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修學、念佛比不上古人的原因|淨空老法師嘉言錄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現代人修學、念佛比不上古人的原因,還是在於不能真正「看破、放下」。所謂看破,是對於現實生活狀況了解的程度;若我們不甚了解,迷戀世間,當然放不下。所以,念佛往生的人,多半是七、八十歲的老人,因為他們看多了,知道世間一切法是虛幻不實,無論生活在順境、逆境,時間久就膩了,生活過得厭倦,不想再住下去,這時放下了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。若覺得這個世間還很美好,還想再多活幾年,甚至於多活幾十年、幾百年,他放不下,功夫如何能得力!佛法講覺悟,就是覺悟這樁事情。(981225早餐)

◎ 善導大師說,佛教導我們做的要完全做到,佛教我們不可做的,決定不能做;果然能將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教誨,徹底依教奉行,天天做,一天都不違犯,三個月這種功德的累積,你就是諸上善人,就取得往生的自在。若能做六個月,那就更踏實。一直做下去,想什麼時候往生,就什麼時候往生,站著走,坐著走,自在隨意。這是人生第一大事!(981224早餐)

◎ 有些人往生不自在,臨終時還有病苦,原因就是佛教他做的,沒能完全做到;佛教他不可做的,還違犯了不少,這是業障。但畢竟過去今生還有一些善根,臨終遇到善友的提醒、助念,還能往生。(981224早餐)

◎ 我們一定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心、慈悲心,老實念這句佛號。這句佛號一定要與「清淨平等覺」相應,就是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;若不相應,這個佛號就沒有功德。如何才相應?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。看破是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;放下是放下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(981223早餐)

◎ 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往生的故事,感動了許多人,也為香港佛教奠定了真實的基礎。老太太往生時,對兒子、媳婦說,「我一生當中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,我往生時,要求你們念幾聲佛號送我往生。」她的往生實在是開往生大會,親朋好友全到了,老太太交待清楚後,在念佛聲中安詳走了。何東爵士一家人,親眼看到老太太念佛往生,以後全家都念佛了。所以老太太度眾生真有一手,用講的講不通,就表演給你們看,最後一招把全家都度了。老太太的往生,這是高度的智慧,最佳的示範。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弊、作假,唯這件事不能作假。我在台中求學時,李炳南老居士常以這樁事勉勵我們,教導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真有,念佛人真能往生。(981224早餐)

《淨土聖賢錄》與《往生傳》裡,記載自在往生的人很多,沒有記錄下來的更多。近代在倓虛老法師《念佛論》裡,倓老講他一生親眼看到自在往生有二十多人;聽說的,那就更多了。

修無法師是個苦命人,也不識字。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法會時,發心幫忙照顧病患。傳戒法會還沒圓滿,修無法師即預知時至,念佛往生。往生前告誡大眾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。

鄭錫賓居士是個生意人,聽倓老講經說法,歡喜讚歎,以後生意不做了,學會講《彌陀經》,到處為人講經、勸人念佛。他是坐著往生的,不生病。講完經後,告訴大家「我要走了」,多瀟灑!多自在!他的弟弟之前以為他學佛著迷了,後來看到哥哥自在往生,終於明白了。所以他也真心念佛,三年後也往生了,只是稍有病苦。

湛山寺的張居士,是位女居士,家境非常清寒,丈夫是拉黃包車的。她在湛山寺念佛會打雜做義工,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。往生那一天,還一再叮嚀、囑咐丈夫要照顧兩個小孩。她也是預知時至,毫無病苦,坐在床上走的。這是我們學佛的榜樣、模範,不需要靠人幫助,自己真有把握。

另外倓老又說諦閑法師的一個學生,是個鍋漏匠,也不識字。諦老將他送到溫州鄉下的破廟裡,找幾個護法照顧他的生活。諦老只教他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叫他老實念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他念了三、四年成功了,他是站著走的,還站了三天,這多自在!諦老讚歎他:「你比這些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道場裡的方丈住持,超過太多了!」

這些人往生,品位不是在中品、下品,而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上輩往生」。他們能做到,是因為他們放得下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我們今天學不到,就是依舊放不下這些誘惑,難在這裡。要知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都是假的,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,墮落在惡道受種種折磨苦難。(981222早餐)

◎ 我們是業習深重的凡夫,要日夜念佛不間斷,體力上有困難,但是有困難也要克服。過去諦閑老和尚教他的徒弟鍋漏匠,念佛的方法,就是「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」。決定不可以偷懶、懈怠,這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;你成佛了,就能普度眾生,這是自利利他。(981206早餐)

◎ 希望大家自動自發,不要人督促。到念佛堂念佛穿海青,念累了休息也不脫海青;海青脫下來,怕會睡著,耽誤了念佛的功夫;和衣而睡能提高警覺,盡量防止自己懈怠懶散。在這種道場修學,豈有不成佛之理!(981206早餐)

