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心自度度他,以期明性見佛|淨空老法師開示

金剛經的智言慧語|淨空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想要自己生活過得幸福美滿,要幫助一切眾生,為什麼❓
✔️為什麼好風水被人住了就變成壞風水❓
✔️我們見到的花,是不是真的眼見到的❓
✔️佛叫我們離相、離見,就是離心心所的相分、見分,與外頭境界不相干。外面境界是什麼❓

  【因法法皆如,則法法皆真。】

  這是真性。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這一樁事情,法相宗講得詳細。性宗只說個略說,性宗的人聰明,稍稍一提,他就明瞭了。法相是對中下根性人說的,要不細說,沒有辦法理解。我們簡簡單單舉一個例子說,我們眼見色相,第一眼見的是真相,第一眼見的是什麼?皆如,法法皆如。可是第二眼來說,變了,就不如了。第二念就是什麼?它有了分別執著,落在意識裡面去了。

  諸位要記住,什麼叫第一念?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,所謂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看這個色相,這個時候是你見性見色性;能見的如,所見的也如,法法皆如,法法平等,法法清淨,沒有分別心。

  這兩天外面有個小冊子,《金山活佛神異錄》,你們看看金山活佛,金山活佛就是這個境界,他沒有分別。人家供養他好的菜飯,他也吃,人家吃剩不要的丟在地下拉拉雜雜的東西,他拿到他也吃。別人吃的時候,不得了!腸胃決定接受不了。他怎麼?因為他沒有分別。他那個學不得,不能學的。你看那個書上記載,他夏天穿棉襖,冬天穿單掛,他跟別人相反的。人家供養他的鈔票,他拿來放進嘴裡就吃掉了,那個鈔票上多少細菌,他若無其事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

  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我們見到的不是現場。我們見到的花,是不是真的眼見到的?不是的,我們沒有見到。而是眼識,眼識像個照相機一樣,照到外面的境界相,裡面有一個形相。你們學過唯識曉得,心心所都有四分,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都有四分。

  所以眼識,眼識的相分,眼識看到外面這個色相,眼識就有了一個相分。什麼人見?第六意識見,第六意識是分別。它在分別,這是花,這是黃色的,那是紅色的。眼識沒有分別的,眼識它只接收,它沒有分別。

  第六意識是不是分別眼識的相分?不是的。第六意識從眼識相分裡面傳播,第六意識自己有一個相分,第六意識它有四分,它從眼識的相分傳播過去,可見得眼識的相分已經是假的,它現在假中之假,第二個傳播,傳到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的見分分別自己的相分。

  如果執著呢?第六意識不執著,只分別不執著,末那識執著,末那識怎麼執著?末那識要從第六意識的相分再傳過去,好像廣播電台現場轉到這個台,這個台再轉到那個台,那個台再轉到那個台,第七識的見分分別它自己第三次、第四次傳來這個假相,與外頭相不相干,外面是現場。

  佛叫我們離相就是離這個相,離心心所的相分。佛叫我們離見,是離心心所的見分,與外頭境界不相干,外面那是現場的境界。外面境界是什麼?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,所以叫本質境。其實這心所的相是帶質境,這是相宗講得詳細。你要是了解這個,佛叫我們離相離見,離什麼相,離什麼見,搞清楚,不是外面阿賴耶的親相分,不是這個;是離你心心所那個見分跟相分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離一切相、離一切見,就是指這個。所以有唯識的常識,我這樣一說,你就會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那個東西是障礙,外面這個境界沒有障礙,清涼大師講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它不會產生障礙,對你修因證果都不會造成障礙;造成障礙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跟相分,這個東西有障礙了。

  我們再看這段文,「因法法皆如,則法法皆真。」這是講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分,這個相分實在講這是一真法界。離了八識五十一心所,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;如果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事,那就叫十法界。

  十法界是虛妄的,十法界裡面都免不了情執,妄想、執著。嚴重的就是六道,比較輕的就是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這個佛是藏教佛、通教佛,這個在十法界裡面的;別教的佛超越了,別教佛在一真法界;但是藏、通佛在十法界,為什麼?他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,只是心意識用得善、用得正。六道凡夫心意識用得不善,用得邪,邪知邪見,四聖法界是正知正見。

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,四聖法界是正覺,可見他不是邪知邪見,他是正覺,還是用心意識,沒有離開阿賴耶識。必須到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真性,這個時候不用阿賴耶識,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,他用的是真心,這不是妄心。在《百法明門》裡面講,到這個時候叫同生性,跟佛用的心相同,佛用真心,圓教初住菩薩用真心,別教初地菩薩用真心。用真心就不在十法界裡頭,十法界裡面都是用妄心。

