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彌陀念到底,此知足謂真知足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念佛的真實利益 淨空老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我們現在也是第一要知足,知足什麼❓
✔️何謂「道」❓
✔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。眼睛,都喜歡看,耳喜歡聽,心裡面喜歡打妄想,這就說什麼❓
✔️初學佛,不懂佛法,也不懂這些名相,要怎樣修❓

「云何菩薩知足?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」一切種智是什麼?圓滿的智慧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叫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知足,知足就不再求了,到此為止。

我們現在也是第一要知足,知足什麼?我們得到淨土了,我們得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是名知足,你就應該叫知足。你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恭喜你,你決定往生淨土,往生淨土你決定成無上菩提,肯定的。

不知足,我還要學這個、學那個,就把你的功夫破壞,把你的信心擾亂,你往生極樂世界上面打了個問號,可能去也可能你不去,你去不成。如果你是知足,那你決定去,這問號就沒有了,決定去,沒有不去的。一生造作很多業障、罪業,一個字不認識,遇到這個法門他要肯念,這人能成佛,例子很多。

前面跟諸位講的,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,好例子。這個出家人,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,沒念過書,自己曉得自己愚痴,不認識字。出家之後,這人有善根,在寺廟裡頭修苦行,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他全幹,不怕苦,願意幫助人,盡幹這個事情。極樂寺傳戒,他報名去做義工,照顧戒期當中生病的這些出家人,發心做這個事情。在戒壇往生了。這戒壇多殊勝,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了,他是真往生不是假的。

不生病,好好的一個人,向老和尚告假,我要走了。老和尚有德行、有修養,笑笑,好!當家師比不上老和尚,當家師責備他:你這個出家人怎麼沒有一點長遠心,戒期不過兩個月,你都不能做到圓滿,中途而退。他這才告訴說:老法師,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這兩個老和尚一聽,到極樂世界,你預知時至?是的。幾時走?不出十天。這是大事!要求派幾個人助念,送他往生,這誰都歡喜。到第二天又來找老和尚,告訴老和尚,「我明天就走」,大家趕緊給他預備後事。第二天真走了,真往生了。

諦閑老和尚是戒壇裡面的得戒和尚,看到這樁事情非常讚歎,這是出家人的好榜樣,沒有生病,說走就走了。助念的這些同學們要求他作幾首詩或者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做紀念,修無法師說:我是個老粗出家,不認識字,我也不會作詩,我也不會作偈。最後說,我有一句話留給大家做紀念,他說出這句話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最後留這句話。他是不能說,他真能行,他真幹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他知足了。

諦閑法師還有個徒弟鍋漏匠,這大家都知道,也是不認識字,四十多歲才出家,什麼都不會。諦閑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「你就念這一句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」,告訴他準有好處。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,他也不管,反正師父教我念我就念,就真幹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

三年,預知時至,沒生病,站著往生的,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都得走路,老和尚在觀宗寺,到他觀宗寺走路要走一天,大概六、七十里路,要走一天,把這個信息去報告。老和尚再收拾一下,趕快趕回來,來回三天,他在那站三天。

不容易!這些人怎麼成就的?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,真正少欲知足,什麼都沒有,知足常樂。出家就知道念佛,除念佛之外什麼都不知道,你無論問他什麼,他給你回答都是阿彌陀佛。

底下是念老給我們說的,「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」,我們自己生活所需夠了,不再想了、不再求了,少欲,「安住自法名知足」。「他境即是色等五欲」,我們講財色名食睡,不求,「自法即是現量之智」。我現前能幹些什麼就真幹,師父教的一句阿彌陀佛,叫你老實念,要真的老實念,我只會念這一句,其他都不會,這叫安住自法。

準義寂師的意思,「則不於心外取法,無一法當情者」,這個當是動的意思,意思就是說,不為一切法所動搖,這叫「少欲」。外面無論是善緣惡緣、順境逆境,他統統都是一句阿彌陀佛,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善緣、順境不起貪戀,沒有貪心,逆緣、惡境沒有瞋恚,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,這就是少欲。