◎ 《影塵回憶錄》記載,諦閑法師有位念佛往生的徒弟,出家之前作鍋漏匠。此人一生生活非常困苦,中年出家,不識字,也沒聽過經,什麼都不會。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告訴他:「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將來準有好處。」他是鄉下老實人,沒有妄想雜念,很聽話就一直念下去。這樣念了三、四年,他成功了。沒有病苦,預知時至,往生後還站三天,等待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。諦老讚歎他說:「你總算沒有白出家,你這個樣子連許多大和尚、方丈住持、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都比不上。」這是事實。(981220早餐)

進念佛堂要想功夫得力,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放不下是教理不明,就要用講經的方法來彌補。過去念佛堂沒有講經,但是每一枝香在止靜時都會講開示,其用意是相同的,就是要幫助大家斷疑生信、功夫得力。尤其在現代,我們聞經時間少,根基不夠,縱然有緣住在如此殊勝的念佛堂,還是生煩惱,還是有意見,還是障礙自己修學的功夫。由此可知,經不可不讀,法不可不聽,大家要真正用功努力。(981206早餐)

◎ 「功夫成片」,就是沒有疑惑、夾雜,無論在何時何處,即使夜晚作夢,也沒有忘記「阿彌陀佛」,這就是成片的樣子。除「阿彌陀佛」之外,與一切人事物接觸,要時時保持高度的警覺,決不為外境所誘惑、所動搖,這就是功夫。(981206早餐)

◎ 要達到功夫成片,何以在念佛堂念佛仍做不到?有兩個原因:一是無量劫煩惱習氣太重;習氣是知見,一般人講成見,成見很深,意見很多,這是一個麻煩。二是不老實;老實也不容易,人能做到老實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一定能成就。而補救的方法,就是讀經、聽教。(981206早餐)

淨宗祖師大德教我們「老實念佛」,「老實」二字不容易做到,做到的人這一生決定上輩往生。有的人善根福德深厚,不要修就老實,他一聽佛的話,就真的萬緣放下,對世間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不再放在心上,是非人我統統捨棄。有的人是要去修才會老實,而我們是學了還不老實,這是業障習氣深重。一定要在生活環境裡面轉境界,念念提醒自己,認真努力修學,真正放下萬緣,才能消除業障。(981117早餐)

「萬緣放下」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樣樣放得下,心開意解,就能消災免難。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,許多人都知道,這個世間會有很大災難發生,這些災難逼迫著我們不得不放下,不能不放下;唯有放下之後,你才真正做到一心向佛。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成佛,是我們眼前最重要的功課。這一點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預先做好準備,把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,要設法消除。然後功夫就能得力,就可能念到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,這才是真正的福報,真實的智慧。(981123早餐)

念佛非常重要,其功德無量無邊,無比殊勝;不但這一生的業障能消除,無量劫的業障也都能消除。而消除就在一念之間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念念與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相應,就是與佛心相應;念念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,就是與佛願相應;念念幫助一切眾生,就與佛行相應。妄念是從業障變現出來的,妄念就是業障。所以,我們念念都是佛,妄念就沒有了,業障也就消除了;不念佛時,有妄念就是業障起現行。所以要常念佛,不可間斷,業障才能消除。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,功夫一定得力,這是念佛的祕訣。(981115早餐)

◎ 念佛,念是想,天天想佛,就是心上真有阿彌陀佛,念念有阿彌陀佛;有阿彌陀佛就是有阿彌陀佛的心、願、行。換句話說,將《無量壽經》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,那是真念佛。(981115早餐)

◎ 念佛不是掛在口頭上;口頭上念佛是宣傳,是念給別人聽的,這是度眾生,所謂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。念佛是「心願行」要與佛一樣。「佛心」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「佛願」是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成佛道;「佛行」是真做,願不是假的、空的,要在日常生活中隨分隨力,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這就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的事業,佛門講的「如來家業」,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。在娑婆世界第一方便法就是勸導,以講經說法勸勉大家,幫助大家開悟,這是言教;其次是身教,做樣子給眾生看。言教、身教若能做得圓滿,你的家人當然受感動,就能相信。(981115早餐)

在古代、近代依照念佛方法修行,往生的人很多。我們仔細觀察他們具備的條件,大致上跟我們差不多,並不比我們強多少。但最重要的,他們有堅定的信心,懇切的願望,放下一切,老實念佛。這點他們做到了,我們在這方面還差一點,這是我們要努力,要向他們學習的。(981225早餐)

一定要明瞭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假的,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。所謂「借假修真」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,除此之外都是假的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(981220早餐)