  世尊講阿羅漢,小乘四果羅漢,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說他們用的那個心,「猶為妄想分別影事」,不是真心,那是阿羅漢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。由此可知,依舊用的是妄心,也就是用的是八識,他用得正,所以叫正覺,不能叫正等正覺;等是跟佛一樣,沒有佛那麼圓滿。佛是用真心。用真心就是正等正覺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正等正覺,他破一品無明,他用真心,不用八識,轉識成智。

  《楞嚴經》的註解,明朝交光大師他的註解叫《楞嚴正脈》,他老人家主張捨識用根,的確他說得沒錯,是根據《楞嚴》的教義發明這個說法,但是這個難。古代這些大德們註解《楞嚴經》的,沒有說這個。

  古代《楞嚴經》的修行方法,都採取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。說成三止三觀,它也有點道理。因為智者大師一生仰慕《楞嚴》,《楞嚴》沒到中國來,所以他築了一個拜經台,現在有人到大陸去觀光旅遊,有沒有看到智者大師的拜經台?他每天向西方禮拜,希望這部經典能夠到中國來。經典來的時候,他老人家早已經往生了,所以他一生沒有見到。

  當年他為什麼要拜《楞嚴經》?是因為他自己發明修行的方法,三止三觀是他發明的。曾經遇到從印度來的高僧,就是印度的法師,看到他這個方法非常讚歎,說他這個方法跟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非常接近,於是才知道有《楞嚴經》。

  《楞嚴經》到中國之後,因為有這麼一說,大家都用天台大師的止觀,來解釋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。但是交光大師不贊成,交光大師認為三止三觀還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跟《楞嚴》的教義不相同。《楞嚴》是用根性,它不用心心所,所以他的註解主張捨識用根。

  譬如眼見用見性見,不用眼識;聽用聞性聞,不用耳識。當然這個難!這有沒有例子?有。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這個,所以交光法師講得非常有道理。觀世音菩薩聽聲音,不是用耳識聽,是用聞性,所以說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那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。就跟《金剛經》上,這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

  這是我們從這些大經大論裡面,體會到這個經義,的確是有它的深度。所以前面交代《金剛經》的後半部唯深無淺,它確實有深度。你只要用見性,像交光大師這樣捨識用根,那法法皆如、法法皆真,那就不一樣了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74集1995/5

  【《法華》曰: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】

  這句話也是很不容易理解。世間相常住,就是永遠不生不滅,不變不壞。世間法是不是這樣?我們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花有花開花謝,這哪裡叫常住?其實真的是常住。我們看到的是幻相,變化是幻相。為什麼?我們是用生滅心看外面的境界,都變成生滅的境界。

  佛菩薩為什麼看到世間相常住?佛菩薩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,看到這個世間一切法不生不滅。由此可以證明,佛在經論上常講的沒錯,相隨心轉;這個相是講山河大地一切萬相,不僅僅是身體。

  所以前面講的話很有道理,五蘊六根、一切山河大地,這個說得很有味道!五蘊六根是講我們這個身,身相隨心轉;除了身相之外,山河大地也都是唯心所變,也是隨心所轉,境隨心轉。

  諸位如果真正透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還要去看相算命嗎?你還要去看風水嗎?不需要。風水,隨我心轉。我的心善心好,那個不好的風水,你到那裡去住就轉好了。你的心不善不好,請一個地理師看的好風水,你到那裡一住,那個好風水變壞了,這是真的。

  看風水的人也有一句話很有道理,那不是欺騙人的,「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」。所以修福很重要,你真正修福,你住哪個地方,那個地方都是福地。你要是沒有福報,帝王的風水,你到那裡去毛病百出,你也樣樣不如意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所以用不生滅的心,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,那個時候你的心清淨,你的心不動了,你看所有一切萬法,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講的這兩句,你就同意,你點頭了,沒錯!佛講的一點沒錯,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」是法泛指一切法,一切法都住在它本位上,沒有生滅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74集1995/5

  【絕非造作,故曰無為。】

  不要以為好像我們這一切法都是有為在造作的。我們看新加坡一棟一棟大廈,天天那麼多工程在設計,這不都是人造的嗎?造的,那是緣。

  其實這個現象,心地清淨的人,幾十年前、幾百年前、幾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就已經看得很清楚,那怎麼是你造的?你造的,為什麼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看到?我在沒有造之前,釋迦牟尼佛怎麼看到的?可見得早就有了,你不過是加一點緣而已。

  這個事情,我相信有不少人能夠同意這個說法。所以有預先知道的,中國、外國都有所謂是緣,能知道幾十年、幾百年,甚至幾千年以後的事情,要發生什麼事情。可見得那是注定的,都已經是現成的,哪裡是造作?既非造作,那豈不是清淨本然嗎?豈不是世間相常住?這叫無為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74集1995/5

  【若領會得法法皆如,我見情執之病,既都遣盡。則見相即見性,頭頭是道,無所不可。】

  這就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,示現在人間,所謂是遊戲神通。為什麼?人家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所有一切的活動,跟真相完全相應,絲毫不違背。我們常講隨順法性,所以他得的是大自在,他得的是大圓滿。宗門講大自在,密教裡面講大圓滿,到這個境界就統統都得到了。

