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的燒香是什麼用途?|淨空老法師開示・表法篇

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和尚2016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學習菩薩

  修學佛法一定要真正做到無私無我,融合諸佛菩薩為一體,這是真正懂得修行。怎麼融合?學習彌勒菩薩量大福大。中國人塑彌勒菩薩是塑布袋和尚的相,那個大肚皮是代表「量大福大」。學習地藏菩薩的「孝親尊師」,我們真正時時刻刻能有孝敬心,就是地藏菩薩。學習觀音菩薩的「大慈大悲」,主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307【佛昔劫海修諸行。稱讚十方一切佛。故有高遠大名聞。此智慧王之所了。】)


表法

  《華嚴經》是佛家究竟圓滿的教學,所以這裡面大小乘十個宗派,思想、方法、境界圓滿具足。顯教裡面,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用「十」表法,十代表圓滿,這是顯教的圓滿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的「二十一俱胝佛土」,就是用二十一表法。十六、二十一是密宗裡代表大圓滿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裡面,有顯、有密、有禪、有淨、有戒、有教,佛法十個宗派統統具足,稱作「圓滿的教學」。

  (節錄自21-87)


名號

  諸佛菩薩的名號皆是隨時、隨地、隨緣而建立,並無一定。不但佛菩薩名號如是,身相亦是隨緣變現,正是所謂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;應以什麼樣的名號利益眾生,他就建立什麼樣的名號。因此,佛菩薩的名號、身相皆因眾生而建立,也就是說佛菩薩的名號、身相皆是度眾生的一種方法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譬如本師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何嘗有相?到我們世間來應化,此世間的人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很重,佛就示現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滿世間人的願望,所以相是這麼建立的。

   名號也是如此,名號是糾正此時、此地眾生最嚴重的業習病根。佛觀察此世間的眾生,習氣很重,煩惱很多,尤其沒有慈悲心,自私自利,心不清淨。所以佛的名號上就用「釋迦」,釋迦是梵語,譯為「能仁」,就是仁慈,對待人能仁慈。我們念釋迦牟尼佛,就要想到我處事待人接物要仁慈,真正存心關懷別人,愛護大眾,全心全力協助一切眾生,這就是釋迦的意思,念這個名號就有無量功德。「牟尼」是「寂默」,就是清淨心,對自己心要清淨,對別人要仁慈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思,名號是治眾生病的。

   南無本師,南無是皈依、禮敬;本師是我們根本的老師。根本的老師是什麼?是仁慈、是清淨。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天天念仁慈、念清淨,一定要把自己的仁慈心、清淨心念出來,是名真念佛。由此可知,佛菩薩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功德何在?把自己真心本性的智慧德能念出來。能仁、寂默是我們自性本具的,今天我們忘失了,佛用這個方法讓我們常常憶念,憶佛念佛,佛是自性佛,不是外面的佛。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自性釋迦?念觀音菩薩,自性觀音。我們這樣念佛方得真實利益。

   諸佛菩薩名號千差萬別,都是依智慧、依他的行德而建立,目的在對治凡夫的煩惱、習氣、愚痴。

 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17【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、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、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、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、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、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、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、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、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、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。】 )


淨空

  我們今天心心念念,是向全世界弘揚佛法介紹淨土,我們沒有別的,名聞利養是一無所求,丟得乾乾淨淨的,所以我說我一定要做到名副其實淨空,不能有一絲毫留戀,統統放下。

  (節錄自20-13-0407 )


  「香」,淺說是戒定真香,說得深一點,就是佛法常講的「五分法身香」。我們供佛,香是最普通的。但是一定要懂得香是表法,不是多燒幾支香,佛菩薩就會多保佑你一點,沒有這個道理。香表的意思很多,最淺顯的是表信香。換言之,我們給佛菩薩、天龍鬼神傳達訊息,第一就是燃香,他們聞到香氣就知道我們要做些什麼事。

  香表信的由來很古老,在上古時代,人就知道用煙火來傳遞訊息。在中國,長城是古代國防的防禦工事,每隔一段距離有一個烽火台。烽火台是做什麼用的?實在講與我們用香爐的意思一樣,它是燃煙火傳遞訊息,速度也相當之快,幾個小時就可以知道幾千里之外的訊息,這是傳遞警報。

  除表訊息之外,在佛法裡面特別還表戒香、定香,即讚佛偈裡面的戒定真香。五分法身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稱為「五分法身香」。由此可知,我們看到香的煙飄浮在空中,聞到香的味,就要想到信心、持戒、修定、求解脫、成就解脫知見;解脫知見就是般若智慧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並懂得它的表法,這一炷香燃在那裡,我們自己真正得利益。佛用許多道具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使我們見色聞聲都不忘修道,都不忘把心安住在道上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21【香焰光幢菩薩摩訶薩。】)


