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是迷惑的眾生,轉變唯一的依靠就是聖教|淨空老法師嘉言錄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◎《地藏經綸貫》中,青蓮法師講:「無相無名,絕思絕議。」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義理與精華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若是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義,思想觀念、言語行為就會轉變,轉凡成聖。懂得一分,轉變一分;懂得二分,轉變二分,轉變的角度大小,與理解的深度成正比。這也能做為考量自己修學功夫的方法,果真有進步,心地會日益清淨,智慧會日益增長,煩惱也會日益減輕。到煩惱輕、智慧長時,世出世間一切經論展現在面前,無量無邊的義趣自然湧現。所以,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觀念上做一個大轉變。(981214早餐)

◎我們是迷惑的眾生,轉變唯一的依靠就是聖教,依靠聖教指導的方向與目標,認真做轉變,轉識成智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成涅槃,轉迷成悟,超凡入聖,我們要做這個工作。對於有緣的眾生,也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轉變;雖幫助眾生,但心地依舊保持清淨,絕不著相;著相就會生煩惱,心就被污染了。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,能保持清淨心,不被污染,眾生能轉變思想觀念,讚歎歡喜;不能轉變,心底依然清淨,不落痕跡,這正是《般若經》所講的「三輪體空」,所以佛菩薩永遠自在,永不退轉,道理在此。(981214早餐)

◎佛法貴在覺悟,古聖先賢也說「克念作聖」,故聖凡只在覺迷一念間耳。一念覺,當下就是一真法界;一念迷,又何止十法界?覺悟之人真正能放下,只有迷人才有爭執。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,所以學佛菩薩,就是學覺悟,學看破、放下,真正做到「與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自然身心自在,智慧增長。(981208早餐)

◎學佛之人不能契入境界,是一念情執沒消融。而要想成就,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能不認真去學習無爭無求,學習慈悲,熱誠助人。在助人的過程中,決定不能執著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要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心,這是菩薩行;菩薩行就是覺悟之行。(981208早餐)

◎修學第一要發願,儒家講要立志,立志作聖賢、做大事,而非立志作大官、發大財,享榮華富貴。何謂大事?佛家講「死生事大」,這句話把「大事」徹底圓滿說明了。在佛法裡,大事因緣講到究竟圓滿處,就是普度眾生,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「度」是比喻,度過生死苦海,度過六道輪迴,這才是大事。(981207早餐)

◎若不明道理與事實真相,學佛不能從心地上真正做一個轉變,就是學佛也依舊造罪業,正是古人所講的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這個「僧」,不一定指出家人,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;僧是團體,無論出家、在家,學佛的團體都稱為僧團。(981207早餐)

◎有一念怨天尤人,就是大錯特錯。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、逆緣,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,決定是自己不善業累積造成的,過失不在別人。回過頭來,自己真正懺悔,改過自新,這是真修行。是我沒有將他當作父母、師長看待,沒有孝順、尊重他,是我自己的錯,不是他的錯。諸佛如來就是以這種方法成就的,我們想作佛、作菩薩,也沒有例外,還是這個方法。(981201早餐)

◎我們要將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,念念都不能離開;一念離開是一念迷,一念相應是一念覺,所以要在念念之間用功夫。大乘經不可不讀,不可不深解義趣,我們才能保持覺悟而不迷,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。(981201早餐)

對於一切怨懟,我們要能隨順,真正做到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;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戒定慧,這是功德。隨順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?清淨心重要,智慧心重要。你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心,就是隨順,這就有功。能夠成就、增上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就是德。(981201早餐)

我們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相處,有善緣,也有惡緣。有些人跟我們相處很投緣、很歡喜,這是過去生的善緣;有些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,給我們帶來種種不如意,這是過去世的冤業。過去迷惑顛倒,種下這些冤業,現在覺悟明白了,要化解冤結,還是佛的這句話「孝敬」。真誠心的孝順、尊重,冤結自然就能化解。(981201早餐)

