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法師開示
這首偈子意思好,『諷誦』是朗誦,讀出聲音,誦經的時候。一般我們的朝暮功課都要讀誦經文,對著本子叫讀,不需要經本叫誦,誦是背誦,你能夠記住,能夠背下來,不要用經本,叫誦。早晚課誦的意義一定要曉得,這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念念不忘,縱然背得很熟,早晚還是要「諷誦」。在佛堂裡面供養有佛菩薩形像,如同佛菩薩在面前,以這樣真誠、恭敬心來接受佛菩薩的教誨。你看每部經到最後一句,「信受奉行,作禮而去」,這句非常重要。聽了佛菩薩教誨之後,是不是真的相信?是不是真的接受?誠信不疑,沒有一絲毫懷疑,依教奉行,這就是此地講的『順佛所說』,就是依教奉行。隨順佛所說的,要做到,把佛所說的變成我們自己的見解、思惟、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,這叫做學佛。
『總持不忘』,「總持」是把佛教誨我們的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掌握到。細節就太多了,最重要的是把綱領掌握到,決定不違背。解門的綱領,對於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總綱領,你要掌握到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遇到煩惱習氣起現行的時候,你能夠把這兩句話回味一下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就能放下,不再執著、不再分別。為什麼?不是真的;換句話說,它就幫助你看破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還能不放下嗎?
指導我們修行的方向、目標是覺正淨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就是三皈。念念轉迷為覺,轉邪為正,轉染為淨,覺正淨的圓滿就是無上菩提,就是究竟佛果。已經覺悟,知道轉,正在轉,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這個人是菩薩;從初發心到等覺,五十一個階級,統稱為菩薩。如果還是迷邪染,雖然受了三皈五戒,乃至於出了家,受了三壇大戒,每天在形式上都做到,實際上自私自利、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統統沒有放下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十六個字就是輪迴心,輪迴心學佛也是輪迴業,也出不了輪迴。這個地方要注意,要想出輪迴,菩提心要提起,輪迴心要放下;輪迴心就是貪瞋痴慢,這個東西不放下,出不了輪迴。一生成就,決定要依靠六字洪名,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要捨離,一心一意專念彌陀,專修淨土,總持不忘,沒有不成就的。
末法時期,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佛說他的法運有三個階段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正法,戒律成就;像法,禪定成就;末法,淨土成就。我們現在是生在末法時代。世尊的正法一千年,正法時代持戒,戒律清淨就能證果,就能超越六道輪迴。所謂成就,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算成就。像法時期,就是第二個一千年,眾生的根性跟前面人相比不如,實在講這就是諺語所謂一代不如一代。這話是真的,一點不假,世風日下。佛法傳到中國來是像法時代,中國漢朝漢明帝的時候。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佛法正式傳到中國來,帝王、大臣恭敬禮請,迎請過來的,傳到中國來二千年了。像法時期,所以禪在中國佛教裡是特色,因為是像法,這是《大集經》上講的,禪風在中國發展到登峰造極。末法一萬年,人的根性更差了。這是講三個時期,末法淨土成就。
《般若經》上也有個說法,「五五百年」,五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。都兌現了,這些話以我們現在人的說法,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,但是都兌現了。五五百年的說法,第一個五百年,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後第一個五百年,解脫堅固;第二個五百年,禪定堅固;第三個五百年,多聞堅固。你看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隋唐時代,這些高僧大德們,每個人立宗立派。所以佛法就演變成十個宗派,小乘二個宗,大乘八個宗,多聞堅固。對於經教的研究風氣非常流行,註疏豐富。
