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·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自歸於法。當願眾生。深入經藏。智慧如海|淨空老法師開示

  這是三皈裡面的第二條,「皈依法」。前面講過皈依佛,第二是皈依法,法是自性法寶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給我們說的,佛是覺的意思,自皈依覺;第二,皈依正,由此可知,法是正知正見。這個正是什麼標準?標準就是法性,所以這個『法』有法性的意思,有法相的意思。性相是一體,所謂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只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法就是正法;加上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法裡面就有善惡,佛法所講的善、惡、無記,就出現這個東西了。在法性裡面,甚至在法相裡面,善、惡、無記都沒有。所以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不是說沒有法性、沒有法相;本來無一物就是沒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這時候你才能真正見道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無不如如。

  凡夫見不到,什麼原因?因為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;二乘雖見到一點點,模模糊糊,二乘雖然沒有執著,他還有妄想分別。菩薩見的比二乘要清楚多了,可是菩薩無明沒破,只是把分別執著斷了,可以說是相當清楚了,所謂相似位,不是真實位。能把這一品無明破掉,你就見到真實,這才是真正的『自歸於法』。後來祖師大德把「於」改成依,實在這個意思,於比依好。為什麼要改成依?便利我們初學,我們要知道回頭,要依法。「法」的含義就很廣,初學的人,法是什麼?法是聖人的教誨,聖人的教誨是依於法性,所以稱之為正法,我們在這裡面要細心去體會。

  法原本是正的,人之初,性本善;人之初,性本覺;人之初,性本正;人之初,性本淨。現在為什麼不善、不覺、不正了,什麼原因?無端(無端就是沒有原因)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起了這麼個東西。無端,沒有原因,說明什麼?說明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的就有開始、有終結,有始有終;沒有,沒有始終,沒有內外。經典上給我們講,真妄、覺迷、正邪、染淨,是不是真的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可是你要是不覺,真有,你要一覺,本來無。所以,佛法教學是真的,不是假的,講到究竟處!

  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,確實自己要承認,迷而不覺,邪而不正,染而不淨,用儒家《三字經》上講,我們是惡而不善。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有不少的學者,他們認為人性本來就是貪婪,貪瞋痴是人性,人性本來不善。說的也滿有道理,實際上?實際上錯了,還是佛講得對。我們對於佛法決定沒有偏心,你要冷靜去觀察、思惟,你才知道哪個人說得對,哪個人說錯了。佛為什麼對?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沒話說。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時候所有一切對立都沒有了,這是真的,這可不是假的。

  什麼是對立?剛才我們講,善惡是對立,覺迷是對立,正邪是對立,染淨是對立,不都對立了?這是二法。六祖說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你從這兒去體會,世間人所講的沒有離開對立。如來所說的法沒有對立,如來在此地給我們講覺迷,覺迷是一不是二。這裡講到「法」,法是邪正,邪正不二,邪正一如,這個道理一般人就不懂了。迷了就是邪,悟了就是正,迷悟不二,這個話你能懂嗎?迷悟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你真懂了,那恭喜你,佛家所謂是「入不二法門」。入不二法門是誰?圓教初住菩薩,破無明了。

  什麼叫無明,你懂嗎?二就是無明,不二,無明就破了;無明破了才真正得大自在,清淨心現前。禪宗二祖慧可大師,在沒有開悟之前,很難得,聽到印度有位高僧住在少林寺,達摩祖師。他心不安,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。那時候正是冬天,達摩祖師在打坐,他在門外雪地裡頭。雪下得很大,差不多到他的膝蓋了,他還站在那裡不動。看到達摩祖師不理他,於是他把他的手臂割斷,拿著這個手臂就供養達摩祖師。達摩祖師睜開眼睛看他這樣,就說:「你何苦!你到這兒來為什麼?」「求大師給我安心,我心不安。」達摩祖師說:「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」你們看到現在有很多達摩祖師的像,一隻手伸出來,那就是慧可求法的時候所表現的。