諸佛菩薩用什麼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?「孝敬」,就是《觀經》三福的第一句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用「孝順、尊敬」對待一切人事物,就是佛菩薩,就是大聖人;而凡夫的心思觀念、所作所為,與此恰恰相反。相應就是隨順自性、性德,隨順諸法實相;能做到圓滿的隨順,就是一真法界。若不能隨順,與此相違背,就是六道凡夫;完全相違背,就是三惡道。所以,作聖、作凡,天堂、地獄,就在自己一念之間。這一念與法性相應,就是佛菩薩;這一念與性德相違背,就是眾生、惡道。(981201早餐)

◎一切眾生無論在物質、精神方面有缺乏,我們若有能力,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,不必等人來求,這是布施供養。以菩薩來說,這是布施;而普賢菩薩的布施,則稱為「供養」。因為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所以是「供養」,這是對一切眾生尊敬到極處。(981129早餐)

◎「普賢十大願王」裡,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,條條如是,互相含攝。如此念佛,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?如此念佛,豈有不往生之理?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、原則,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,才能真正成就自己,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。(981129早餐)

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,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,也是為了社會安定,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。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,有醜陋的一面,醜陋的不必提,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,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。你造惡,人家原諒你,一句話不提,你就生慚愧心;你造一點善,別人表揚、稱讚你,這是鼓勵修善。此用心很善、很好。(981129早餐)

◎「普賢十願」是菩薩圓滿的大行,經上講,菩薩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。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;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,皆是普賢行。(981129早餐)

◎《華嚴經》上,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為十大綱領,即「普賢十大願王」,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。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,第一「禮敬諸佛」,是行門的根本。對一切人事物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都要恭敬。經上說: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。」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眾生,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眾生,此人即是普賢菩薩,其所修學的就稱為普賢行。這是普賢行的核心,普賢行的根基。(981129早餐)

「菩薩六度」,以布施斷慳貪,以持戒斷惡業,以忍辱斷瞋恚,以精進斷懈怠,以禪定斷散亂,以智慧斷愚痴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,此人就是菩薩。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與此原則相應。(981129早餐)

與「戒定慧」三學相違背的是「貪瞋痴」三毒。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,以定學斷瞋,以慧學斷痴,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這是斷惡修善。(981129早餐)

佛教導我們,既得人身,要在世間住幾十年,正所謂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。所以,聰明人、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,因為他們明瞭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?這就是「四正勤」的教導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,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三學,修菩薩六度,修普賢十願,將三學、六度、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、生活行持,就是積功累德。(981129早餐)

◎現在人造作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」四業,在佛法裡,這是四重戒,無論出家、在家都要遵守。反觀現在社會,大眾心裡所想的、口裡所說的、身體造作的,都是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」,每天造作這五種罪業,實際上就是造作十惡業,世間的災難如何能避免?(981125早餐)

◎要想救自己,就要從此地下定決心,嚴持禁戒,依教奉行。能救自己,才能幫助別人,幫助別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是勸導。出家人的生活所需,依賴在家人的供養,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幫助別人,唯有以身作則,勸導社會大眾與有大福報之人,懂得發心修福。若我們自己的思想、行為不正,如何勸人,如何讓別人相信?所以,一定要先從自己做起,自己心正行正,才能影響別人。(981125早餐)

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,都是我們的同胞,這些同胞與自己是同一個法性,都是自己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唯有成佛,才真正見到「情與無情,皆是同胞」。明瞭之後,就知道自己在這一生中,應該如何做、如何努力,才能與諸佛如來清淨慈悲相應。(981125早餐)

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這句話要常常提起,這就是觀照功夫。面對境界才起心動念,就想到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心就平了。順境不起貪戀之心,逆境也不起瞋恚之心,知道全都是假的。所以,要學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,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自他不二。修福就要從這些地方下手。(981123早餐)

在現前時代,我們必須要拓開心量。因為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世界各地發生的事,立刻就能知道,所以我們活動的範圍,等於是整個地球。我們要關心愛護地球上的任何地區,不可拘束於一個小範圍,這樣心量就太小了。除了這個地球,我們的心量還要擴大到包含虛空法界,才有出離的可能。若沒有這個心量,做再多的好事,也只是人天福報。(981125早餐)

