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|滅諸煩惱,圓滿福慧

釋迦牟尼佛涅槃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恭迎釋迦牟尼佛涅槃日

今天(農曆二月十五日)是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,請大家發心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茹素、念佛、誦經、放生、做一切功德,至誠迴向:
世界和平 國泰民安
消災免難 增福增慧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觀世音菩薩

滅諸煩惱,圓滿福慧
淨空老法師開示

一、名號含義

 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。釋迦牟尼是梵語,譯成中文之意是能仁、寂默,「能仁是其用,寂默是其體」。仁是愛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所以釋迦之義,就是以仁慈教化一切眾生。寂默是體,是自受用,心地清淨、平等、覺悟,清淨平等一定生智慧。佛心清淨平等覺,起作用就是仁慈,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。

  佛是梵文音譯,意思是圓滿的智慧、究竟的覺悟。智慧、覺悟達到究竟圓滿的人稱之為佛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,《梵網經》說得很清楚,這一次佛到世間來示現八相成道是第八千次。《法華壽量品》亦云:「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,皆謂今釋迦牟尼佛,出釋氏宮,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然善男子,我實成佛以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自從是來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說法教化。」從此處我們能體會到世尊的大慈大悲,不捨世間苦難眾生,故常來教化。

二、佛教是教育

 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,三十歲證道,弘法利生,八十歲入涅槃,四十九年到處奔波,教化眾生,足跡遍及五印度。南部曾經到過錫蘭島,北面是喜馬拉雅山,這是佛當年教化的區域,相當廣大。

  釋迦佛是教育家,教學不收學費,生活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身上一無所有。一生捨棄名聞利養,只是教化眾生。而眾生種類不齊,程度高下不等,經營的事業又不相同,無論什麼難題來請教佛陀,佛陀都能幫助解決,真的是大智慧、大學問。不但解決我們當前生活上的難題,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回歸自性,成就圓滿的佛果。

三、涅槃深意

  《涅槃經》曰:「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。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。」涅槃是梵語,「舊譯為滅度,新譯為圓寂」,舊譯是指玄奘大師之前,古大德把涅槃翻作滅度,滅是滅煩惱,度是超越,超越三界六道,度生死、度輪迴。度也有到達之意,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種煩惱,就能到達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玄奘大師以後翻譯的經都叫新譯,譯為圓寂,圓是圓滿,寂是清淨寂滅。

  佛為什麼要示現涅槃,而不常住世間?《法華壽量品》曰:「若佛久住於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,入於憶想妄見網中。」因為凡夫因循苟且,薄德之人不種善根,什麼時候學佛都來得及,何必那麼著急?於是貪著五欲享受,入於憶想妄見網中,把光陰錯過了。

  再者,「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而懷厭怠,不能生難遭之想、恭敬之心。」所以世尊示現滅度,無非是讓眾生生難遭之想,恭敬之心就起來了。「是故如來雖不實滅,而言滅度」,這給我們講真話。佛有沒有滅度?沒有。「非滅現滅,故云示現,作此示現,為度中下之機故。若是上根,則見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本離生滅,何有涅槃?」這是說明世尊沒有生滅,而示現生滅。為什麼示現?給中下程度的人看,告訴他,佛住世也是短暫的,遇到了一定要把握機會,絕不放鬆。

四、放下即是

  世尊涅槃是在雙樹間,沒有在祇園精舍,也沒有在竹林精舍,這個示現意義很深。一生自始至終,都是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。別人供養道場,暫時借用。從這裡才真正體會到佛陀的慈悲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告訴我們,捨要捨得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。

  世尊十九歲捨棄了榮華富貴、捨棄了王位,出家修行。印度當時是全世界宗教之國,無論是宗教還是學派最高明的人,他都接觸過,而且非常認真的跟他們學習、向他們請教。佛有三個問題: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?六道輪迴之外,還有沒有世界?沒有人能解答。所以世尊十二年的參學,問題還是不能解決。於是,回到恆河旁邊菩提樹下打坐,把十二年所學統統放下,一放下就開悟了。他放下什麼?放下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一放下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現前,問題全部解決了。這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,「放下就是」!無論是智慧、才藝、能力、福報,不在外頭,在內裡,只要肯放下;不肯放下,永遠得不到。

五、持戒吃苦

  世尊在般涅槃之前,阿難尊者提出四個問題向佛請教,有一條是,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,佛不在了,我們以誰為老師?佛說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就不能入佛境界。佛境界是什麼?真正看破、放下。這兩條做不到不可能看破,也不可能放下。佛給我們所說的純真無妄,交代得真清楚、真明白。我們學佛,最基本的就是這兩個條件,能持戒、肯吃苦。這樣的人自自然然謙卑,一定是個老實人,才能接受經教,佛在經上講的能聽得懂,會真幹。這樣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講演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