是什麼?這真正叫德行,這是給我們做榜樣,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將來縱然是學成了,不可以貢高我慢,不可以自以為是,處處要謙虛。一定要知道,人中高人很多,怎麼能輕慢?就是對於一個沒有學術的人都不可以輕慢。你看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,他跟張別駕說得很好,不能輕慢初學,不能輕慢沒有念過書的人,往往是「下下人而有上上智」。所謂「愚者千慮,必有一得;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」,你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敢輕慢初學。
這都是佛、菩薩、古聖先賢現身說法,給我們做出榜樣,我們要能夠體會,要懂得學習。你學會了謙虛,學會了恭敬,你一生的好處就太多了,真正的善知識願意教你。為什麼?佛門裡面稱之為法器,也就是說他具足條件可以接受這個道學。接受道學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謙虛好學,所謂尊師重道。我們對老師要尊重,老師對學生很客氣,不能因為他很客氣,我們就把他看成「你是我的學長」,看成朋友,這個不可以。學生對老師一定要恭敬,老師對學生一定是友愛,不敢稱老師。我們看古來的大德,老師對學生寫信,在書信上,後面不是寫「老師」,署名的地方是「友生」,友是朋友。他自己不稱老師,稱「友生」,你就曉得,友生就是老師。所以老師把學生看作朋友,可是學生一定要把老師真正看作父母一樣,這是道德。
我們要問,佛法既然不能讚歎、不能宣揚、不能拉信徒,經上又講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用什麼方法去接引他?你就曉得,『讚佛功德』。所以,早晚課誦、法會裡面的儀規都有香讚,都有讚佛、讚法、讚僧。要知道那不是唱給佛聽的,是唱給誰聽的?唱給沒學佛的人讓他們聽的。他們聽了之後,「原來三寶有這樣殊勝的功德,我們應該要去看看,要去學習」,這麼來的。所以我們用什麼來招生,替老師、替佛菩薩來接引大眾?用我們的行持,這個重要,這就是三寶的金字招牌;出家人要像個出家人,在家人要像個在家弟子。出家能夠把沙彌律儀落實,把比丘戒、菩薩戒落實,你到什麼地方人家不尊敬你?一看到,「這是佛門弟子,好人,大好人」。他這麼樣的讚歎,佛菩薩臉上就有光。如果我們出家人做得不好,走在外面,「你看這個出家人」,讓人家批評,讓人家毀謗。他不只毀謗你一個,他連佛菩薩都毀謗,這是你做得不如法。什麼叫如法?依教奉行就是如法。
經律論三藏它的作用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古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禪是佛心。禪是什麼你要懂,不是盤腿面壁那個叫禪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兩句話就是禪。這兩句是經文,意思不難懂,「不取於相」就是外不著相,「如如不動」就是內不動心。外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不為外面境界誘惑,叫做外不著相;內裡面不起貪瞋痴慢,內不動心。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是善緣、是惡緣,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動,一切都不染著,這個叫禪。所以禪是佛心,教是佛的言語,戒律是佛的行為。你看看三藏經典跟我們什麼關係,你不就清楚了嗎?比世間的學術關係更密切。世間許多學術對我們作用不算太大,可是佛法可不一樣,佛法是我們日常生活,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。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,這些都是佛的功德。
「讚佛功德」,經論裡面太多了。《大藏經》裡面,還專門有編成歌曲可以演唱的,分量不少。我是略略的翻了一翻,大概也有二、三千首,在從前是可以唱的。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,可以把讚歎佛功德的,用歌舞、用戲劇,文藝的手段表演出來,讚佛。我知道是有人在做,我沒有看過,這是如法的,能把它編成電視劇也是如法的。我們《大藏經》裡面有一本劇本,古人編的,那是平劇,書的名字叫《歸元鏡》。我讀過,不但讀過,我還流通過幾次,印了大概有好幾千本。這裡面是三個人的故事,第一個是(都是淨土宗的)初祖慧遠大師的故事,用平劇的方法搬上舞台,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的故事,第三位是蓮池大師的故事。這是淨土宗三位祖師的行誼,搬上舞台表演。所以現在能把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的行誼,能夠用這種手段,就是用電視劇的方式來演出,接引大眾的效果肯定比講經還有效。
往後這個時代,人們一般聽課的意願逐漸少了。現在人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來,比三十年前的人定力相差很遠。三十年前的年輕人,我們講學生,聽課一個小時、兩個小時沒有問題。現在,我在外國看到很多大學,學生聽課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鐘。學校請我去講演,我到學校去的時候,裡面老師就告訴我:法師,你的講演最好不要超過十五分鐘。我說為什麼?學生沒有耐心。我進到課堂一看,果然如此。所以我很感嘆,這些年輕的大學生不如我們學佛的同修。我們學佛的同修,你看我常常講經連續的講四個小時,大家都很喜歡聽,沒有一個東張西望,也沒有中途退席的。如果說四個小時在大學授課,你那個講堂沒有學生,人都走光了。這就是說,三十年前大學的學生,一堂課五十分鐘真的他能坐得下去。現在這些教授在學校上課,怎麼個上法?我去看了我才知道,十五分鐘上課,然後就提問題、解答問題,再就是聊天講故事。這樣子混時間,還要逗學生們的興趣,老師很難做,不容易。
