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人在做好事時,能生歡喜心,能幫助他|淨空老法師嘉言錄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做好事時,能生歡喜心,能幫助他、成就他,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,所以我們要懂得修隨喜。我不能做的,他能做,我就幫他;幫不上忙的,我讚歎、我歡喜、我照顧他,功德是同等的。因為你的心是清淨的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。(950212早餐)

如果自己覺得跟大眾相處格格不入,那是自己在生煩惱,並沒有在學佛。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枝枝葉葉圓融起來,將之化解。這些境界是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,因此就要從自己內心去化解,所以佛法叫「內學」。佛法不是求人,是求自己,人人都能向內開發自性,這個團體才叫「僧團」。(950125早餐)

「道」是清淨心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是: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這就是道,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。凡是擾亂清淨心、破壞清淨心的,就是障礙,就是魔。我們若能小心防範,就會增長向道的增上緣,即使處在亂世當中,還是會有成就;若是稍稍不留意,我們的習氣、老毛病又會復發,將來一定墮落。(950211早餐)

真修行,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要見自己的過,不見世間過,這是惠能大師教給後人的兩句真實話。若不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,此生就與過去生一樣,注定要空過。為什麼空過?因為忍不過。

沒有忍,哪來的定?六波羅蜜就像是上六層大樓一樣,第三層如果上不去,就沒有辦法進到第四層,充其量也只有布施、持戒,忍就沒有了,修學怎能成功?所以六度修學的次第,有了忍辱、精進,才得禪定,有了定慧才管用。有定慧的人,心量就大,就能與自性相應。(950103早餐)

◎ 無量劫來,我們不是沒有遇過佛法,也不是沒有認真去修學,為什麼還是落到今天這個地步?就是被「我」、「我所有的」害了。(950129早餐)

◎ 大乘經典的高明,特別是大乘的般若,就是叫你起心動念為佛法,為一切眾生。可是世間人總是害怕、恐懼,怕的是自己衣食沒有著落,生活會有困難,這就是我執—對「我」與「我所有的」執著。有這樣的念頭,就不是學佛人,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(950129早餐)

◎ 《金剛經》說得很好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這真正的意思是:如果我們念念之中還有「我」、「我所有的」,就不是佛的學生,就不是學佛人。還有「我」跟「我所有」,就是留戀這個世間,是不能往生的。(950129早餐)

◎ 基督教徒為什麼能升天?是他的念頭能把一切榮耀歸於主的緣故,如果他把一切榮耀歸於自己,他就不能升天了,因為他的「我」沒有破除。(950129早餐)

念佛要念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?要念到心清淨。心清淨就是功夫成片,可以帶業往生。怎樣才能做到心清淨?一定要有看破、放下的功夫。看破是學問,放下是功夫。放下什麼?放下一切妄想、煩惱、知見。真正要學六祖惠能大師的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心就清淨了。(950214早餐)

眾生的「大病」——不見自己過,專見別人過。專見別人過,就會增長煩惱,就沒有辦法向內觀照。如果我們只顧內照,不管外境的誘惑,這個「照」是智慧,就能把煩惱、習氣化解。(950125早餐)

學上智難;學下愚,只要真正肯學,是可以學得來的;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,最重要的就是名聞利養要放下。「利養」包括五欲六塵,「名聞」包含權力、地位,我們一概都不沾邊,只是一味的老實念佛,服務大眾。(950203早餐)

修學淨土的人,一生當中的大事,就是自己求生淨土,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,自行化他;除此之外,別無二念。這就叫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樣的願心、行持必定往生。煩惱、妄想雖然不刻意去斷,自然就少了,智慧自然天天的增長。(950131早餐)

什麼叫功夫成片?就是清淨心。心裡面已經沒有夾雜、沒有妄念,只專注在一句佛號上,專注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上。(950126早餐)

◎ 我們要念念想著家鄉,家鄉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要把這個放在心上,其他的與我們無關,要有時時刻刻想回家、想往生的念頭,這個念是正念。(950211早餐)

◎ 往生是生,不是死,而且是真正的「永生」—不會再有生死,再有輪迴了。所以那是真正「生」的開始;不能往生,那就有生死。(950211早餐)

◎ 佛門常講「法身慧命」,往生就是證得法身慧命的開始,是真常的開始,不是無常,在世間搞的是無常。(950211早餐)

◎ 「禍福」,實在是繫於大眾的一念之間。一念善就是福,一念惡就是災禍。(950208早餐)

◎ 福報當中,尤其難得的叫清福。在清福裡有高度的智慧,所以不造罪業。在世間的福報裡,福報愈大,造罪就愈容易,所以副作用也大,這是我們要記取的。(950208早餐)

