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一佛還是拜萬佛?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念佛的真實利益 淨空老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念一切諸佛功德,跟念一佛功德哪裡不一樣❓
✔️念一佛功德成就一切佛的功德,為什麼❓
✔️我們有漏洞,所修的功德就會漏掉,漏洞是什麼❓
✔️帶業往生不能疏忽哪個條件❓

「《文殊般若經》云: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。」禮念阿彌陀佛,於中國佛門農曆年,一般道場都拜萬佛懺,做這個法會。萬佛懺大概至少都要十天到半個月,這個法會才能做圓滿,就拜萬佛!

我們想想,是拜萬佛好,還是專拜阿彌陀佛好?我相信諸位心裡就很清楚,拜萬佛好像給一萬多尊佛結了緣,你的心念是散亂的;如果這半個月一天拜三千拜阿彌陀佛,你的心是專一的,不是散亂的,而是一心不亂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一般人一天三千拜他很辛苦,如果果然能夠堅持,他拜個三天、五天就會很輕鬆。

這兩種法會的方法都是非常殊勝,可是功德不相同。修福德呢?福德也不相同,功德、福德都在存心,你心地要清淨專一,功德大,福德也大;心地要是散亂,只有福德,沒有功德。而且福德也不如一心拜阿彌陀佛的功德大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四八集)2011/1/22 檔名:02-039-0248

「又《文殊般若經》曰: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,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,皆乘一如成最正覺。」這一段話說,這教給我們,因為確實有一些人以為念一佛哪有像念一切諸佛?以為念多佛的功德多,念一佛的功德少,念多佛的功德大,念一佛的功德小,凡夫有這些妄想,實實在在都想錯了。

念一佛的功德大,為什麼?專一,你真心。一佛就是一切佛,一切佛就是一佛,這個道理,我相信我們的同學,我們常常在一起分享學習,聽到這個話你會肯定。念一佛功德成就一切佛的功德,為什麼?他是一體,他沒有分開。

而念一切佛的時候,我們念的念力分散了,心的力量不集中,所以念一切佛的功德就很微薄,實際上說來就像經上講的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就這麼大的功德。可是你念一佛功德那就不一樣,念一佛功德會得三昧、會得定、會開悟,念很多佛不會開悟,你想想這個道理。

下面又說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,念一佛功德跟念一切諸佛功德沒有兩樣。我們再回過頭來說,念一切諸佛功德跟念一佛功德不一樣,這個話的意思能不能聽得懂?我想應該可以聽懂,為什麼?念一切佛的功德,你不能得念佛三昧,你不能開悟;念一佛的功德會得念佛三昧,會開悟。所以念一佛的功德等同念一切佛的功德,但是念一切佛的功德不等同念一佛功德。

希望諸位好好去想想,你要想通了,你才會把「萬佛懺」放下,專念阿彌陀佛。中國農曆年快到了,農曆年的時候許許多多道場都發起念萬佛、拜萬佛,萬佛很長,大概有一萬二千聲佛號,唱著、拜著大概要半個月的時間,如果那半個月的時間專念一尊阿彌陀佛,也像萬佛懺,你拜佛、你念這尊佛,可能會得念佛三昧,所以不一樣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四九集)2011/1/23 檔名:02-039-0249

《會疏》裡面說一句,「止觀無礙,故名解脫」。止是放下,觀是看破,止觀沒障礙,不但沒有障礙,就像前面講的水火既濟,它相輔相成,止幫助觀,觀又幫助止,互相幫助,這解脫。

「又曰:念佛三昧,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。」一切三昧當中,三昧也是梵語,印度話,也可以翻,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。三翻作正,昧翻作受,三昧是什麼?是正常的享受,也翻作正定。

換句話說,正常的享受是定,是清淨心。喜怒哀樂都不正常,為什麼?心動了。諸佛如來,像阿羅漢就得正受,他在一切境界裡不動心了,不會受到外境的干擾,這叫正受,梵語稱之為三昧。

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,我們今天念佛煩惱除不掉,為什麼?功夫不夠,這句佛號沒念熟,功效沒有把它念出來。

怎樣是功效念出來的樣子?煩惱念掉了,就是念佛三昧的樣子。譬如順境、善緣,人生歡喜心,歡喜也是情緒,也是你動了妄念,你被境界轉了,一句阿彌陀佛把這種歡喜心壓住,恢復正常。遇到逆境、遇到惡緣,瞋恚心生起來,怨恨心生起來,這都是不正常。

儒家用禮來節制,情緒可以發作,不要太過分,這裡頭有分寸的,別超過,儒不出六道輪迴用這個可以。佛要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這東西不行,一定要把它除得乾乾淨淨。

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大!外面境界接觸了,裡面七情五欲起來,立刻用這句佛號壓下去,這就功夫。這是把你的精神專注在佛號上,你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,這叫功夫,這叫真念佛。

念到什麼程度?念到外面境界接觸也不干擾,不念佛也不干擾,心也是平靜的。這是什麼?這就叫念佛三昧你得到了。不念佛也是這樣的,念佛也是這樣的,統統不受外境干擾,要練習。

《論語》第一句話「學而時習之」,習就是要在生活上練習,要練這個功夫。我們雖然學不知道習,也就說在日常生活上,這句佛號沒用上,還是讓我們情緒不斷的發作,每天依舊生活在七情五欲的世間,這是什麼世間?這是輪迴的世間。

每天七情五欲往外面透,這個心叫輪迴心,輪迴心所造一切業,都是輪迴業,念佛也是輪迴業,念佛是輪迴裡面的善業,來生得福報,不能斷煩惱,不能解脫,這不能不知道。

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所以修行,我們實在講只有在學佛,沒有修行。修是修正、修理,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言語是口業的行為,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。我們天天學佛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跟我們所學的沒有對上,兩回事情,它不是一回事情,這就是什麼?學而不習,學而不修。

《論語》上講的習,跟我們佛門講修是一個意思,我們天天在學沒有修,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沒把它修正過來,這時候功夫不得力,談不上功夫,沒有功夫,沒有用功哪來的功夫?