  見相就是見性,為什麼?剛才說過了,離心意識。他所用的是六根根性,六根根性見外面不是六塵,是見性。見性見色性,聞性聞聲性。見聞覺知對的統統是性,那不叫塵。用識對外面叫塵,塵是污染,把我們清淨心污染了。根性不污染,所以外面也不是塵境,是色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見相就是見性,所以叫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,無所不可,喜歡怎麼表現就怎麼表現。

  我們在經上看到,特別是在《華嚴》,看到五十三參,五十三是五十三尊佛,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那些諸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圓教初住菩薩就叫佛,他就有能力,應以佛身而得度,他就示現佛身得度,所以叫見性成佛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都是佛,每一尊佛現的相不一樣,每一尊佛示現的生活方式不一樣,真的叫五花八門,無所不可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74集1995/5

  【發心自度度他,以期明性見佛。扼要之方,全在於此。其方云何?依此經教,離相離念是已。】

  末後的結論,結得非常之好!學佛就是學做人,就是學怎樣過日子。世間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滿生活,就是佛法,如果要真正達到究竟圓滿,一定要發心自度度他。佛經裡面講的度字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幫助的意思,協助的意思。

  你要想你能夠過得幸福自在美滿,你要幫助你自己,你要幫助一切眾生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佛在經上已經為我們說得很詳細、很多、很明白。理實在講是甚深甚廣,一般凡夫不能覺察。

  可是凡夫裡面也有一些聰明人,他知道人不能夠離開社會人群獨立的生活,所謂人是社會的動物。我們要自己生活過得幸福美滿,必須別人也要幸福、也要美滿,那才是真的;如果別人的生活很艱難、很困苦,我們自己過得很幸福,幸福裡面會有災難。

  中國俗語常講:一家飽暖千家怨。其他的人看到你,嫉妒你、仇視你,甚至於來盜竊你、來殺害你。這些事情,自古以來史書上就記載很多。在近代,大家在報紙雜誌、新聞廣播裡面,幾乎每天都有,不只一種。

  由此可知,幸福何在?美滿何在?於是我們就了解,佛給我們講的有道理。所以我們幫助自己脫離貧窮、脫離困苦,也要幫助一切眾生,大家都能夠離開貧窮困苦,這個世間才美滿。

  就如同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極樂?為什麼那麼美好?阿彌陀佛沒有只顧自己,他顧一切眾生;自己要好,一切眾生跟我一樣好。

  這個道理事實非常非常重要,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發心自己幫助自己,要幫助一切眾生。怎麼幫助法?要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習氣,要把這個習氣克服。我們是什麼習氣?自私自利。起心動念只想自己,沒有想別人,這大錯特錯了。

  世間人有發財的,有生活過得很好的;有貧窮的,生活過得很苦的。這是什麼原因?有人說那個人命好,這個人命不好。命是果,果必有因。命從哪裡來的?一定有因,因是造的業。如果造善業,這個人命就好,他就幸福、他就快樂,他就很自在;如果造惡業,他的命就很苦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怎麼自度?斷惡修善。不但不造惡業,起一個惡念都不可以,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,念念要幫助這個社會,這是善心,這樣造的是善業,得的果報不可思議,這得善果。幫助別人亦復如是,勸人明白因果。

  諺語說得好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你今天會賺多少錢,或者你今天會賠多少錢,命裡注定的,正是所謂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。」這個話聽起來很悲傷、很傷感。其實一生都是命,這是一點不錯,這句話講得很正確。說半點不由人,這個話未必可靠,為什麼?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可以轉業,可以創造新的命運,這就是我們有能力自己幫助自己,去幫助別人。

  我們常常看到《了凡四訓》這個小冊子,就是非常明顯的效果,但是它裡面所說的是世間法,不是究竟法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,是以期明性見佛。明性,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,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。見佛,諸位要知道,見佛就成佛了。怎樣見佛?這一句話裡面,般若與淨土的教義都含攝在其中,見性是修般若,見佛是修淨土,念阿彌陀佛,必定得阿彌陀佛接引,往生淨土。

  扼要之方,全在於此。最精要的方法,就在這部經上。其方云何?方是方法,方法是什麼?就是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「離念離相」,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。我們在這裡提這一句,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沒有問題;如果前面沒有聽到的,聽到這一句你很難領會。這句話具足的文句是「無住生心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這是離相離念,而行布施」。

  布施在本經不是叫你捐幾個錢,那你就看錯了,布施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,是這個意思。在大乘法裡面,菩薩行是以六度包括萬行,六度萬行。用一個布施,包括了六度,所以六度就是萬行,布施就是萬行,萬行就是我們整個生活行為,它這個意思很深很廣。雖然行布施,一定要離相離念,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75集1995/5
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