宮殿

  在古時候接待大眾的地方稱之為「殿」,私人居住的地方稱為「宮」。殿跟堂意思相同,現在多半稱為堂,講堂、會堂。在佛法裡面宮殿有表法的意義,「宮可覆育,即是慈悲」,宮有覆蓋,使我們避免日曬雨淋,讓身心得到安穩,這是表慈悲。在從前帝王時代,殿是帝王處理國家大事的場所,大殿就是今之會議廳。從前皇帝每天早朝,早朝就是現在講的會報,各個單位今天有些什麼事情要處理,都要報告給皇帝聽,所以殿堂是會報辦事的一個場所。我們講經說法,群眾集會的地方也叫殿堂,但是習慣上我們都稱為堂,而不稱為殿,只有帝王才稱為殿。佛在此地用殿堂表圓寂,圓是圓滿,寂是心地清淨寂滅,不生煩惱,不生憂慮。這是有表法的意思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07【如來所處宮殿樓閣,廣博嚴麗,充遍十方。】)


造佛像

  我們造佛菩薩的形像,不是隨便造的。現代有很多人用藝術的眼光、美學的眼光,來造佛菩薩的形像,美則美矣,但不能表法。所以,造佛像、造菩薩像,一定要依照《造像度量經》。要將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表現出來,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每一個相好,福相是果報,果必有因,我們見到果,就要想到修因,這一尊佛像對我們才產生功德的作用。如果只是美,不能讓我們想起如何修因證果,那只能把它當作藝術品來欣賞,我們得不到利益。佛法裡面講一切法無一不是表法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顯示出來,真的讓我們六根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,所接觸的全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21【此諸菩薩,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,修菩薩行。皆從如來善根海生。】)


善財

  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誰是善財?每一位同學都是善財。佛用「善財」代表佛的學生,學習大乘佛法,這個人有善根。「善」是善根,你一接觸佛陀的教誨,就能生歡喜心、生尊重心,喜歡學,說明你有善根。「財」是說你有福,世間人說財富是福德。你要是沒有福報,就不肯老實學,就不肯永遠去學。學習需要長時間的薰修,不是短時間就能成功的。

   所以,真正發心想知道自己的過失,下定決心改過自新,此人就是善財。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這個心?有沒有這個願?有這個心願真正肯學,那我就是善財。善財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,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社會上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。佛教給我們,除了我自己一個人是學生之外,所有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老師,他們都是佛菩薩,表演給我們看。他表演的是正行、善行、善事,我看到了,要向他學習。他示現惡行壞事,我想想他這個不善的心行,我有沒有?如果有,趕緊改正。所以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都是善知識,無一不是佛菩薩示現。

   孔老夫子云:「三人行,必有吾師」。三人也是表法的意思,三人是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兩個都是老師。所以,善財沒有同學,學生只有自己一個。佛如是教導,如果我們有善財這種善根福德,有這種良好的修學態度,這一生決定成就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什麼叫成佛?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一定會過最幸福美滿的人生,這是佛法給我們真實的受用,佛法給我們最高的人生享受。

   (節錄自21-86)


蓮花

  蓮花表「出污泥而不染」。其座體是摩尼,摩尼表法空,蓮花表無染,清淨不染;心地果然做到不染,就是坐蓮花的寶座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都是蓮花化生。極樂世界的蓮花誰去培養的?自己培養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不可思議,正報無量壽,依報也是無量壽。樹木、花草長青,沒有凋零,也沒有落葉,樹枝也不會枯,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。唯獨七寶池裡的蓮花有生有滅,那是什麼原因?因為蓮花不是阿彌陀佛栽培的,而是十方世界發心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一發這個心,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,蓮花上還有他的名字。他用功很勤,功夫得力,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一年比一年清淨,七寶池的蓮花就愈來愈大,光色就愈來愈好,將來往生就住在這裡面。如果念佛有夾雜,花就不純、有污染,光色不好,黯然無色。如果退心改學別的法門,或者參禪、念咒,花就枯死了。所以,七寶池裡面看到花開花謝,花開是那個人念佛功夫成就往生了。如果花還沒有開,就已經枯死,就知道那個人不是退心,就是改修學別的法門。

