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業往生關鍵是在臨終那一剎那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念阿彌陀佛的人,臨終的時候見到釋迦牟尼佛,為何不是真的來接引的❓
✔️一生造作惡業的人,臨終地獄相現前,他能轉得過來嗎❓
✔️地獄中地藏菩薩能度的人,是什麼樣的人❓

現在我們也看到了,也明白到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也有往生的。那是什麼?善根非常深厚,臨命終時一個念頭錯了,遇到不順心的事情,一頓脾氣發了,墮地獄去了;他修得不錯,修得很好。這樣的人,地藏菩薩肯定幫他忙,為什麼?他能信,在地獄裡頭也能夠超拔。餓鬼、畜生亦復如是,畜生道念佛往生的很多。

倓虛法師這香港人都很熟悉,他老人家晚年就住在香港,他曾經給我們講個故事。他在年輕時候,他出家很早,在溫州鄉下有個頭陀寺,他做住持。他們廟裡有個公雞,那時候民國初年,鐘都沒有,完全靠這個公雞報曉,早晨公雞一叫,大家起床做早課。可是公雞每次做早課牠都跟著大家後面一起繞佛。以後這個公雞往生了,往生在大殿,牠自己跑到大殿站在當中,面對著佛像大叫了三聲,牠就死了,站著走的。所以老和尚把牠當作出家人一樣,給牠荼毘,給牠修個小塔葬在那邊。

牠叫了三聲,大概是念三聲佛號,走了。這個公雞絕對不是凡人,一定是出家人投胎變現的。很可能就是頭陀寺上一代的出家人,因為他錯了念頭,跑到畜生道去了,還念著他這老道場,他回到老道場。也修了一點功德,每天報時,叫大家起床做早課,這是牠修的功德,牠往生了。

但是往生最多的還是人道,所以人道難得,容易修行,人身可貴就貴在此地。真正明瞭,遇到這個法門,一生問題真的解決了。所以這些往生者,「得往生者,皆已於無量諸佛親近供養,事奉學習,廣植德本。正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真的,這一點不假。所以自己要相信自己有善根,也要相信自己有習氣,這一生要到極樂世界,一定要把習氣降溫。改不了沒有關係,帶業往生,但是一定要能控制住,關鍵是在臨終那一剎那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五四五集)2011/8/17 檔名:02-039-0545

念佛人臨命終時,佛沒有來迎,決定不能走。家親眷屬來誘惑你,那是冤親債主,還有,如果是魔王外道,他會變現佛菩薩形相來接引你,他不是阿彌陀佛。臨終的時候見到釋迦牟尼佛、藥師如來,真有。是不是他來接引?決定不是。你平時不念他,他怎麼會來?見到的佛不是阿彌陀佛,就知道是假的,魔來接引你,這個一定要認識。還有臨終助念的人要幫助他,他要看到,我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,立刻要知道決定不能跟他去,要提醒他,一定要跟阿彌陀佛去,這個話最重要了。如果不提醒他,他就跟他去了,那就上大當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四一四集)2011/5/16 檔名:02-039-0414

「因佛力加被,行人心始不亂,於是十念相續,便得往生。故稱淨土為果教。」跟其他宗派不一樣,其他宗派是修因證果,淨宗直捷叫你得果報,真的是得不思議的果報,這理上講得太清楚了。你看看,前面我們所讀下來的,五逆十惡、造作極重罪業的人,臨終地獄相現前,他害怕了。遇到有個善友提醒他趕緊念佛,求生淨土,他一聽到之後,馬上就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念下去,這個時候他的心是真心,一點妄心都沒有。

真心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,品位高。高在哪裡?他用真心。我們天天念佛,一天念幾萬聲,我們是妄心,念佛裡頭夾雜著妄念,還比不上他,往生品位他高過我們。這有道理,人家用真心,我們夾雜著妄念的心,比不上人家,他那個一念,我們十萬念抵不過人家一念。用心不一樣,果報不相同。

但是這個不容易,一生造作惡業的人,臨終地獄相現前,他能轉得過來嗎?有,是有這種人,太少了。那一轉過來可不得了,他就大幅度上升了,比一個平常念佛求生的人果位要高。因此,我們不能輕視造作罪業的人,說不定他往生的時候地位超過我,這是真的。

我們也能夠聯想到,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?肯定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淨土,生生世世他這個淨宗底蘊很厚,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,全遇到惡緣,學壞了;臨終這個時候有人一提醒他,阿賴耶識宿世的善根引發起來了,他才能做得到,沒有宿世深厚的善根不可能。所以不是每一個作惡的人臨終都能回頭,那麼短的時間,這一剎那時間,真回頭了。

我們中國古人常說,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這是個作惡的人,一回頭是大好人,好人當中的好人,一般的好人都比不上他。這就是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這是可能的,不是比喻話。淨土確實是果教,「是他力法門」,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。「是易行道」,這個易行道是跟八萬四千法門來比較,淨宗是易行。

「是普被萬類之慈航,均在是也」,這個均在是一句就是臨終捨報的時候,得彌陀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,就指的是這一句。那我們念佛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強烈的意願求生淨土,而對這個世間要冷淡,對世緣要非常冷淡,臨終才沒有障礙;對於世緣放不下,那是非常大的干擾力量。世緣是搞輪迴的,強烈的往生的欲望那是生淨土的,是能不能往生決定的因素,要真信、要弘願、要大願求生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四O六集)2011/5/11 檔名:02-039-04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