學了真幹那就叫功夫,譬如你真幹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起心動念真的用這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才壓住怎麼樣?它又起來,好像總是壓不住,這是你在做了。不是壓不住,你的功夫還不得力,煩惱習氣的力量比你念佛的力量大,你壓不過它。你要努力認真去幹,天天幹,時時刻刻提起來馬上就幹。

三年五載大概在念佛一個小時當中,還有三、五個妄念,功夫慢慢得力了。念上個五年、六年,進念佛堂念一支香一個半鐘點,一個妄念沒有,那叫功夫得力,還不叫念佛三昧。

念佛三昧是什麼?不念佛的時候,日常生活當中外面所有境界,你看到都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三昧,三昧成就往生就成就。得念佛三昧的人隨時走,阿彌陀佛隨時來接引你,你念頭只一想佛來接引我,佛就來了。不要怕,十萬億佛國土的距離,我們這念頭才起,佛已經知道了。

佛為什麼來接你?因為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,一無所念,他就來了。我們今天求佛,求佛來接引,佛為什麼不來?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牽掛,很多沒放下的。佛要是真來了,我們還不想去,那佛也不好意思,所以佛不來,你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,他就真來;你是假的,他不來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所以念佛三昧真的能除一切煩惱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四八集)2011/1/22 檔名:02-039-0248

「漏盡比丘」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。古時候,現在也不例外,古時候就有比喻,譬如我們這個茶碗,這個茶碗盛茶的、飲料的,如果下面有破損,你盛的東西都漏掉,都漏失了。

佛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一樣,現在有煩惱,煩惱就是漏洞,你所修的這些功德全漏掉,這真煩惱,功德接不住。

從哪裡漏掉?從貪瞋痴慢疑漏掉,這五個洞,這五個是大洞,還有小的,怨恨惱怒煩是小的。你看有大洞、有小洞,盛一點點東西都漏光。佛這個比喻是真好。

那怎麼辦?我們必須把這個洞堵塞住,我們修的功德就能保存得住。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。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,隨煩惱怨恨惱怒煩,這東西平常不能有。

可是這煩惱已經在自己心裡面生了根,隨時它會發作,當它發作的時候,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你才能防止。古大德常常勸導我們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是什麼?就這些煩惱,它起來不怕,你要覺悟得快。覺悟什麼?把它轉過來。

修淨土法門的人就用這一句佛號,貪心起來,立刻就發覺,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,讓這個貪念不能再繼續增長,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。

不順心的事情,瞋恚心生起來,這念頭才一動,第二個念頭,南無阿彌陀佛,把瞋恚心伏住,這叫真修行。這種念佛人是真會念,你看念念把煩惱伏下去,伏久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。

不會念佛的人,口裡面念佛,心裡面還生煩惱,那不會念,他伏不住,讓煩惱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。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,道理就在此地。由此可知,修行真的是要先斷煩惱,然後修行功夫就得力。

用什麼方法來伏煩惱?還是要用佛教給我們的辦法。佛教的辦法很多,八萬四千細行,那都是方法。無量方法裡面,實在講,最殊勝的方法,最簡單的方法,最實用的方法,無過於這一句佛號。

不管什麼煩惱起現行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不論什麼事情,只要念頭才動,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。這個好,一方面可以把煩惱伏住,另外一方面跟阿彌陀佛路線接上了,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,這個線接上了,這是無比殊勝的修學方法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二九集)2010/12/22 檔名:02-039-0229

念佛確實不需要真正把見思煩惱放下,因為見思煩惱放下跟一般修行功夫沒有兩樣,淨宗所謂帶業往生是帶著煩惱你得念佛三昧。可是有個條件要記住,大家都疏忽了,你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。所以他講伏煩惱,不是斷煩惱,伏煩惱是念佛功夫得力。所以念佛怎麼個念法一定要知道。

宗門說的這句話跟淨宗沒有兩樣,叫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頭起,不管你這個念是善念、是惡念,不要管,念頭一起就錯了。你看善惡不是二邊嗎?不管它是善是惡,念頭才起,第二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,就把它換過來,這叫會念佛。不會念佛的人,一面念佛一面還起妄念,那叫不會念佛。這就說明什麼?你壓不住。

你的佛號能把煩惱壓住,這叫功夫成片,這叫得清淨心。為什麼?心裡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確實沒有一個雜念,這叫功夫成片,這叫念佛三昧,這個境界裡就有小通發現。這個功夫愈得力,我不念佛的時候妄念也不起來,念頭不是沒有,有,還是你這個功力把它壓住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九九集)2010/11/19 檔名:02-039-01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