  經上講蓮花有十由旬、百由旬、千由旬,大小不一樣,光色不一樣,就是修行人功夫不同。因此,我們在這個世間,除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之外,每天三餐飯能吃得飽,衣服可以遮體、穿暖,有一個小房子能遮避風雨,足夠了。在這個世間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身就是蓮花,你的住處、座位就是蓮花座。你走路步步都是踏著蓮花,舉足、下足就是念頭生、念頭滅,念頭生也不染著,念頭滅也不染著,清淨無染,與二空之理相應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09【蓮華為網】)


彌勒菩薩與四大天王

  四大天王在佛門是護法。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,也供奉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在兜率陀天,是釋迦佛的後補佛。彌勒菩薩的造像,是中國宋朝布袋和尚的相,胖胖的、肚皮大大的、笑咪咪的,背一個大布袋。示現這個相的目的是覺悟眾生。

  世間人心量太小,容不得人,肚皮大表示包容。彌勒亦稱慈氏,代表慈悲。布袋亦是包容之意。人家供養的,不分貴賤、好醜,一律平等放入布袋。有人問:「什麼是佛法?」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,表示放下。「放下之後怎麼辦?」他提起布袋離去,表示放下之後要提起。放下是心裡毫無牽掛,提起是為社會大眾服務。

  我們一進寺廟就要學習彌勒菩薩,放得下、提得起。要學他大慈大悲,能容人容物。要學他滿面笑容,常生歡喜心,歡喜接引一切大眾。彌勒菩薩像供在天王殿,亦含有護法之意。護自己的慈悲心,護自己的放下、提起,護自己的常生歡喜、笑面對人。如是,才有資格入佛門。真正放得下,心地清淨無為,真正提得起,以六度教化一切眾生,乃是入佛門之條件。

  四大天王,亦含有表法之意。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;南方增長天王代表力求進步;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代表廣學多聞,成就自己真實的學問、德能,才能為社會國家、為一切眾生服務。

  東方持國天王。顧名思義,教我們如何保持國家永遠興旺。從小處講,如何能保住自己的家,如何能保護自己的身,一生建功立業,揚名四海,德澤後世,使我們這一生有真實的成就,其表法之意甚深甚廣。

  南方增長天王是教我們求進步。「進」有往善的方面進,也有向惡的方面進。若是向善法精進是正面的,國泰民安、風調雨順。若是向惡的方面進,貪、瞋、痴、慢增長,一定會帶來社會的動亂,天災人禍。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。南方天王代表的是智慧的精進、理性的精進。

  西方廣目天王,教我們多看。北方多聞天王,教我們多聽。這兩位天王教我們多看、多聽,永遠居於學位。唯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才居師位,才是真正的導師。等覺菩薩還是學生,何況其餘?自己永遠要居於學生的地位,所謂「活到老,學到老,學不了」。佛法稱為「學人」,學人就是做學生,學習做人,我們永遠都在學習做人。誰能把人做好、做得圓滿,無一絲毫欠缺?唯有佛才能做到。

  四大天王手上拿的道具,也是表法的。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,琵琶表中道,教我們行「中道」,即儒家所謂「中庸之道」。弦調緊了就斷了,鬆了音就不響了,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,不緊也不鬆方是中道。聖人高明之處懂得「用中」,不偏在兩邊。

  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劍,劍表智慧,慧劍斬煩惱。西方天王一手拿龍或拿蛇,一手拿珠。龍、蛇會變化,代表社會上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千變萬化;珠表示不變,在一切變化當中掌握不變的原則。不變就是定慧、就是誠敬,依此原則處事待人接物,無論社會如何變化,都會應付裕如,教化自在。

  北方天王拿的道具是傘蓋,傘代表防止污染;沒有污染時傘就收起來,有污染時傘就張開。現前社會,每個人都意識到嚴重的污染;心理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、思想見解的污染、生理的污染、生活環境的污染。現在我們要造四天王的像,北方天王的傘蓋應該要張開,不能收起來!四大天王表法意義非常之深,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,而應當視為教學道具,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人民將有無比殊勝的利益。

  (節錄自《地藏經講記》14-12)


四大菩薩表法的意思

  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親尊師,地是大地,藏是寶藏,金銀珠寶都含藏在大地裡頭,開採出來就有用了。佛取這個比喻,地是心地,我們心地裡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相好,你要把它開採出來,修行就是開採。開採出來得到受用了,你就叫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主攻的是孝親尊師,孝親尊師是自性裡頭第一個寶藏,最主要的寶藏。