在佛法裡面造論,論是菩薩、祖師大德們作的,他們的作品稱之為論。論分為兩大類,一類叫釋經論,就是解釋經的。像清涼大師的《華嚴經疏鈔》,這是釋經論,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。李長者的《華嚴經合論》還算是釋經論,雖然它不是每一句每一句,它是一段一段,也是屬於釋經論。另外一類叫宗經論,完全離開經文,討論經典的大義,這種叫宗經論。譬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就是屬於宗經論,《大乘起信論》屬於宗經論,它不是講哪部經的。《大般若經》有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大般若經》的,那是屬於釋經論。祖師大德的註疏分成這兩大類。多聞堅固,這是第三個五百年。
第四個五百年,研究的人不多了,著重在什麼?著重在蓋廟,塔廟堅固,我們今天講著重在硬體的設施,塔廟堅固。第五個五百年,就是講我們現在,現在是第五個五百年,叫鬥諍堅固。你看看這二千五百年佛是這麼給我們說的,這是說他老人家滅度之後,五百年是一個階段,他說了五個五百年。從五個五百年當中來看,也是一代不如一代。
在最前面兩個階段,解脫堅固、禪定堅固著重在真幹,往下逐漸逐漸就疏忽了真幹。多聞堅固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,現在所謂是佛學。真幹是學佛,真的要斷煩惱,真的要除習氣,真的要明心見性,這屬於真幹這一類的。把佛教當作學問來研究,天天研究它、討論它、講解它,說得天花亂墜,跟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全不相干。說的是一套,做的是一套,成就的人少了。就像過去倓虛老法師常常講的,在他那個時代,佛門當中參禪得禪定的,見過,聽說的也不少;沒有開悟的,明心見性一個都沒見到,也沒聽說過。研究經教的,大開圓解沒聽說過,小悟有不少,大悟不多,徹悟是一個也沒有。宗門教下比不上從前,隋唐時代,宗門開悟的人不少,教下大開圓解的人不少,以後是一代不如一代。
建寺,梁武帝那個時代,他是佛門好護法,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,都相當有規模,照顧十幾萬出家的佛門弟子。福是修得很大,沒開悟,這是典型的塔寺堅固。正在那時候,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也跟梁武帝見了面,但是很不投機,沒有緣。梁武帝聽說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大德,他是個虔誠佛弟子,哪有不恭恭敬敬迎接招待?在接待的時候,梁武帝就炫耀他在佛門做了很多的好事,就問達摩祖師,我一生所做的,功德大不大?或者是功德有多大?向達摩祖師請教。達摩祖師不妄語,老老實實給他說,「並無功德」。這句話說出來之後,真是傷了梁武帝的心,一生替佛門做這麼多,並無功德,他心裡多難過,所以話不投機。達摩祖師也看出來跟梁武帝沒有緣,就離開,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去了,就是在那個地方打坐修行。等了九年,也是很長的時間,才有一個慧可出現,就是禪宗第二代祖師。
梁武帝做了這麼多事,到底是什麼?這個我們要知道,那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,他所修的是來生生生世世的福報,真的是我們一般講享不盡的福報,福報太大了,但不是功德。所以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很好,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福德再大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;換句話說,再大的福報,還是要搞六道輪迴。福報太大了,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,那你就到天上去。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有斷,生欲界天,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,上面有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全是欲界天,你到這些地方享福去了。天福享盡還有餘福,餘福再回到人間來享。福報!不能了生死。
要了生死出三界,那叫做功德;功是功夫,你真正下了功夫,你有收穫,那叫德。譬如持戒有功,持戒的功夫,因為持戒,嚴持禁戒你心得清淨,那就是德。清淨心從哪裡來的?嚴持戒律,所以說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持戒能得定,戒是功,定是德;修定能開慧,定是功,慧是德;慧能破無明習氣,慧是功,破無明習氣是德,這叫功德。所以,功德跟福德不一樣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千萬不可以把在寺廟裡面修一點供養就叫做功德,那就錯了,這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福德要不要修?福德也要修,你看佛在經論裡頭常講福慧雙修,甚至還把修福放在修慧的前面,這是有道理的。你要沒有福報,想修慧也非常困難,為什麼?如果你三餐飯都吃不飽,你還談什麼修行?所以佛家才講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。你要想學佛,持戒也好,誦經也好,參禪也好,念佛也好,先要吃飽,吃不飽,什麼也幹不成,所以佛並不反對修福。修福要記住,決不能貪戀福報,一貪戀福報就壞了,就墮落,智慧就不開了。所以,我們也看到修行不盡如法的,那是什麼?對教理不懂。持戒很嚴,戒律很清淨、很嚴格,可是分別執著心很重,自以為是,看到別人破戒,輕慢,瞧不起人,這錯了;戒律再嚴,他得不到清淨心。那修戒有沒有功?沒有功,沒有功算什麼?算福,他持戒是福德,不是功德;持戒要得清淨心,那個持戒才是功德。學佛的同修,無論在家、出家不能不知道。記住《壇經》上的一句話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戒律持得再好,別人破戒也好,犯戒也好,絕不放在心上,這是對的,這是功德。