◎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清福、明瞭清福、享受清福,這個福報真的是無量無邊,智慧也一定是隨著增長。(950208早餐)

◎ 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福,也要勸導一切人修福,大家都有福報了,這個地區就不會遭難。假如只有我們個人有福,大家沒有福,我們還是無法躲過共業的,所以勸化眾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(950208早餐)

◎ 「有錢是福報,用錢是智慧。」福報大的人,如果沒有智慧,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;有智慧的人,福報雖小,但他每一分錢都能修得很大的福報,所謂是「捨財修福」。由此可知,沒有智慧的人,想修福也修不到。(950211早餐)

◎ 以因地上講,智慧比福報更重要,因為有智慧的人不會造罪業,會將自己的過失減少到最低程度;沒有智慧的人,造作了罪業,還以為在修福。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現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,他真正有錢,也真正發心,可是他造作的是罪業,不是修福,而自以為是在修福,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惜!(950211早餐)

◎ 世出世間法要曉得,都是福慧因果。福固然重要,慧更重要。有福沒有慧,享福的時候決定造作重罪,這是佛家講的「三世怨」。福享盡了,墮落在惡道裡面,要想出來,那就不容易,不曉得要經過多少生、多少劫?有慧沒有福,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、很艱難,但不造罪業;往往還有往生成佛的可能,因為他生活太苦了,他對這個世間厭倦,反而生起道心。由此可知,福報不是好事情,佛教導出家弟子要修福決定不享福,依舊過清苦的日子,要以苦為師,道理就在此地,怕你享福造罪業。(950216早餐)

◎ 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,到年老的時候,你就享福了,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。年輕不肯修福,到老的時候,沒人照顧你,還是要自己操勞,這因緣果報確實絲毫不爽。(950514早餐)

◎ 我們平時吃東西要小心謹慎,以免食物中毒。需知解毒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清淨心、大慈悲心。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,所以很容易被這些毒物所感染。(950513早餐)

◎ 我們最近看到一些一心專注的人,無論是年輕人或是老人(九十多歲的劉承符老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),他們體能上的變化,精神、相貌上的變化,證明了佛說的一點都不假,這就是三轉法輪裡的證轉—做證明。所以我們為了自身的健康,想要少病、少惱,若不修清淨心、慈悲心,是沒有辦法做到的。(950513早餐)

◎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,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方向,即是有良好的生活教育。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做好人、存好心,這是一世的教育。修得很好的,來世可以生天,欲界六層天都是好人的去處。(950129早餐)

◎ 古人常講: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。」人都是凡夫,凡夫的心千變萬化,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,相處當然困難,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。要放寬自己的心量,學著能夠容忍、能忍讓,避免一切的衝突、摩擦,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—六和敬。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,不能忍、不能讓,和敬就被破壞,這就是戒律裡講的「破和合僧」。五逆罪裡也有破和合僧,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。在五逆罪裡,其他四條不容易犯,這一條很容易犯,而且不知不覺就犯了;唯有一心向道,能忍讓的人,才得避免。(950130早餐)

◎ 惠能大師說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只為生死事大,所以有這麼高的警覺心。一心一意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世間一切與他不相干。順境、逆境一切都隨順,以了生死為重要。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,除了求往生之外,沒有任何一樁事值得放在心上。(950130早餐)

◎ 若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此方世界,或在十方諸佛剎土裡修行,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。如有人問,為何要選擇淨土?我們可以告訴他:就是怕輪迴、怕生死、怕折磨、怕障礙,且為了自利利他達到圓滿,所以才決定求生淨土。(950201早餐)

◎ 生西方淨土之後,就如經上所講「一切苦難都離開了」;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,圓滿成就佛果。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,然後再回到九法界來廣修供養,為眾生服務就沒有障礙,這就是佛家常說的「乘願再來」。(950201早餐)

◎ 往生到西方世界,古德講: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」見到阿彌陀佛,沒有一個不開悟的。開悟就是開智慧,開智慧就是轉煩惱成菩提。(950205早餐)

◎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時,沒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一切都清楚明白,這叫觀照。(950127早餐)

◎ 「觀照」,其實就是自性淨,就是自性的見聞覺知,所以能夠見到真性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用的是情識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叫「情見」,也就是一般所講的「帶著感情」。什麼叫感情?就是分別、執著、妄想。帶著這些東西的見聞覺知,是凡夫見解。由此可知,離開一切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就是佛菩薩的見解,佛菩薩的見解叫做觀照,叫做照見。因此用凡夫的見解來修行,是絕對不能超越六道的。(950127早餐)