  慧可大師聽到這句話,回光返照,很久,經上講良久,「覓心了不可得」。他這問了,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,他回頭去找找不到,這才說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不到。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,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。在這句話下面,慧可大師大徹大悟,達摩祖師把衣缽就傳給他了。悟的什麼?沒悟之前,二法,你看安與不安,二法,不安,求安心。祖師這一點化,這一回頭,安與不安不二,是一不是二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,內心深處的對立化解了一個對立化解了,所有一切對立統統化解,心裡頭沒有對立,沒有疑慮,沒有矛盾,現在講,也沒有衝突了。這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的境界,這是真法!佛祖教我們「自歸於法」,真正的意思就在此地

  這一回頭,『當願眾生』,所以你自己不能契入,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契入。這種契入是要在長時間的薰修,修什麼?修放下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總綱領。妄想分別執著展開來是萬事萬物,內身心,外世界,身心世界統統都要放下。放下是什麼?不執著了,執著放下了,不分別了。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,放下分別你就是權教菩薩,放下妄想,放下妄想今天我們講對立,內心裡頭有對立,放下了,你就是法身菩薩,分證佛!自己契入境界之後,「當願眾生」這個心生起來,這個心跟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,同德同行

  『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』,經藏是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一座橋梁。就佛來說,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,言教;身教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你能聽懂嗎?聽懂了,真的皈依了;沒有聽懂,形式上的皈依,沒入境界。經藏從哪裡來的?經藏就是現在我們講的《大藏經》。經典裡面所含藏的是什麼?底下一句,「智慧如海」,經藏裡面含藏的是無量智慧。無量智慧在哪裡?就在經典裡頭,所以經典稱之為法寶。佛不在世間了,佛在世間,佛寶是第一,佛不在世間,三寶是法寶是第一。我們自皈依佛,用什麼來做證明?我們自皈依僧,也用什麼來證明?用經。

  經藏,佛佛道同,「十方三世佛,一路涅槃門」,今佛所說之經與古佛所說不二,未來諸佛所說之經與今佛無異,完全相同。這個地方說相同,諸位要記住,說的話也許不相同,多說少說,長說短說,這是講形式上不相同。內容一定是相同,決定是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引導你自性般若,法寶。自性般若之體是佛寶,自性般若的作用,我們講德用,是法寶

  所以古大德,佛經上佛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,古大德所說的都是根據佛講的。在十法界,眾生法界(十法界都是眾生),「經藏所在之處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」。這個地區眾生縱然造惡業,因為有佛,有護法神,他也不遭難,大的災難化成小的災難,小的災難就化成無了。縱然這個經藏我們不去讀它,所以道場為什麼要供養《大藏經》,如果《大藏經》有人去看,閱藏,有人去學習,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即使沒有人看,沒有人去碰它,供在道場,只要你有恭敬心,這個很重要,你有恭敬心;像我們拜佛,拜了佛像,看到經典,我們對經典也要拜,能有這種恭敬心就得到感應

  我們這些年來,有這個機緣送《大藏經》,送全世界。有人問我,法師,你為什麼要這樣做?因為世間災難太多了!哪個地區有供養,哪個地區有福報,與佛有緣。同時我們也知道災難太多,一個大的災難,佛的經教往往被毀滅,於是就失傳。古來的大德對於經藏如何保存留傳到後代,用盡了苦心。我們看到北京房山的石經,那時候我到北京去,樸老告訴我這樁事情,我很驚訝。他派人派專車帶我去看,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。這套石經代代相傳,總共刻了八百年,一代一代的刻,幾千人參與工作。完整的《大藏經》,內容比我們現在的《藏經》還多上幾部。這麼大的工程,我看了之後,這個工程絕不亞於萬里長城,智慧的長城。

  中國佛教會在這個石經拓本,影印了一套,可惜是字太小了,沒有辦法閱讀。所以在那時候我就向宗教局建議,能不能把字印大一些,至少是寸楷,當然成本就高了,那就變成了寶藏。我是很有心想把它印出來,能夠印個一千套。我自己不要,完全送給國家,以國家的名義,做為禮物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去收藏。我們今天念念祈求的是化解衝突,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,這是盡一分真實的努力。可惜這個事情障礙很多,一直到現在沒有辦法做到,但是石經的拓本有六套,就是從石刻上拓的有六套。現在石經也重新放在原處,外面也都封起來了,古人用這種方式,所謂藏諸名山。但是我們也曉得,如果一個地震來的時候,全功盡棄,都毀滅掉了。在古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,除這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,希望這個東西留傳給後世。