底下這四句話意思很深,「體露真常,寂滅為樂,如如不動,為知足」。這個境界很深,這是菩薩才能做得到的,我們只要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知足,這就行了。

「少欲知足一句,具如是妙意,足證佛經語深」,這一句話兩個小時講不完,我們一生受用不盡!真的明白、真的懂得,這一生就成佛去了。換句話說,修行,無論修什麼法門,功夫不得力,毛病就出在這四個字,你不能少欲,你不知足,所以你的障礙、魔難重重,不但有障礙還有魔難;真正做到少欲知足,魔難都沒有了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八六集)2011/2/17 檔名:02-039-0286

「道」,下面解釋這個道,道有兩個意思。第一,「能通為義」,像我們這樣的道路,道路是能通之義,從甲地通到乙地,從乙地再通到丙地,道路。引申的意思,我們從凡夫能夠通到菩薩,從菩薩能夠通到佛,這也叫道。

「《俱舍論二十五》云:道義云何」,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「謂涅槃路,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」涅槃城是比喻,涅槃路是什麼路?是佛道,成佛之道。你循著這條路你去走,你一定會到涅槃城,就是你一定能夠證得大般涅槃。大般涅槃是成佛,小涅槃是成阿羅漢。

淨宗這是大道,這個道在哪裡?就是一句名號,六字洪名。諸位一定要曉得,六字洪名裡含攝圓滿的菩薩道,也就是菩薩應該修的它統統都在裡頭。

一心專修,沒有雜念,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」,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;「淨念相繼」,就是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裡頭要淨,用清淨心。淨是什麼?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。有懷疑,你的信心不正;有夾雜,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。

我為什麼念佛?我念佛目的何在?念佛的目的是希望通到涅槃城。雜念夾在裡頭,涅槃城就到不了,功夫全被它破壞了。所以不能有雜念,不能有懷疑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對你的幫助就在此地。把你疑慮的念頭打掉,雜念打掉,三昧就現前,這叫念佛三昧。

念佛三昧也叫一心不亂,功夫淺深不等。淨宗說三個等級,上品,理一心不亂;中品的,事一心不亂;下品的,叫功夫成片。每一個等級裡面又分很多很多等級,不一樣。

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一心念佛,它會幫助你提升,這個等級不斷向上提升。如果四相沒放下,外面誘惑來了,你很容易退心,你很容易變心,又去搞名聞利養去了,又去搞這些世間法去了,那就可惜了。換句話說,你退回去了,又去搞六輪迴,涅槃路又迷失了。《華嚴疏鈔》講:「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」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三O三集)2011/2/25 檔名:02-039-0303

現在成功的人有沒有?有,我見過,我還聽到過有幾個人,沒見面,都是在網路、在衛星電視。他們抓到一個祕訣,就是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十年、八年他成就了。

當然這裡面最重要是修學環境,自己能什麼事情不聞不問,定下心來在這個地方讀十年書,有人護持你,衣食住行有人照顧,這到哪裡去求?短時間的照顧容易找到,沒有長時期的照顧,你怎麼會成就?

你們同學都曉得,我是跟三個老師學的,學成之後,如果沒有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,我就沒有了。不是還俗,就是去趕經懺佛事,不可能在今天還在研究經教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。

所以我深深感觸到護法的人重要,沒有人護持,你不會成就;有人護持,你自己真幹,鍥而不捨,你決定成功。所以我今天在想,我們的學院執事,就是服務的人員,我們要聘請,讓出家人什麼事都不要做,讀書。我來供養大家,供養大家十年。

你們十年真正懂得,不難,紮三個根、學文言文,文言文用經典可以、用祖師大德的作品也可以,譬如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蕅益大師的、蓮池大師的,這都是明末清初。蓮池大師的《竹窗隨筆》寫得好,不難懂;蕅益大師的《宗論》,《靈峰宗論》篇篇都是好文章,我們出家人學這個。在家同修要到這個地方來讀書求學也歡迎,我們也發心供養你。