◎ 凡夫很難離開情見,如果用情見去修學,一切法門都不成就,只有修學淨土可以。但我們要知道,修淨土是要念佛的功夫把情見伏住,才能往生;伏不住,還是不能往生。也就是說雖然煩惱沒斷,只是暫時伏住,若能在往生的剎那中,煩惱不起現行,就成功了。如果在那時煩惱起來,就去不成了。(950127早餐)

◎ 要是能將六度、十願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那你就快樂了。無論做什麼工作,都是在修菩薩行,在行菩薩道。一個行菩薩道的人是充滿法喜的,這就真的把煩惱轉成菩提,把迷轉成覺悟。(950125早餐)

◎ 世間人若對工作有繁重之感,就苦不堪言、怨聲載道,那是世間人、世間法、是凡夫,是要六道輪迴的。大乘菩薩法高明,把念頭轉過來之後,就是菩薩。他知道勤苦的工作,是跟一切眾生結法緣,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。所以念頭一轉,就快樂無邊,幸福快樂、離苦得樂馬上就能得到。(950125早餐)

◎ 會用功的人,像六祖大師在柴房裡舂米、劈柴、做苦工,照樣修行開悟;因為他在舂米、劈柴之中,具足了六度十願的行法。不會用功的人,即使天天在禪堂裡打坐、參禪也不會開悟,煩惱、習氣還是一大堆。我們要是會修,就是洗碗、擦桌子,六度十願也全具足了。不會用功的人,就會認為這些工作好苦。所以轉境界就是轉心—轉心理、轉思惟。會修行跟不會修行的差別,就在這個地方。(950125早餐)

◎ 倓虛法師在《念佛論》後面講,青島湛山寺的張氏,她修什麼行?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會共修,她就到廚房去洗碗,表面上她是在廚房裡洗碗,其實她在那裡修六度十願,所以她能預知時至,坐著往生。世間人看她只是個不識字、沒念過書、聽經也聽不懂、到處幫人做苦工的人,殊不知那樣的人才叫真修行,聽經、參禪的成就反而不如她。所以一定要真修,要明理,要把佛的這些修行的綱領原則,落實在生活上。(950125早餐)

自己修學也要有個目標、標準,一年要比一年進步,這樣時間就沒有空過。學佛人進步與否,可藉由下列兩點,做為自我的檢點、反省:第一是開智慧,經典裡所說的道理,今年比過去清楚得多,領悟得多;第二是斷煩惱,妄想、煩惱、習氣比過去輕了。如果智慧沒有增長,煩惱習氣還很重,這一年就空過了。(950206早餐)

真正恭敬心,就是一心,就是平等心,就是清淨心。無論表現的怎樣虔誠,心裡有分別、執著,就不是一心。有分別就不平等,執著是染污、不清淨,這就是聽法、讀經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關鍵。(950204早餐)

佛法修學總離不開「戒、定、慧」。「戒」就是守法、守規矩、守世尊在一切經典裡面的教訓,我們遵守著去做。修行最重要的樞紐就是「定」,「定」就是清淨心。能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淨心,不為人事環境所干擾、所污染,那你的道業就成功了。有定就有慧,「慧」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,雖能夠辨別,但絕對不會起心動念。因為一起心動念,就又落到意識裡,就沒有戒定慧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任何人都沒有怨恨,縱然有惡人、惡事來障道,諸佛菩薩也視之自然,不會起怨恨心。為什麼?希望惡人能夠早日覺悟、回頭,因為惡人也有佛性,所以佛菩薩對他也很尊敬。(950509早餐)

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只為生死事大,所以有這麼高的警覺心。一心一意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世間一切與他不相干。順境、逆境一切都隨順,以了生死為重要。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,除了求往生之外,沒有任何一樁事值得放在心上。(950130早餐)

世間一切隨他去,自己將本分事情做好,就正確了;連孔老夫子教學,也是這個宗旨—人能夠盡本分。我們修學的本分,是依據《無量壽經》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。善導大師說,「一切從真實心中作」,就對了。(950104早餐)

修行用功千萬要記住,不能把打妄想當作觀照。但在初學,確實是用意識心,若觀照得力,妄想、煩惱就會減少,智慧就會增長,這代表修行已步上軌道。如果仍然妄想、煩惱不斷,那證明自己觀照的功夫不得力,這是通途方法修學的難處。

淨土宗的方便,就是用意識心專持這句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名號的確是真實的,因此用妄心、意識心去持這真實的名號,這個妄心就是真心。這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之處,也是一切法門所沒有的,故稱第一方便法門。(950130早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