所謂「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」,是在境界現前時六根清淨,不是遠離塵緣時六根清淨,那是小乘修學的方法。接觸境界時,心又亂了,又動妄念了,那就沒有功夫。面對境界,養成清淨不染,這要高度智慧。(981123早餐)

學佛要怎麼學?宗門常講:「從根本修。」根本就是一念不生,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念頭。若有個「我現在一念不生」,就已經生了一個「一念不生」的念頭,這就錯了。初學時,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,學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學成之後,要在生活當中去歷鍊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成功了,此時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,所以法界才稱作一真。若真的有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,法界怎能稱作一真?故轉變在心,轉變在認知,認識境界的實相,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。(981121早餐)

首先要學習看破、放下,要看破「萬法皆空」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何必在虛妄相裡去分別計較?所有一切現象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順心與不順心的全是妄想。你能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無論順逆境界,心都是平靜的,確實以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來與大眾相處,絲毫不沾染,妖魔鬼怪就不能貼身。有我執就有身,沒有我執就沒有身,這是鬼神貼不上身的道理。若念念仍落在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,你不善,鬼神就會欺負你、捉弄你。(981117早餐)

佛不僅以言語教導眾生,他自己是說到做到。他真看破,看破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都通達明瞭;他真放下,於世出世法絲毫不牽掛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連邊都不沾。(981114早餐)

自己生活要樸實、要知足,有多餘的要與一切眾生共享,這是佛菩薩與世間人理念不同之處;佛菩薩是有福大家享,凡夫是有福自己享,不願與人分享。(981114早餐)

學佛就是向佛學習,無論是何種身分,無論從事何種行業,都要學習佛的精神、佛的理念、佛的慈悲,而且要落實在生活當中。(981114早餐)

學佛人若是高高在上,住處像皇宮一般,出門坐名牌轎車,這些苦難人看到做何感想?尤其出家人的財富、享受是十方供養的,釋迦牟尼佛成佛,也沒有這樣享受。佛一生不求人,每天托缽也只托七家,七家都托不到,今天就餓一天;托了第一家能吃得飽,就不托第二家。這種示現是教導我們要「知足常樂」,世間人的病根就是不知足,所以才招致無量無邊的禍害。(981114早餐)

我們是凡夫,業障、習氣、煩惱非常深重,很不容易斷除,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。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,一天都不能間斷。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,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、學習就能開悟。中下根性的人,想在一生中得利益,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,長時間的薰修,才能契入《華嚴經》所講「入佛法」的境界。入佛法就是覺悟,這是真正得大利益。(981230早餐)

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所作所為全是「夢中佛事,水月道場」。道場建立得再大、再輝煌,覺悟的人視為鏡花水月,沒有絲毫執著、慳貪,這才顯示出大自在,這才是高度的享受。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有受用,絕對沒有控制、佔有的念頭,這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,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就在此地。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制別人,念念當中要佔有一切,所以心裡患得患失,憂慮煩惱永遠不斷,這種日子過得好苦。(981230早餐)

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能所俱不可得,你就解脫了。「解脫」,用現代話說,就是心裡沒有負擔,你的心就得自在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會全部放下。我們處處放不下,主要是愚痴沒有破,還以為有能得、有所得,心裡還有負擔,所以生活很痛苦,修學功夫也不得力。(981230早餐)

愛心是義務的付出,決定不能佔有。凡夫的愛心,縱然是對自己的兒女、親人很愛護,也不算是慈悲。因為他有控制、佔有的念頭,念念想控制、佔有一切人事物,這是錯誤。錯在哪裡?佛告訴我們「能所皆空,了不可得」。六百卷《般若經》裡,「不可得」這三個字重複千遍以上,就是要我們牢牢記住,「不可得」是事實真相。以為一切有能得、有所得,那是愚痴、無明。(981230早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