  觀音菩薩代表慈悲,救苦救難,看到眾生有苦,他一定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用現在的話說,觀音代表慈善事業。文殊菩薩代表智慧,今天講的科學、哲學。普賢菩薩代表實踐,如何把自己的德行、智慧、相好光明落實在生活,不但落實在生活,還得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都能得到幸福美滿,這是普賢所學的。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所修學的功課,他所教學的法門,表這個意思。

  文摘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述《淨土大經科註》(第五四九集)2012/10/6


只有真正難得、難求,那個恭敬心是真的

  「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而懷厭怠,不能生難遭之想、恭敬之心」。這就是為什麼佛、菩薩要示現般涅槃,讓你常常有警覺心,你會想到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遇到這一次好不容易。這個機會失掉了,要經無量劫又無量劫,才會再碰到一次,所以要非常珍惜。

  如果如來常住在世,這個心就起不來,常常見佛會生起驕慢,貢高我慢,會生這個心。對於修行會厭倦、會懈怠,這都是往後退轉,不能生起難遭遇的想法,不能生起恭敬心。只有真正難得、難求,那個恭敬心是真的。

  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01集2014/08/31


什麼樣的人是當機的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

海賢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真正是非常難得,他就一句阿彌陀佛,就在這一句佛號上。老師有法眼、有慧眼,能認識人。什麼樣的人是當機的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種人就是當機的人,他要遇到高人傳他一個法,肯定要不了幾年他就成就。沒有成熟的人他心是動的,他興趣是多方面的,他不知道在這個根本的德行上紮根,一昧想廣學多聞,這變成障礙了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09集2014/09/22


二障放下才能夠入定

  佛法的教學,終極的目標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門門都是求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方法門徑不一樣沒關係,那個原理是相同的,為什麼?都是教你得定。知識分子用什麼修定?用讀誦修定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自見就開悟,這書上講什麼全明白。怎麼明白的?自己明白的,不需要人教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表法,我們不能輕易疏忽,他用意很深。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放棄王位繼承權,放棄宮廷裡榮華富貴的生活,他就修道去了、去求學去了。

  在那個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,印度是學術之國,學術特別是哲學。他十九歲出去參學,到三十歲十二年,所有宗教學派他統統親近過。這就說明好學多聞,知識分子的習氣,他表演給我們看。十二年學得怎麼樣?不能解決問題。宇宙從哪裡來的,我從哪裡來的,萬物從哪裡來,這都是大問題,不能解決,他放棄了,學了十二年,三十歲放棄。我們就知道,十九歲放棄家庭是放下煩惱障,三十歲放下所學,十二年所學統統放下,放下所知障,二障放下了。二障放下才能夠入定,才能夠修禪定,在禪定當中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個問題全解決了。

  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32集2014/11/11


海賢老和尚表法

  念頭裡頭,我們學佛學了六十多年,念頭裡頭最善的念頭無過於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這個念頭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了一點,沒有完全表演,完全表演,大家恐怕嚇壞了,表演一點。你看他年齡,一百一十二歲,老了,人是老了,看到是個老人,但是頭腦清楚,不迷惑,不像一般老人迷惑顛倒,他頭腦清楚、清晰,身體健康,天天還勞動,在田裡頭幹活。

  往生的那一天,他是晚上走的,那一天從早到天黑,他在菜園裡工作了一天。真是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他沒放下他的工作。到天黑了,有些人告訴他:老法師,天黑了,可以不做了。他回答說快好了,做完我就不做了。大家也沒在意。他做完了,晚上就往生了,真的就不要再做了。到第二天想想老和尚這個話很有味道,他預知時至,真的,幾點幾分幾秒走他都清楚,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他,他走了。

  到底是幾分幾秒沒人知道,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睡覺了。大眾只知道昨天晚上老和尚有一點異常,因為老和尚念佛從來不敲引磬的,昨天晚上念佛敲引磬;老和尚念佛從來只念幾聲大聲,以後都是默念,昨天晚上他念佛的時間很長,念出聲音時間很長,都是平常沒有的,大家都睡覺了他還在念,等到大家一覺睡醒了以後,看老和尚走了。

  老和尚有沒有本事表演一百一十二歲還很年輕,可不可能?可能。為什麼不表演?這個表演太奇特了,怕大家不能理解還加以毀謗,老和尚不是人是妖怪,會惹起很多麻煩,所以他很正常,表現精神好、體力好、頭腦清楚,這就好,就行了。

  我們看那個碟片要會看,要細心去看,愈看愈有味道,老和尚把這本《無量壽經》點點滴滴全表演出來了。所以我說他那個碟片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總結,我們要把它當作《無量壽經》來看,確實會開悟。你在裡面會明白許許多多做人的一些道理,你會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頭一樣離苦得樂,一樣得大自在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80集2015/2/18