所以要曉得,佛教持戒是教我自己持戒,沒有教別人。那他也是出家人!我不管他是出家還是在家,我學佛,佛教我,佛沒有教他,這是懂得學佛。連《弟子規》上都講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「凡是人,皆要敬」,這個話從哪裡來的?實在講就是十大願王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諸佛裡面有未來佛,未來佛是一切眾生。試問破戒的人是不是眾生?犯戒的人是不是眾生?是!他是眾生,他是未來佛。現在犯戒,他將來當然要墮三途受果報,可是他有佛性,他本來是佛,所以凡是人都要禮敬。
《華嚴》上說得更圓滿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那就是不但有情眾生在真正修行人的心目當中是佛菩薩,平等禮敬;花草樹木也是佛菩薩,乃至山河大地、塵沙石塊,都有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那怎麼不是佛菩薩?這就是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他確實生活在法性之中,生活在法界之中,永遠是禮敬、讚歎、供養、感恩,這是個真正修行人。看這個歡喜,看那個討厭,那不是修行人,那還是搞六道輪迴的人。以前我們不懂這個道理,現在懂得了,懂得之後,我們在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我們的觀念有沒有改過來?如果沒有改過來,那就不順佛說;真的改過來,才叫順佛所說。
你看佛教我們禮敬諸佛,就是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,對一切人尊重、恭敬。佛教我們稱讚如來,凡是看到一切眾生合乎性德的善行,就應該要讚歎。我對他平等,他對我不平等,我讚歎他,他毀謗我,我尊重他,他欺負我,他甚至於陷害我,他要做了一樁善事與性德相應的(這就是世間冤家對頭),要不要讚歎他?要!他的過失?過失絕不提;不但口裡面不提,心裡頭都沒有這個印象。為什麼?不見世間過,順佛所說。
十大願王是總持法門,十善業道是總持法門,淨業三福是總持法門。淨宗的經論,五經一論,我過去講《大勢至圓通章》的時候我也講得很清楚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個字,比《心經》還短,《般若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二百四十個字。這是淨宗的總持法門,是淨宗的《心經》,如果能夠終身受持,必定往生。可是一般修淨土的同修受持《彌陀經》的最多,也非常好。如果根性實在是很鈍,念《彌陀經》都太長,不能受持,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最好,印光大師提倡。傳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我們細心觀察印祖一生的行誼,真的挺像是大勢至菩薩。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很像是印祖一生修行的寫照,這是在末法時期為我們示現總持不忘。他給我們講的方法真的符合我們這個時代,契機,小道場,同學不超過二十個人,真的是難得。
在以往,我總是想小念佛堂二十個人共修,當然進念佛堂共修的這些人就像閉關一樣,還得有些護持的人、去照顧的人。佛法跟世法差不多,像學校,有教員,還有職員。修行人有二十個人,照顧的人大概也要十幾二十個人,護持道場,照顧大家日常生活,我是這麼個想法。可是以後就想到李老師,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也常常囑咐我們,念佛堂人不能多,人多了之後主七和尚照顧不過來。長年念佛,尤其是精進念佛堂,同修不能超過十個人。這是他老人家告訴我的,超過十個人,你的精神無法貫注。因為念佛堂的堂主,真正負責任的,每個人念佛的狀況瞭如指掌,他都知道。就像教書一樣,小班制,一個老師帶十個學生,他完全能照顧到。現在是一個教室裡面有五、六十個學生,老師怎麼能關注得到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就想到印祖講的二十個人,可能包括道場工作人員,統統在內不超過二十個人,因為這樣的小道場容易維持。
我們今天依照印光大師的教訓去做,也是順佛所說,總持不忘,成為一個典型模範的道場。就像從前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一樣,他那個道場十二個人,十二個人都往生,那叫真實道場。十二個人,十二個人都往生,這叫大道場,圓滿成就。如果道場人很多,一個往生的人都沒有,這個道場是失敗的,不是成功的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69 2006/6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