你到這個地方來,定下心來,十年不出門,儒釋道的經論專攻一部。學道的,學《莊子》的,《莊子》的文章好,一流的作品;老子《道德經》不長,八十一篇,總共只有五千多字。背這些文章都很好,這都可以做文言文的基礎,入門。

我們是半路出家,不是從小紮根,從小紮根容易,我們現在都三十以上,四十歲了,才發心,來得及,不是來不及。四十歲發心,五十歲出來正好;五十歲發心,你看六十歲成就。劉素雲居士五十五歲發心,六十五歲成就,給大家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八九集)2011/2/18 檔名:02-039-0289

「本經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宗」,宗是主要修學的方法,這是淨宗第一條最主要的,你要發菩提心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告訴我們,他講得好,印光大師非常讚歎,為什麼?古人沒有這麼說過。

他告訴我們,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不要去再講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不要講這些,那些東西愈講人愈迷糊。真正懂得經教的人給他講行,不懂經教的人講他不懂,聽不懂。蕅益大師這句話講得好!

我沒有別的念頭,在這個世間太苦,活夠了,我現在一心一意就想到極樂世界,就想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,好!

發這個心之後真幹,一向專念,我有一個方向,有一個目標,我專念阿彌陀佛。一天到晚我就這麼一樁事情,除這樁事情之外,什麼事情也沒有,這叫專念。

我還要管這個管那個,那就錯了。那些事情誰管?兩個人管,一個是菩薩管,一個是凡夫管。

菩薩管的時候,他心裡阿彌陀佛不中斷,什麼事都管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別的事情。別的事情是什麼?那是為大家服務,照顧得周周到到,他的佛號沒有中斷,這是菩薩。

另外凡夫管,他就什麼都管,管得心裡亂糟糟的,阿彌陀佛忘掉了,一句也念不上來了,那是凡夫管。兩種人管!我們自己要知道。

所以真正護法工作是他自己修成功了,他來為大眾服務,為大眾服務不礙自己往生,就是往生真有把握,不礙往生。那什麼?真放下了!對自己來說是真放下。

自己沒放下,這時就障礙,就產生障礙,決定障礙你往生,決定障礙你念佛,那麼你發那個心就不能兌現。

發心要用行來兌現,行最重要的是放下,然後才是念佛。不放下,念佛,這個念佛的功夫被那個夾雜破壞了。所以先放下再念佛,這個很重要。念佛是智慧,慧心,放下是戒定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三O集)2010/12/23 檔名:02-039-0230

我們念佛念得愈勤、念得愈真,這個真怎麼個念法,綱領不能不知道。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面告訴我們念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

什麼叫都攝六根?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。眼睛,你看我們都喜歡看,耳喜歡聽,心裡面喜歡打妄想,這就說什麼?說我們的心往外跑,這六個是個窗口,心往外跑。

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,回來,統統回來,別往外跑;換句話說,都攝六根意思就是放下萬緣。眼放下色,耳放下聽,鼻放下嗅(鼻聞好香,他就有貪著),舌放下味,意放下知,你的心就清淨了。

然後淨念相繼,這個念要淨念。淨是什麼?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這個念就淨了,這很重要。相繼是什麼?相繼是不間斷。

所以念佛最忌諱的第一個是懷疑,有沒有極樂世界?是真的是假的?靠得住嗎?有這懷疑就麻煩了,你的信心不堅定。再就夾雜,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把你念佛的功德全破壞了。

我當年學佛的時候,初學佛,對佛法也不懂,所以老師對這些名相他不講,他教我很簡單的。我問他怎樣修?他告訴我,放下看破,看得破,放得下,初學的人好懂。

所以都攝六根是放下萬緣,也就是科學家教導我們的,所有一切不善的我們要捨棄,捨棄就是放下;所有一切善的我們要提起,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,念佛第一善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O九集)2010/11/29 檔名:02-039-02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