  現在的方法,就是科學技術發達,印刷術發達,我們能夠大量印,贈送在全世界,這就決定可以安全保存下去。因為我們知道,世間災難很多,不至於世界上普遍都毀滅,不可能,總會有存在的。所以從八0年代,這二十多年來,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。早年我們是買《藏經》,有些地方需要,我們送給他。以後我們有了力量,跟印刷廠合作,合印一千套,他印六百套,他賣,我們印四百套贈送。我搞了兩次,總共有八百套,跟人家合印,降低成本。以後我們自己有這個能力,不必跟人家合作,我們自己印。第一次印了一千套,一九九九年,送世界各地。那次也很難得,我們送中國五百套,另外五百套送給海外。

  這幾年又有很多同學們發心,我也非常歡喜,印四千套。四千套,去年一千套,今年一千套,明年還有兩千套。去年一千套也送得差不多了,今年的一千套我們的分配,韓國一百套,日本兩百套,美國一百套,歐洲三百套。印尼是問我們要了二百六十套,馬來西亞一百套,南洋這邊,像越南、泰國這邊我們也送一百套。中國大陸我們原先準備送六百套,現在還沒有批文,還不能夠進去。不過我們明後年還有,批文慢一點沒有關係。我們學佛的人很清楚,化解災難真的要靠佛菩薩的威神,要靠龍天善神保佑。我們香港這個地區,我們送了二十六套,許多道場這是鎮寺之寶。三寶今天佛寶沒有了,僧寶也沒有了,法寶可是真的,可不是假的。

  當然最重要的,經上講「深入」,法寶現在有了。得來的時候不難,我們總共計算了一下,一共是送了(連買帶自己印送的)超過六千套。這是這些年來我們所做的,其他的經書那就不必說了,單單是《大藏經》我們印送了六千套。對自己來講,怎樣深入?深入經藏有個訣竅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否則的話,你一看到這麼多經典,浩如煙海,從哪裡學起?所以在隋唐時候,中國就成立了宗派。宗派的形成是一些志同道合,我們取世尊教誨的一分,譬如說十分取一分,一分就是十分之一,那就方便多了。現在我們所印的《大藏經》,精裝一百二十冊,這一次印的我非常歡喜,比往年所印的好多了。在裝訂、紙張、印刷、裝潢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,讓人看到生歡喜心。一九九九年我們所印的是用道林紙,紙張比較厚一點,一套是一百六十八冊。現在我們選的聖經紙,紙張薄,兩面不透,所以你看起來很舒服。聖經紙薄,現在我們的本子是一百二十冊,十分之一,十二冊。

  這就是說明,在整個佛法裡面,你學一個宗派,這一個宗派通了,所有都通了。為什麼?就是通向不二法門。什麼時候你契入不二,全都通了,這是祕訣,祖師大德代代相傳。可是像我們這種中下根機,這一個宗,一個宗的經典不少。以淨土宗來說,淨土宗經典是最少的,五經一論。可是佛在經典裡面說到淨土的,有兩百多部經論講到淨土。歷代祖師的著作,你要把它會集起來,數量也相當可觀。早年在台灣毛凌雲居士(我們也是老朋友),他編輯的《淨土叢書》,二十四冊,精裝本二十四冊,分量相當可觀。這是易行道,都有這麼多的典籍,其他宗派就不必說了,比淨土宗的多得多了,我們這一生能學得了嗎?很難!