◎ 果真看破,放下自私自利,念佛求生淨土,《彌陀經》上講「若一日至若七日」,就能成功。古今依教修行之人,念佛往生的例子很多,最普遍的是二、三年往生的。為何有人不超過七天,有人卻要二、三年?深信切願之人,真正念到無自私自利的念頭,自然感應現前,功夫成就。(981219早餐)

◎ 我們看到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,宋朝的瑩珂法師深信切願,三天就成功。若信心、願力沒有達到懇切的水平,就要念二、三年。所以這些人「生死自在」,並不是壽命終了,而是還有壽命,但提前走了,道理在此地。(981219早餐)

六道輪迴就是恩恩怨怨互相酬償而已,我們明白了就會放下,知道世間不好玩。諸佛菩薩看得清楚,為我們指出一條光明大道,就是大乘佛法,十方諸佛剎土。在大乘法裡,又告訴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,諸佛剎土中,最殊勝的報土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

不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,有六方佛讚歎;玄奘大師譯的《彌陀經》,有十方佛讚歎;《無量壽經》也是十方佛讚歎。

一切諸佛如來,都勸我們求生彌陀淨土。佛菩薩不會騙人,對佛菩薩的話決不能懷疑。經典自古代代相傳,確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,有翻譯的人,有翻譯的處所,證實經文可以相信。(981225早餐)

◎ 諸佛如來勸我們想佛、憶佛、念佛,把其他的思想全部放下。淨宗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就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。古往今來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,這些人都為我們做了榜樣。若用一般宗教人士的說法,這些人是為我們做見證。在佛法的「三轉法輪」裡,所謂是「作證轉」,他們現身說法為我們做證明,說明這是事實。(981224早餐)

◎ 近半個世紀以來,我們雖沒能親見往生的事實,但是聽到的卻不少。人家何以能自在往生?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。尤其生活在多災多難的時代,自在往生對我們非常重要,真正是一生中第一樁大事。其實只要依照經論如法修學,就可以得到。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,古德講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第一經,因為《無量壽經》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,介紹的最完整,修學的方法說得最詳細,往生之後的果報也講得最圓滿。若我們真正希望自在往生,修學三個月到六個月就能成功,所以這個法門殊勝,為一切諸佛讚歎頌揚。(981224早餐)

人生最幸福的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,天天在一起說經論道,這是無比殊勝的生活。這種生活環境,就在西方極樂世界。

我們在經上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自十方、三際,他們放下舊習氣,來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佛如來。每天與同參道友,或在地上、或在空中、或是經行,都在說經論道。在修學環境上,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完美,這是我們真正嚮往、羨慕的生活。

所以,我們要樹立一個典型、模範,表演給世間人看,他們要是懂得了,也會發心認真來學習。(981215早餐)

我們現在修學念佛法門,能幫助我們斷煩惱、長智慧,脫離生死輪迴,圓成佛道。在無量法門裡,這是第一希有殊勝的法門,很不容易遇到。尤其是現前這種共修的道場,不是人力所為的,是諸佛菩薩加持的,所以道場有諸佛護念、龍天擁護。大家在此道場修學,應該格外珍惜這份希有難逢的因緣,要認真努力,決定在這一生中圓滿成就。(981207早餐)

◎ 在所現的境界裡,十法界的「佛法界」是最圓滿、最殊勝。佛法界也是由念佛而來,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所以,菩薩要成佛,還是要念佛。我們現在念佛,是直捷作佛,不走迂迴之路。佛法界也有種種不同,這種種不同還是從心念變現的。(981115早餐)

◎ 傳記裡記載,隋唐時代的天台智者大師,是釋迦牟尼佛再來,所以他的話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。他告訴我們,佛有四種,就是天台四教:藏、通、別、圓,這四種佛的差別很大。藏教佛與通教佛還未見性,是十法界裡地位最高、福報最大,但還沒有突破十法界。

別教佛破十二品無明,相當於圓教二行位菩薩,但與圓教佛還相差很遠。因為二行位菩薩還有八個位次,才能修到十行圓滿;而十行上面還有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才能證到圓教佛果。而我們念阿彌陀佛,則是直捷證圓教的佛果,非常殊勝;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無不讚歎念佛法門,這也是一切諸佛所修的。(981115早餐)

◎ 《無量壽經》上,有很多菩薩想求此法門而不能得,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聽聞,也不知道有這個法門。他們為何希求這個法門?就是希望早一天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而我們在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,是多麼慶幸、難得!倘若遇到了而不能相信,不能理解,不能認真依教奉行,實在太可惜了。有機會遇到,而當面錯過,真是無比的損失、遺憾。《彌陀經》中,世尊苦口婆心勸勉我們求生淨土,我們要能體會如來的大慈大悲。(981115早餐)