決不自讚毀他

  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記住,謙虛,決定不犯自讚毀他,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是《菩薩戒經》重戒,《梵網菩薩戒經》裡頭有,《瑜伽戒本》裡面不但有,擺在第一條。決定不可以自讚毀他,我們自己要做。

  但是有些同學對法師恭敬、讚揚讚過頭了,說這個法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什麼佛再來的,這個不可以,這太過分了。過分就是造罪業,那不是讚歎,那是造罪。自己造罪,這法師跟著你牽連,也要受罪,這自害害他。我相信誰都不願意做的,但是這些事情明知故犯,或者你真的不知道,我讚歎老師還會錯嗎?我把老師比成阿彌陀佛。我們講經也常常是這麼說法,要看一切眾生統統都是阿彌陀佛,這不是指一個人。

  像海賢老和尚,有一天晚上燒香燒了十幾支香,都插在香爐上,插滿了。第二天有人問他,師父,你怎麼燒這麼多香?他告訴人,我昨天晚上睡覺之前,看到床上床下、門裡門外都是阿彌陀佛,所以燒那麼多香。那是稱讚眾生,沒有問題,不能說我是阿彌陀佛,這不可以,這大妄語;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這都不可以,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。

  中國古時候老子,他說他有三寶,那三寶是什麼?謙虛、節儉、不敢為他人先。那是聖人,不是平常人。孔子是聖人,老子是聖人,大聖大賢,沒有自己標榜自己。你看,謙虛、節儉,什麼事情退在後頭,不敢在人前面,這個三寶就是他處世待人的心態,我們要學,我們是凡夫。

  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83集2015/02/25


諸佛菩薩名號都是屬於表法

  又《寶雨經》裡面說,「有世界名娑婆,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。若諸有情聞彼佛名,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。由彼如來本願力故」。這是說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。佛菩薩的名號,實在講佛菩薩沒有名號,中國老子都說,「名可名,非常名,道可道,非常道」,沒有名是真的,名是假名。因此,諸佛菩薩名號都是屬於表法,表現階段修行之法,表這個意思,你要懂得。他的名號常常換的,換了聽眾,換了處所,換了不同的環境,他名號就得換。

  在我們現前,名號實在講就是他教學的總綱領,總的原則。你看釋迦,釋迦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能仁,能,能不能的能,仁慈的仁。能仁就是他能夠愛人,推己及人,這就是愛心。我們學佛了,是佛弟子,你能不能推己愛人?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你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才是佛弟子,做不到不是佛弟子。這是佛教,佛教教什麼?就在這名字上。寂默是什麼意思?心地清淨、平等、覺悟,一塵不染。寂是清淨寂滅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行善不著行善的相,這叫寂。心裡面有什麼?心是空空如也,沒東西,一塵不染,心是清淨平等,它覺,它不迷。這是自性,自性有清淨之德,有平等之德,有覺、不迷之德,覺而不迷,那就是智慧;換句話說,真心充滿了智慧。真心是什麼樣子?是清淨,沒有染污,是平等,沒有高下,沒有分別。牟尼是這個意思。釋迦是仁慈,牟尼是寂滅。

  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205集2015/06/29


佛堂裡設施供養,統統是表法的

  供具裡面有一個根本的供具,不能少的,沒有香幡寶蓋可以,水不能少。供一杯水,最好用玻璃杯,為什麼?看得清楚。供水表什麼意思?表佛的心像水一樣乾淨,清淨。所以水代表清淨心,代表平等心,水沒有波浪,平等。清淨、平等心是什麼心?真心,大菩提心。供水是這個意思,不是供給佛吃的,佛不需要,是供給我們大家看的,我們看到這杯水,馬上回光返照,我的心清不清淨,我的心平不平等,取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佛堂裡面佛像、菩薩像、護法神像,所有一切設施供養,統統是表法的。你要懂得表法,你在那裡轉一圈,恭恭敬敬轉一圈,大乘佛法就具足了,有理有事、有善有惡、有因有果、有感有應,全具足了,一句話不說。燒香、供花,你這一圈,開花是因,開完之後結果,花代表因果。

  現在有很多人,樣子他看過了,他學會了,他也去供,他不懂得意思,只是知道我供佛修福,求一點福報,也未必真正得福報。所以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世間聰明智慧他不懂。總而言之,這些供養具都要用真誠心、恭敬心修供養。表法的意思一定要知道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,這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點點滴滴都是幫助自己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
文章恭錄—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0集2016/3/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