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心齊發。雖極鈍根,可變為上根利智|淨空老法師開示

金剛經的智言慧語|淨空法師開示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極鈍的根性可以變成上根利智嗎?如何轉變❓
✔️聽經要怎樣才能夠深入❓
✔️我們聽佛經,為什麼做不到?發心真的去做,真得利益,得什麼利益❓
✔️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,這從哪裡來的❓
✔️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要常想到什麼,能幫助自己放下❓

  【故欲得不著、四句皆離,必須無念。】

  這個事情又難了。無念,我們哪裡能夠做得到?做不到,做不到也要做,不做不行;不做,不多久就又要落輪迴,非幹不可。

  怎麼做?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原理原則,我們不能做得很徹底、很圓滿、很究竟,能做個一分、兩分就不錯,不能完全不做。這個意思就是叫你看破、放下,你能看破一分,放下一分,得一分的受用;能看破兩分,放下兩分,你就得兩分受用。

  讀這個經真的會開智慧,恭恭敬敬的讀,誠誠懇懇的讀,自有悟處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常常想到無實無虛,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無住。然後記取佛的教訓,念念當中利益一切眾生,這是生心;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時,無住時就是生心時,這是一不是二,這個境界就好。

  能這樣修,能夠這樣念佛求生淨土,功夫得力;不是這樣修法,的確功夫很難得力。功夫得力那個樣子是什麼?自在往生。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,生死自在,來去自由。這個問題都能解決,那其他的叫雞毛蒜皮,那不成問題了,得大自在。你這一生的生活,真的是究竟圓滿、幸福自在,真得到。

   由此可知,江居士在註子裡面為我們說出,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法寶,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和盤托出。我們這個經文愈讀愈覺得江居士這句話真實不虛。果能依教奉行,必定得如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5集1995/5

  【無論僧俗男女,但能信心不逆,莫不如是成就。三心齊發,紹隆佛種,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。】

  從這一段文當中,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無論是男女老少,沒有不平等的。愈是上上乘佛法,愈是平等。為什麼?高級的佛法莫不是稱性起修,全修即性,心性是決定平等的。在本經上,但能信心不逆,莫不如是成就。成就就像世尊在經中為我們所說的,尤其是四次較量福德,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。往後在下半部還有較量,一次比一次殊勝。

   三心齊發,三心是菩提心,前面剛剛說過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發無上菩提心,必定是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,這就是紹隆佛種。如果覺得我們學佛,非這麼學不可,非這樣做不可,這就是信心不逆。以無比的信心來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,這就是承擔如來的家業,就是自行化他,無上菩提。這一段裡面關鍵的字,就是信心不逆、紹隆佛種,這八個字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6集1995/5

  【不過前半部亦淺亦深,後半部有深無淺。】

  《講義》第四卷、第五卷是屬於後半部,前三卷是屬於前半部。前半部的經義有淺有深,後半部的經義有深無淺,後半部是從四見上來破除。見、相,我們在此地簡單列一個表解,諸位看起來就比較清楚。法相唯識宗裡面,講宇宙人生的根源、演變、發展、結果,都講得很詳細,講得很清楚。《華嚴經》也是法相宗重要經典之一。相宗總共有六經十一論,六部經十一部論是他們立宗的基礎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。它說四分,四分,從自證分,還有一個證自證分。

   自證分就是真如本性,是性體。證自證分是什麼?證自證分實在講就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證明這個本體。這個話也很難懂,不容易體會。我們舉比喻來說,自證分好比是燈,證自證分好比是光。燈在哪裡,什麼樣子?那個燈光照著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,自己照自己,這是證自證分,它們兩個關係就像燈與燈光一樣。我們有自體、有自證分,我們證自證分沒有,所以自己雖然有真如本性,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裡,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個什麼樣子。咱們這個燈沒點燃,沒放光,就這麼個意思。

  自證分是真如,這是大乘經上說:真如不守自性,於是就生起無明了。真如不守自性,就生起了無明。無明就是個動相。無明是什麼東西?就是一念希求的念頭,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細,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來,它還在三細相之初。八地菩薩見到三細相,它是三細相的根源,八地菩薩也見不到。誰見到?等覺菩薩。因為這一品叫生相無明,這一品破除那就圓成佛道了。這個就是此地講的見分。一念希求的心,求這個念頭,從細到粗,細念到粗念。我們講粗念,還不是我們能覺察到的,比最微細的要粗了。從一念不覺變成無明,這就粗了。無明裡面既然要求,就變現出見分。

   見分從哪裡來的?無明變現出來的,變出見分來。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,這個心是屬於見分。現代科學家將我們一個人身體分為兩個部分,一個是肉體,一個是精神。精神這一分在我們佛法裡叫見分,肉體這一分我們佛法叫相分。相分是物質。精神這一部分是見分,現在科學家叫能量,能見、能量。有個強烈的能見,實實在在講,真性裡頭什麼東西也沒有,確實沒有物質;由於能見這就變出一個幻相出來,這就是我們講的物質。物質從哪裡來的?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;也是見分為緣,自證分變現出來的,都是自證分。變現出來是虛妄的。

   諸位要曉得,見分是虛妄的,能見是虛妄的,所見的這個境界相還是虛妄的,自證分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。佛在經論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很詳細、很透徹,一直到現代的科學家,可以說把它證明了。現代的科學家曉得,宇宙當中沒有物質存在,所有物質現象是什麼東西?他們發現,是波動的現象。這個跟我們佛法講的非常接近,只是波動的現象,確實沒有物質存在。

