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宗同學的好榜樣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念佛的真實利益|淨空老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為何淨老和尚提倡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扎根?如果不願意用儒跟道,怎麼辦❓
✔️修學成敗的關鍵是你能不能忍,忍什麼❓

這一次《無量壽經》我們再一次學習,講得很仔細,講得很清楚,你要真正是聽明白、聽懂了,你不能往生淨土,那你要怪自己,你不能怪別人,這個緣無比的殊勝。

在電視機面前學習的,在電腦屏幕前面學習的,真有成就的人不在少數,我清楚,我明白。我們真正的道場是在網路、是在衛星。劉素雲居士是從光碟上成就的,沒見過面,到她成就的時候,我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念了十年,一心不亂,給修學淨宗的同學做了最好的榜樣。

這種成就,此地講的三種布施都具足,自己成就了,復為大施主,普濟諸窮苦,他們做到了。所以自利就是利他,自利之後的利他還是自利,自己沒有得念佛三昧、沒有開智慧,你弘法利生,你是自利不是利他,得三昧開悟之後才真的是利他。

我們為什麼比不上那些成就的人?沒有別的,人家專心,一心一意,放下萬緣,以真誠恭敬受持經教,他才能成就。我們在這個地方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煩惱習氣天天在增長,沒有把它放下,虧吃在這個地方,這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回頭,你們還是年輕,回頭還來得及。

持戒,一定要知道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是根本戒,沒有這兩樣東西,你的戒就持不住,為什麼?沒根。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如果不從《感應篇》、不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你就得學小乘的律儀。

佛在經典裡面親口說的,佛子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不承認你!中國古代這些祖師大德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這一千多年的實驗成功!有道理,有成績拿出來給你看,你應該相信。如果不願意用儒跟道,你要用小乘經,小乘三藏裡面的律藏要好好去學習。

忍辱,修學成敗的關鍵是你能不能忍,時間是十年,專學一樣。劉素雲居士的成功,就是她能忍,聽話,就聽懂了一句話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句話她聽懂了,她真幹。除這本《無量壽經》之外,她不看第二本書。她聽光碟,她得到那套光碟,我現在才知道,她是自己說出來的,應該是我們在一九九六、九七年的時候,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講的《無量壽經》。

那個時候我跟黃念祖老居士還沒有聯上,我講經的參考資料是《淨影疏》,此地常常引用的,隋朝小慧遠大師他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我學過。再一個就是李老師的眉註,我是以眉註為主,參考《淨影疏》(義疏)。好像講了有七十多個小時,七、八十個小時的樣子,那個時候還是錄音帶,不是錄像,錄音帶,以後做成光碟,做成CD。

她得到這份資料,一天聽一片,一片就是一個小時,這一片重複聽十遍,每天聽經十個小時,專心聽,長時薰修,這一片光碟聽十遍。除聽經之外就念佛,沒有雜念,真的萬緣放下。她生活很簡單,她日常生活吃飯是一個菜,我們常住大概都有五、六個菜。她請朋友請客吃飯也是一個菜,生活非常節儉。

一切隨緣,你就想她心多清淨,成功的祕訣在此地。有人問她,很想跟她學習,她說六個字,她說我的成功祕訣就是「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」。說得不錯,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這六個字,你能具備這六個字,你肯定成功。

換句話說,你不成功,你就不老實、不聽話、不肯真幹。人家把樣子做出來了,這話不是傳說的,是做出來給你看。所以你們大家要想想,她十年有這個成就,再有十年,她會比現在提高,我的估計至少是五倍以上,我不說十倍,至少是五倍以上,就是再過十年,佛門的大德!根紮得好。

你們在我面前,我天天勸、天天講,沒人相信,沒人肯幹。念念沒有放下名聞利養,念念沒有放下五欲六塵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障礙你自己的是你自己,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障礙你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五八集)2011/1/31 檔名:02-039-0258

我在美國,甘老居士告訴我的,他的一個朋友,也是佛友,兒子都在美國念書,畢業之後在美國工作。結婚了,生小孩了,就把母親接到美國去照顧家,照顧小孫子,做家事。老太太無怨無悔,每天照顧得非常周到。住了幾年,孫子可以送到托兒所了,應該是四、五歲,她每天料理家事,照顧一家人生活。沒有人看到她念佛,她真念佛,她在家裡哪兒也不去。

往生的那一天早晨,早晨都是她煮早飯,兒子、媳婦、孫子起來之後,沒有看到老人今天煮早飯,感到非常奇怪。把她的房門推開來一看,老太太衣服穿得很整齊,穿了海青盤腿坐在床上,叫她也不答應,走到面前細細一看,她已經走了。

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,預知時至。怎麼知道預知時至?她床旁邊擺的有遺囑,交代後事,寫得清清楚楚,而且還把兒子、媳婦、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,什麼時候做的也沒人知道,一份一份的,後事她自己都安排好了。這個消息傳到這些佛友,大家都去看,念佛送她,其實她已經走了,沒有不感嘆的。

她這一表法,你看度多少眾生,讓這些念佛人都生起信心,也生起慚愧心,跟她比不如她!人家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功夫?沒有別的,就是此地說她得平等住,祕訣就在此地。你的功夫不能成功,就是你心裡還有妄念,你心還不平,你心裡面還有自私自利、還有名聞利養、還有得失這個習氣沒放下,所以雖然念念相繼,你那個念念裡頭有夾雜、有問號在裡頭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五二集)2011/1/25 檔名:02-039-02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