◎ 《彌陀經》中,世尊三次勸導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。六方佛勸勉我們當信是經,也是勸告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。六方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由此可知,世尊勸導我們求生淨土,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,這個勸告是真實不可思議,懇切至極。佛為何如此勸導?佛教化眾生,無非是令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而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圓滿的破迷開悟,得究竟樂,永不退轉,直至成佛。此是一切諸佛成佛道、度眾生的圓滿大願,所以一切諸佛才苦口婆心的勸告。我們讀經研教要能深深體會這個意旨,認真努力,老實念佛,才不辜負一切諸佛。(981129早餐)

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,到年老的時候,你就享福了,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。年輕不肯修福,到老的時候,沒人照顧你,還是要自己操勞,這因緣果報確實絲毫不爽。(950514早餐)

世出世間法要曉得,都是福慧因果。福固然重要,慧更重要。有福沒有慧,享福的時候決定造作重罪,這是佛家講的「三世怨」。福享盡了,墮落在惡道裡面,要想出來,那就不容易,不曉得要經過多少生、多少劫?

有慧沒有福,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、很艱難,但不造罪業;往往還有往生成佛的可能,因為他生活太苦了,他對這個世間厭倦,反而生起道心。

由此可知,福報不是好事情,佛教導出家弟子要修福決定不享福,依舊過清苦的日子,要以苦為師,道理就在此地,怕你享福造罪業。(950216早餐)

《太上感應篇》講得好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。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有意無意間得罪了惡人,是會招來不如意的果報的,那我們修行人在修學菩薩道上的魔障就會多了。「魔障」,就是我們得罪的那些人與事,所反彈過來的阻力。不得罪人,魔障就少;得罪的人多,魔障就多。(950509早餐)

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教我們要「隨喜功德」。隨喜是菩薩心,隨喜就是不障礙別人。

我們凡夫的嫉妒、障礙心非常重,人家稍微有一點好處,我們看到就覺得難過。有這樣的念頭,就已經是不對了,如果還要想方法去阻擾他、破壞他,那罪業就重了。

如果這個善法能利益廣大眾生,這罪過就更重,因為他不只是障礙一個人,而是障礙了許多人,所以這樣的因果關係一定要明瞭。(950126早餐)

也許自己會認為:「我對老師的確是很恭敬,對佛法也是很恭敬,自己也很深入,為什麼會得不到利益?」

試想:我們對惡人、對討厭的人,是不是也做到恭敬了?真心裡是沒有分別的,有分別就不是真心。

我對這個人恭敬,對那個人不恭敬,這個心是假的,是二心。所以毛病就發生在沒有誠敬心、恭敬心。(950204早餐)

般若與淨土,都特別強調因緣果報——如是因,如是果,如是緣,如是報。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,要是能想到將來的果報,心自然就會收斂,自然就會平靜。如果我們造障礙別人的因,將來一定要承受別人障礙的果,真的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是誰定的?是自己造的因定的。(950126早餐)

古人常說「不誠不悟」,沒有誠敬的心,什麼利益都得不到,縱然來聽,也不過是記問之學,是無法得到真實利益的。真實利益,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,也是佛法所說的轉識成智。果然能變化氣質,就是轉凡成聖。

不會聽的,只是聽語言、文字,與自己的心性毫無相關。若絲毫的誠敬心都沒有,所得的也不過是皮毛、表面而已。(950204早餐)

我們的道業有沒有隨著時間在進步?唯有真實修持,才可以了生死、出三界;如果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一生就是空過。縱然念佛修福,也是佛所講的「三世怨」。

三世怨不是好事情,這一生念佛修福,到來生一享福,人也糊塗了;糊塗就再造罪業,再受苦報。大富貴的人家,都是前生曾在佛門裡面念佛修福,而不能了生死的人,在這一世當中,有權有勢,胡作妄為,造作的罪業比一般人要重得多。

所以眼光要看遠一點,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是要以了生死為目標的。(950127早餐)

果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輪迴,往生淨土,自己就真的得救了;要是不能往生淨土,這一生就空過了,這一生所修的都不管用,因為抵不過這一生所造的惡業—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、嫉妒、障礙。如果這個力量強,還是要到三途去,想保住人天兩道很不容易。(950512早餐)

佛門常講「開悟」、「修行」,讀經會有悟處,念佛會有悟處,其實在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也都是會有悟處。「悟處」就是發現錯誤,發現錯誤就是開悟,把錯誤改正過來就是修行。修行不是指每天念多少卷經,念多少佛號,拜多少佛;實在講,那只是形式、樣子。真實的功夫是「知過」、「改過」,能做到這四個字,你這一天就會過得很踏實,沒有白過。(950512早餐)

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而不是在記問之學。記得多、懂得多是沒有用處的,要去做到。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,做兩分就得兩分利益,不能認真努力去做,這個真實利益是絕對得不到。(950205早餐)

我們能遇到淨土法門,這是希有的因緣,把自己希有的因緣當面錯過,這是非常可惜。(950203早餐)

第一至五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