從這個地方使我就想到,前幾年鳳凰電視台邀請我做了一次講演,在北京。現場好像有四百多學生,還有幾位教授,來自四個學校。我的講演大概有兩小時,居然秩序非常良好,沒有退席的。我們講完之後,他們的董事長劉長樂先生告訴我,他說:法師,你今天這次講得很成功,過去從來沒有過這個現象,聽眾秩序這麼好。我們也是講好像一個半小時之後,有半個小時讓聽眾提問題,現場解答。這個現象,今天在學校裡面是太難見到了。
現在用什麼方法?電視劇的方法。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劇,電視劇已經是現代人的精神生活,不能缺少的,每天總要看幾個小時。尤其是連續劇,到時候他什麼事都放下,一定要看。所以佛門裡面如果有這樣的藝術天才,應當把這些經典用這種方法來表達。電視劇也不能太長,通常現在演的都是半個小時,每天半個小時。當然集數不能太多,一般總是在十幾集到三十集之間,這是最受歡迎的。太長了,人就聽了厭煩了,後面就不想再繼續聽,所以一定要懂得群眾心理。
我們今天讀到這首偈頌,讚佛功德的用意是替佛招生,幫助佛菩薩接引信眾,用意在此地。因此讚佛要莊嚴、要端莊。讚佛偈,這是我們總說,所有一切梵唄都是屬於讚佛偈,念的時候要字正腔圓,人家聽了才聽得懂,才能受感動。自己以真誠的心,出自於內心真誠,才能感人,如果沒有誠敬在裡面,不能夠感動人。所以,梵唄也能看出這個人修行的功夫,功夫深,真的是不一樣。現在佛門裡面,像早晚課誦,我們聽到前面的香讚,細心去聽,一個字都聽不出來。只能夠說欣賞他的韻調,他究竟唱什麼?不知道。這種讚佛,意義就失掉了,這真的是好像只對佛菩薩,而不是對大眾的。可是佛門自古以來,梵唄是對大眾,不是給佛菩薩欣賞的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念經也是讚佛,所以讚佛的含義非常的廣泛。譬如我們上早課,念一遍《無量壽經》,外面有人聽到,他真的能夠字字句句聽得清楚,那就得受用。如果我們念得不整齊,咬字不清楚,外面人很想聽,聽不出你念些什麼,效果就失掉了。所以念誦,出聲是自利利他,不出聲是自利,出聲的時候一定是利他,這個他裡面還包括天龍鬼神。所以我們恭恭敬敬,咬字清楚,速度不快不慢,龍天鬼神歡喜,這叫真供養。諸位想想,六祖惠能大師當年賣柴,聽到一個居士在房間裡面念《金剛經》,他在窗外聽,聽了就很受感動。居士念完之後,能大師就向他請教,你念的是什麼經?這經從哪裡來的,怎麼這麼好?如果這個人念經,咬字不清楚,含糊籠統,外面人就聽不到了。你看他念這部《金剛經》,就度了惠能大師。這是他跟佛門的第一個緣,這是《壇經》上記載的,你就曉得讀誦多重要。他真聽懂了,真明白經裡面的意思,他雖然不認識字,他能聽得懂。這些道理我們不能夠不懂,不能不認真的學習。
講演,尤其是講經,速度不能快。可是現在一般人什麼都要趕時間,都要快,嫌我們講經的速度太慢。可是聽成習慣,他就懂了。要我們講經像報新聞那樣,那樣趕時間的,得不到利益。為什麼?那種念法心浮氣躁,念的人心浮氣躁,聽的人也心浮氣躁。念的人心地清淨,心是定的,也教聽的人要把心定下來,把心浮氣躁的情形要放下。幾分鐘也好,幾十分鐘也好,他得受用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個不但讚佛的功德,當下稱讚的人、讀誦的人都得功德,聽眾也得功德。
所以引發的大願,『眾德悉具,稱歎無盡』。這八個字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實際上深廣無盡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清涼大師《華嚴》註解裡常講,《華嚴經》每一字每一句皆含無量義。一字一句要是細講,講一劫都講不盡,何況這一品經?何況這一部經?為什麼?正是此地所說的「眾德悉具」,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。為什麼?無量的性德都包含在其中,你怎麼能說得盡?我們只是在經前面念過,「一即無量,無量即一」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這些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人學一部經,不是教你學很多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
這一部經要學到什麼時候才算是畢業?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就畢業了。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?你學的是一部經,這一部經通了,徹底通了,所有一切經全通了,沒有學的全通了,展現在你面前,你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為什麼?因為你見性了,明心見性,一切經教都是真心、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所以你見性跟佛見性是一不是二。何況世尊在經上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不就是眾德悉具嗎?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,你有;一切諸佛的德能,一切諸佛的相好,你統統都具足。這是什麼?這是性德。不是學一樣會一樣,沒有學的就不會,那是凡夫,那是學的皮毛,沒用處。