  本經裡面佛告訴我們,能見的,說能見就是你能執著、你能取,這都是屬於見分,見分的作用,這個東西是心法。佛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能見空!三心不可得,這個意思不算太深,我們能夠體會得到。過去心不可得,過去已經過去,再也不會回來;未來還沒來,你怎麼能得到;說現在,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,這個意思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點。那你說所得的,所得的是物、一切萬物。

   佛告訴我們,所有一切萬物是因緣生法,包括佛法,佛法也是緣生之法。凡是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;換句話說,你所得的也不可得,也是一場空。能得之心、所得之法,全是空的。要是從這個地方覺悟,你那個證自證分的般若智慧就現前,你就能見到自證分。自證分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,真如自性。我們簡單說、粗說,把這樁事情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表解裡面講:「見分,能見相」,法相宗也叫它做「轉相」,它會轉變。就是因為它會轉變,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無所住是真實的智慧,而生心呢?生心是轉境界。你生的是善心就轉善境界,你生的是惡心就變成惡境界,你生的是淨心就變淨土境界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?唯心所變。我們會變,剎那剎那在那裡變。

   「相分,所顯相」,它是所變的,這個是能變的,就是變成了「境界相」。本經後半部約心明無住,這個意思深了,完全是從心性上講無住;而前半部是從境界上說無住,這個意思來得淺。境界上說無住,我們也容易懂,也容易下手;從心理上講無住,是比較上要困難,但是有前半部的基礎,入後半部也就容易了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6集1995/5

  【應當發心依經實行。發此心時,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。以經中所說,乃成佛之心要故。】

  這個地方是勸勉我們,應當發心依經實行,真真實實去做,不做沒有用處。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,做到十分就得十分的受用;完全要在明瞭經義,經的意思不能不明瞭。說實在的話,我們聽一遍能不能明瞭?不能。一遍聽下來好像是明瞭,其實沒透徹。只明瞭一個大概,只明瞭它的表面,沒有能夠深進入,也就是我們講不夠深入。要怎樣才能夠深入?多聽。一遍一遍重複的去聽。

  這個在過去是不可能的,過去我們聽法師講經,聽了一遍,法師這一遍我沒清楚,你再給我講一遍,不太可能,哪有這個道理!尤其這一部經要講幾百個小時,根本不可能的事情。現在方便,有錄音帶、有錄相帶,古人作夢也想不到的。現代人有福,一部經他可以重複一百遍、二百遍,他也能做得到。果然肯一門深入,一味重複,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,才真正明白這個意思。所以一定要重複的去聽。經要重複的去讀誦,讀個一百遍、二百遍不算多。

  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,我們聽佛經,為什麼做不到?做是行,你不能實行,你做不到,說實在的話,是你理解得不夠透徹。前面我們才念過信心不逆,如果真的理解透徹,你會感覺到我非這樣幹不可。因此信心不逆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。我們常講大開圓解,他真的懂得、真的明白,發心真的去做,真得利益。你要問得什麼利益?這個利益就是大家天天想求的,天天在希望而希求不到的,這個利益是消業障、滅罪業、生智慧、生福德。不但生智慧,還生福德。可見得這個東西很現實,佛不騙人,你決定能夠做得到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做。

  發此心時,發這個心就是信心不逆,一定要這樣去做。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,這個心一發,如來悉知悉見,佛就給你作證,就給你授記。以經中所說,乃成佛之心要。這個心就好比講的中心,要是精要,最要緊的。整個佛法,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哪一部經是中心,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,這就是《金剛般若》,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。發心依經實行,我們要依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、原則、方法去做。做出來的樣子是什麼?樣子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也就是《淨土三經》,做出來的樣子;原理原則在這個經上。

   所以你要了解《金剛般若》,你去看《華嚴》、看《無量壽經》、看《阿彌陀經》,那個真是般若味重重,非常有味道。如果對於般若沒有基礎,沒有體會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念不下去。尤其是一開端十一卷半的經文,從第一卷到十二卷的上半很難念得下去,不知道經裡頭講的是些什麼。那一段是描繪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。菩薩、天人、主夜神特別多,所說的好像有很多重複的句子,念到覺得枯燥無味,講解就更困難了。你要是懂得《金剛般若》,那裡頭味道就嘗到了,就很有趣味。才知道每個人講的話一樣,意思不一樣,才能體會到那個味道。所以這個經確實是成佛之心要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6集1995/5

  【將於不知不覺間,三心齊發。雖極鈍根,可變為上根利智。經云:佛種從緣起。仗此勝緣,何慮之有。】

  這一條希望同修們要多多念幾遍,幫助我們產生信心。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很謙虛、很客氣;我的根性很劣,我不行,太客氣了。這一條多念幾句就曉得,不行可以變成行,極鈍的根性可以變成上根利智,能轉變,不是不能轉變。轉變的方法就在薰習,薰習的方法就在多聽多讀,不在這上下功夫不行。

  有空就聽,有空就讀,不要把時間浪費掉了。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工作,工作的時候放下來,不工作的時候就聽經、就讀經。如果能這樣修學,那就是信心不逆。古人常講「三年有成」,你果然幹三年,我相信極鈍之根不能變成上根利智,變成中等根性毫無問題。古大德也常講,「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」,能這樣分秒不捨的真的去幹九年,大概極鈍之根也會變成上根利智,這是我們能夠信得過。所以薰習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。

  底下引用這一句佛經是給我們做證明,「佛種從緣起」,我們聽受讀誦就是緣起。仗此勝緣,這個緣是無比的殊勝。這樣殊勝的因緣,決定可以變鈍根為上根利智,這一句話裡面就含著你的業障消除了,罪業滅除了,智慧開了,才會變成上根利智。現在為什麼根性極鈍?業障太重,罪業太深,還不就是如此。可見得受持讀誦,薰習的力量能消業障,能滅罪業,能開智慧,這都含在這一句當中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66集1995/5
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