✔️極樂世界的人「清淨成就」,不需要沐浴,為什麼還得下水❓
✔️極樂世界的人是金剛不壞身,不需要飲食,經上講飲食是什麼意思❓
✔️淨土的妙聲是什麼❓
✔️念佛的人還造作種種罪業,要不要去責備他、勸他❓
第十九「受用具足」,這一品經裡面講受用具足,就是我們所謂的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、學習環境樣樣具足,沒有欠缺的。
我們在這個世界,以求學來說,日常所想得到的一些參考資料常常感覺得不足。所以讀書為什麼要進大學,大學有圖書館,這些資料收藏得很豐富,你所想找的大致上都能夠找得到。小道場就感到不足,許許多多小道場連一部《大藏經》都沒有。
現在的印刷術發達,成本很低,這些法寶流通量就大了。在宋朝之前,書籍都是手寫的本子,我們就知道那是多麼可貴,物以稀為貴,手寫的本子數量很少。印刷術發達之後,雖然有雕版,很笨拙,印刷的數量也不多,幾十部、幾百部就非常之多了。
現代的印刷術古人無法想像,在他們看到,不可思議。地球這麼大,需要的人這麼多,還是不夠用。我們印十萬本、一百萬本,地球上人口將近七十億,還是太渺小了。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,樣樣具足。你所想要的東西,不需要找,動個念頭,你書房書架就放滿了。你不想要它的時候,連書架都不見了,乾乾淨淨,一無所有,你說你多自在!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七五集)2011/4/14 檔名:02-039-0375
「其願聞者,輒獨聞之。所不欲聞,了無所聞。」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你所想聽的,我想聽《無量壽經》,你想聽《法華經》,我們同在一處,同在一時,我們聽鳥叫的聲音,流水的聲音,風吹寶樹的聲音,我聽起來都在那裡講《無量壽經》,你聽到的時候都在那裡講《法華經》,各個不妨礙;我什麼都不想聽,那什麼聲音都聽不到。這些「復表此水圓明具德,自在無礙,妙應無窮,一一隨眾生意也。」
你看看水、鳥、風、樹,圓滿光明具德,具備無量功德,或者我們說具足無量功德,自在無礙,妙應無窮。妙應是什麼?能隨眾生的意思,隨眾生的心想,你想看什麼就看到什麼。我們從這個地球上去往生的,到極樂世界,再想看看地球是什麼樣子,你就看見,你在寶樹裡就看見;你想聽聽地球上人談話的聲音,你從流水當中你就可以聽到聲音,從風吹寶樹就能聽到聲音,同時同處能隨各個不同的意思,不同的心願,這是妙應無窮。
「極樂國土,水鳥樹林悉演妙法,色光聲香皆作佛事」,全在那裡講經說法,「耳目所對全顯本心」,本心就是真心、就是自性,「舉足下足咸作佛事,故於無上菩提之心永無退轉,純是增上因緣。」極樂世界如是,其實我們這個世界也不例外,問題在哪裡?問題在我們不會用,我們沒智慧。如果我們有智慧,我們就看到此界跟他方,此界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,他方就是極樂世界,無二無別。怎麼我們看不到?我們的心太亂、太雜了,你看不到。如果你心靜下來,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不生煩惱,你看不到煩惱;清淨心生智慧,你看到全是智慧,你真看到了,就像中峰禪師在《三時繫念佛事》開示裡所說的,「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」。
淨土裡面水鳥樹林悉演妙法,我們這個地方是嗎?是。心裡有阿彌陀佛,真有阿彌陀佛,沒有雜念,聽到鳥叫,牠在那裡念阿彌陀佛,你聽的一點不錯。功夫更深,定力更深,清淨智慧,你會聽到鳥在那裡講經,阿彌陀佛在說法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甚至於這個世間種種噪音,用清淨心對它,都變成法音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大經上佛告訴我們的,境隨心轉。如果這個事情不是真的,那境不隨我們心轉。
於是我們明白了,極樂世界人無論到什麼地方去,縱然到阿鼻地獄,阿鼻地獄的境界也變成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他心是極樂世界,他所居住的環境就是極樂世界,心境一如,心境不二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懷疑,我們肯定它,極樂世界就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樣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七三集)2011/4/12 檔名:02-039-0373
「過浴此水者,《會疏》曰:彼土人天非水穀身」。什麼叫水穀身?我們這個世間的人,身叫水穀身。大家都知道,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,養這個身體是要稻穀、糧食來養這個身體,我們缺少水、缺少穀,壽命就不能維持下去。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,它不是,跟我們的體質完全不相同,他們是金剛不壞身,不需要飲食。
經上講飲食是什麼意思?是習氣,我們初到極樂世界不久,常常想怎麼好久沒吃飯了?這個念頭一動,飯菜都在面前。吃不吃?不會吃,現在現前,「我現在不需要了,這娑婆世界的東西,我不需要了」,立刻就沒有了,就不見了,一切變化所作。
所以極樂世界的人「清淨成就」,需不需要沐浴、洗澡?不需要。為什麼還得下水?那水裡頭,下面這兩句說出來了,「隨意受樂,蕩除心垢」,它有這樣的好處。沐浴在水中那是享受,它能把我們的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給洗刷掉,所以身心舒暢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人泡在七寶池裡幹什麼?斷煩惱,開智慧,它有這樣殊勝的功德。
念老在此地跟我們解釋《會疏》這一段的意思,「意謂:彼土天人蓮花化生,非依飲水食穀以維身命」,他不需要,跟我們完全不相同。「本來清淨,何須洗浴?」沐浴他不需要。「蓋隨意樂而浴,為除心垢耳」,是為了斷他的煩惱習氣。「心垢消除」,煩惱習氣斷了,「自然神開體適」,精神特別好,身體舒暢。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六七集)2011/4/8 檔名:02-039-0367
「妙聲莊嚴,淨土妙聲深遠,善聞於十方也。」淨土的妙聲是什麼?我們《無量壽經》最後一品講的「妙音」,就是淨土的妙聲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一句名號。這一句名號遍法界虛空界,聽到的人有福了,一歷耳根永為道種。他聽了這一聲,他跟阿彌陀佛就有緣,雖然這一生這個緣不成熟,還要搞六道輪迴,但是他跟阿彌陀佛有緣,有了關係。那我們就曉得,來生後世因緣成熟,這個種子就起作用,肯定具足信願行,具足善根福德因緣,他就往生去了。
所以我們在應對人事方面,一定要學阿彌陀佛,寬宏大量。念佛的人還造作種種罪業,不要去責備他,跟他往來歡歡喜喜,也不必勸他,為什麼?業障重他回不了頭,隨他去。等到他業障消掉之後,他智慧現前,那個時候可以勸導他;業障習氣沒有消不能勸,他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,跟他做朋友,絕不得罪他。老師教學生都不例外。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二七集)2011//3/16 檔名:02-039-0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