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念佛的真實利益|淨空老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現在環境太複雜,誘惑的力量太強大,如何抵抗名聞利養、財色名利的誘惑❓
✔️持戒持到阿鼻地獄去了是什麼原因❓
✔️妄心放下,真心就現前。真心是什麼❓
✔️老法師教我們用哪種方法來落實第十八願❓這個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❓

批評戒律就是毀謗佛法,這樣的人很多,像我這種心態的人,初學的時候,這社會上很多,沒人教。「或稍能持戒,便增我慢,自讚毀他,侈談他人過失,是皆以病為藥者也。」這個人很多,古時候就有,他持戒持得很好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正常的。

他戒持得很好,他偏差了,他走上岔路,為什麼?戒持得很好,他傲慢、驕傲,認為什麼?別人沒有持戒,別人不如我,你看我比他強,他不如我。處處罵別人犯戒、破戒,批評別人,自讚毀他,這個錯了。

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愈是有道德、有修養、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,縱然看到別人重大的過失,他也若無其事。你從這裡看修養。

自己稍稍能持一點戒律就自以為很了不起,這個世間人、出家的都不持戒律,他自己認為高高在上,錯了。人家持戒是得定開智慧,他持戒是得傲慢、得煩惱,這不叫大錯特錯了嗎?不持戒還好,這一持戒都到阿鼻地獄去了。

所以戒定慧要連起來看,持戒沒有得定,你持戒沒有功夫,有功夫肯定得三昧,定有功夫肯定開智慧。持戒、修定最後都變成煩惱,那不叫大錯特錯!不是戒律錯,是你用心錯了。你持戒也沒錯,你持戒那個心錯了,自私自利、貢高我慢、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沒放下。

所以學佛,我們一定要記住,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,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,你肯定被環境影響,肯定被環境俘虜。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,誘惑的力量太強大,名聞利養的誘惑,財色名利的誘惑,你能夠抵得住嗎?除了天天聽經,天天讀經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沒第二個辦法。

閉關不行,住山也不行,還是會胡思亂想。尤其現在,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,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。所以,依止善知識,不離開善知識,這是最聰明的選擇,善知識就是經典,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。

我們今天展開《無量壽經》,面對著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,面對著諸大菩薩、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,就錯不了。一天不聽經,一天不讀經,就跟他們沒見面。三天、五天不見面,心就變了,就會動搖,你說多可怕!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,決定不能離開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O一集)2011/2/24 檔名:02-039-0301

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快速成就,只要你一念清淨。這個很有道理!譬如祖師給我們講的十念法,每天早晨一次,晚上一次,這是對於工作繁忙的人,沒有時間做早晚課。早晨起來洗臉之後,有佛像面對佛像,沒有佛像面對西方,念十句阿彌陀佛。也有人是一口氣作一念,念十口氣,有些人就是一句,這叫一念,念十句,養成這種習慣,早晨一遍,晚上一遍。

我們用這個方法教了很多同修,那時候在新加坡,我們才想到這個方法,每天九次,一定記住一次都不能夠缺少,每天九次。早晚這是兩次,三餐飯,吃飯的時候不念供養咒,就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十聲,三餐飯三次;上下班,上午上班一次,下班一次,下午上班一次,下班一次。一天九次,管用!

我們提倡這個方法,在馬來西亞、南洋一帶同修,很多人告訴我很有效。時間很短,一、二分鐘,所以不礙工作,又容易學,就是養成習慣。十念必生!在臨命終時,這個十念就管用,這是符合第十八願,而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,我們用這個方法來落實十八願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一九集)2010/12/12 檔名:02-039-0219

念老在此地說,「當知此之一件大事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把大事因緣結歸到這兩句,言語道斷,不能講,心行處滅就是不能思、不能想,這個地方要認識,思跟想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不能思、不能想,就是把思想放下、把妄心放下,妄心放下,真心就現前。

真心是什麼?六根的根性,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,在意叫知性,不是識。識就是思想,不用思想,真性,所謂是止觀,用真心去體會,不用妄心,你能見性,見性就是見到如來真實義。

這是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上提倡的「捨識用根」,學《楞嚴》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六識,用六根的根性,跟二十五位菩薩一樣。像觀音菩薩他會用耳根,耳根的根性是聞性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你看他不是對外聞,他是反聞。

外面是法相,裡面是法性,叫回頭是岸,這一回頭就見性,跟法性相應了。不回頭呢?不回頭跟外頭法相相應,跟法相相應是六道、是十法界;跟自性相應是一真法界,是跟常寂光相應的,不一樣。

我們要會,要懂得。會也不容易,怎樣教我們會?古人講由生變熟,一回、二回生,十回、二十回不就熟了嗎?這個道理容易懂,我們天天接近它,天天不離開它,三年五載就很熟了。它在哪裡?它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它就是阿彌陀佛。

這樁事情講清楚、請明白了,我們每天不離開《無量壽經》,每天不離開阿彌陀佛,念茲在茲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不要再去想其他的,想其他的叫造輪迴業,想阿彌陀佛叫造西方淨業。

我們習慣了造輪迴業,現在把習慣的輪迴業改成西方淨業,你就成功了。改是改不過來,心裡想改,底下一個念頭忘掉了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這就是說六道你太熟悉了,起心動念全是它,極樂世界生疏。現在要把它兩個對換一下,生處變熟,熟處變生,把它對換一下就成功了。

天天親近阿彌陀佛,天天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就念一本,其他都不要念了。為什麼?世尊告訴我們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前面我們念過「止心一處」,一個意思。一處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我把心就止在這裡,念茲在茲,不念的時候想它,別想別的。

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憶是什麼?心裡想。我讀的這部經,常常想這部經,想這個經就是想極樂世界,我不想現在這個地球。我天天想極樂世界,心想事成,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。我只想佛、只想極樂世界,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、只有一個目標,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O九集)2011/3/1 檔名:02-039-0309

「引導眾生安住正道」。如果今天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,個個都安住《無量壽經》,個個都安住阿彌陀佛,什麼災難都沒有了。你身體無論是什麼毛病,得癌症,得不治之病,自然身體就好了,恢復正常。這個是佛在《遺教經》上說的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

我們前面讀過的,意思跟《遺教經》上完全相同,「止心一處」,我們要能止,這個三百五十一頁倒數第二行,「止心一處」。我們的心現在是散亂心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。止一心處是什麼?我止在阿彌陀佛,我想、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也沒有,這叫止心一處。我沒有了,我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,無事不辦,阿彌陀佛能辦的你全能辦。

這部《無量壽經》說什麼?還不就是說的自己,不是講的別人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引導眾生安住正道,「建立大心」,大心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就是南無阿彌陀佛,這叫安住。安是平安,平等安住,安就永遠離開災難,離開危險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O三集)2011/2/25 檔名:02-039-03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