  但還有辦法,我們也常常聽到佛門裡面講,所謂「一經通,則一切經通」,這個話是有道理。我們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教,李老師很著重這個原則。他教導學生,你只能學一樣,不能學兩樣,學兩樣他不教你。可是我們年輕不懂事,心浮氣躁,一樣東西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欲,老師也知道。但是教學的時候一樣一樣教,一門學好了,他認為可以了,那個標準很低,不高。你能上台去講,講到他點頭,他覺得可以,你可以再學第二部。我在台中十年,十年學了五部經,這個我也常常提出來,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。我第一部學的是小乘經(真是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)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第二部學的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第三部學的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是八十卷後面最後一卷,現在的流通本。第四部學的是《金剛經》,最後一部學的是比較大一點的,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。

  我在台中十年,學五部經,我的佛法根底就這五部經。真的,古德說的話沒錯,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。《法華經》我沒學過,我講過《法華》大意,好像是六十個小時。《華嚴經》,我聽老師講一卷,第一卷,第一卷聽完之後,我明白了,我能講。我講得比老師講得詳細,講到經文字字句句跟我們生活相應。現在人所講的,結合現代的社會生活,這才有用處;如果學了沒有用處,你學它幹什麼!所以「深入經藏」有道理。遵守佛菩薩、老師的指導,那就是戒學,我就這一門,一門深入。一門,你心就是定的,你看因戒你就得定。你每天心裡面所想的是一部經,不雜,專注,時間久了就開智慧,豁然貫通。

  這一部經通了,真的,部部都通了。《大藏經》裡頭無論哪部經抽出來,要不要準備,不需要,你都能夠講得頭頭是道。不但佛門的經典你沒有障礙,其他宗教東西你拿來也沒有障礙,都能講得頭頭是道。再跟諸位說,還有奇妙的,世間所有的學術,你一接觸、一聽、一看,都明瞭了;而且明瞭的深度、廣度,往往超過一般人。然後才曉得,真的是法寶!這個智慧從哪來的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「法」,這法也可以說之為戒定慧三學,覺正淨三寶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懂得方法,要認真學習

  我從學佛之後,雖然是非常喜歡《華嚴經》,可是《華嚴經》太長,我沒有意思想把《華嚴經》好好的去學講一遍,我沒有這個念頭。當年我發心是我只講一卷,哪一卷?《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。那一卷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,有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有宗密大師的《鈔》,非常好的參考資料,我很喜歡。而講《華嚴》,這是韓館長的付託,臨終一再的啟請,諸位曉得這個因緣。這些年來我們已經講了超過三千個小時,往後經這麼長,我們在這個經裡,就是在這一品裡面,前面讀到一百四十一願,這一百四十一願表法的。前面一百是十信,十信乘十,每一信具足十信,一百;換句話說,十信位講得細,十信位是根基。往後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,這全部完整的《華嚴》。

  所以我們也想,十信位我們細講,後面還有一品。到十住,我們就不是這樣子一句一句、一字一字來講,我們講它的大意,講它的精華。經,我們一定按照經文的順序讀下去,講解是選講。譬如十首偈我們念下去之後,容易懂的,輕描淡寫帶一下就行了;與我們現前有密切關係的,這一首細講。這樣子我的預計,全經不超過七千個小時,現在已經三千小時,希望往後不超過四千小時。我們用七千個小時,七是個圓滿的數字,完成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樣看起來,大概還要四年到五年,五年的樣子,這部經就可以講完。如果身體還可以,我想把《法華經》講一遍,《楞嚴經》講一遍,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,大概就差不多了,我就可以走了,這些留給後學做個參考資料。

  所以這一願非常重要,「深入經藏」。深入經藏我們可以取一部經,一門深入,這個容易,真有效果。將來如果有機緣,我不再到處去跑了,今年這兩個會是不得已,是很重要的會。印尼十六個國家宗教代表,大概估計有一百五十位;還有一個,中國也是第一次舉辦「世界佛教論壇」。這都是過去所沒有過的,中國的宗教也要走向世界,這好事情。所以我答應他參加這兩次會議,以後我就不想再參加了,專講《華嚴》,這個經才能夠如期的圓滿。能夠有個小道場,很好,沒有小道場,在此地也行。我們不受任何干擾,把心定下來,一同來學《華嚴》。《華嚴》是佛學的概論,包羅萬象,就是《大藏經》的縮小,方東美先生稱它為佛學概論,很有道理。

恭錄自: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11  2006/1/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