你要深入,大乘教裡面,佛這個話講得很多,「深解義趣」,這是佛對我們的要求、指導,你學要深解義趣。如果你能懂得這句話,依教奉行,你對於一部經就產生興趣了。為什麼?愈讀愈有味道,遍遍深入。深入到最後是自性,自然就見性,教下叫大開圓解,宗門叫明心見性,是同一個境界。所以從經教裡面可以明心見性。禪宗裡是用參究達到明心見性,那是什麼?上上根人;不是上上根,參禪沒用,開不了悟。所以佛的八萬四千法門,是接引不同程度的眾生。古人說得好,「人貴自知之明」,這真可貴,自己曉得自己根性。我不是上上乘人,我就不學禪,為什麼?學那個東西,我一生都得不到利益。中下根性,學教。
我在初學的時候,老師告訴我,也點醒我,初學總對禪很羨慕,讀《壇經》、讀《金剛經》、讀祖師語錄,似懂非懂。老師警告我,「不能看,不能學,那是一步登天,你有沒有這個能力?一步登上天,好!你成功了;登不上去,你從那裡掉下來,粉身碎骨。」學教,他告訴我,學教是爬樓梯,像一百層的高樓,你一步一步往上爬,時間雖然長,你真能爬得上去。禪宗不要爬樓梯,一百層從樓下一下就跳上去,那真有本事,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。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。所以,老師勸我從經教上入門。經教,由淺而深,由小部再學到大部。所以我第一部學的經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不多,只有五、六頁,那是小乘經,確實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。小乘經我大概學了將近有十部,都不長,好像最長的大概只有兩千多字,短的三四百字、六七百字。求學、求道都要懂得次第,循序而進,不能夠躐等。
還有一個特別的法門,在佛法裡面就是淨土宗跟密宗,他們的方法比較特別。但是這兩個宗派都是修清淨心,有難易不同。淨土是易行道,密雖然也是修清淨心,比淨土要難得多,這個要知道。淨宗的這個易行道是遠離一切障礙,要遠離,比較容易得清淨心。你看淨宗特別講求的,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醒同學們,要放下自私自利,要放下名聞利養,要放下五欲六塵,要放下貪瞋痴慢;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不接近。古時候修學的道場都在深山裡面,人跡不到的地方,等於說跟世俗隔離了。道場附近,那個時候是三里路之內沒有村莊,清靜環境,是讓你懂得遠離。而且要遵守佛所講的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」,持戒念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現在念佛人多,成就人少。你再仔細去觀察,他為什麼不能成就?雖念佛,不持戒,雖然念佛,不能吃苦,對世法他有留戀,這不是法不靈,是他自己學得不如法。如法修學,這個法門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,善導是唐朝時候人,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,二祖。他老人家講,這個法門叫「萬修萬人去」,這是真的。可是現在怕人家誤會,上面一定要加一句,「如理如法的修行,萬修萬人去」。你跟淨宗的理論違背,跟淨宗的方法違背,你這一生就很難成就。理論跟方法都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都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,你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道理、方法去修,沒有不成就的。
所以經要能透它的義理,透是明白,徹底明白,然後才知道應該怎樣學。雖然懂得一點皮毛,不透徹,你放下就很困難,要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捨掉,就困難了;你真的懂得,真的了解,煩惱習氣很容易放下。為什麼?你自己的欲望裡頭所求的,沒有想到極樂世界比那個殊勝太多了,而且很容易求得。你要求壽命、長壽,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,你在這個世界上決定得不到。你要相好、要身體健康,極樂世界人是紫磨真金色身,每個人的相貌,我常說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跟佛一樣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
《華嚴經》上講,得十種大自在,第一個就是壽命,智慧、財富。為什麼?度眾生需要。對眾生的布施,財布施是接引眾生最好的方法,諸佛菩薩自性當中有無盡的財寶。說法,就像這樣說無盡的法門,永遠說不盡。有能力,這個身相,身相可以隨著眾生的愛好去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身自在。多少時間你可以能得到?《彌陀經》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,你看多方便。但是我們在這兩千多年歷史當中看到,三年到五年決定得到。三年到五年你還沒有得到,你不如理、不如法;你要如理如法,肯定得到,不能不懂。懂了之後,生大歡喜心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得大圓滿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73 2006/6/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