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·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|淨空老法師開示

  第三首,這是講到『妻子集會』,我看到這首偈,我就想到我們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,三十年前我在這個講堂裡講過兩個月的《楞嚴經》,一九七七年,今年二00六年,整整三十年。他的佛堂上有一副對聯就講這個事情,「夫妻是緣,有善緣有惡緣,冤冤相報」,下聯是「兒女是債,有討債有還債,無債不來」,這一副對聯好!這副對聯就是講的「妻子集會」。這在世間人不能夠避免,要曉得一家人為什麼會成為一家人?現在的家庭,有問題的佔多數,一家和樂的人,現在非常少有。你看看全世界離婚率那麼高,他為什麼會離婚?就是夫妻衝突。

  所以今天講世界上的衝突,恐怖的衝突,怎樣化解衝突?衝突的根在哪裡?根在家裡,不在外頭。你想一想,你一家和不和睦?你一家父子有沒有衝突?夫婦有沒有衝突?兄弟有沒有衝突?如果都能和睦相處,你可以講和平,你可以去講化解衝突。如果你自己家裡本身都有問題,都解決不了,你怎麼能幫助社會大眾化解衝突,促進和平?這做不到,你講的沒人相信。這是我參加很多次的國際和平會議,我在大會上發言,我就把這個衝突的根告訴大家。然後我再深一層的說,這還不是根,真正的根在哪裡?真正的根是你內心裡面的矛盾,自己跟自己衝突,那就是我們從內心裡頭,對人的對立、對事的對立、對物的對立,這一對立就產生衝突,疑慮、懷疑就造成矛盾,對立就造成衝突,從內心。所以從事於和平工作,家和萬事興。古時候舜王是最好的一個例子,舜怎麼做?就是內心化解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對立化解了,沒有對立、沒有疑慮、沒有矛盾、沒有衝突,所以他三年時間能把一家感化,能把他居住的這個地區感化。

 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句話對的,問題決定不在外面,在自己內心,你只有深層的去反省,你才能解決問題,你才能開智慧。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佛眼睛裡面看九法界眾生是平等的,每個人都有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。相好,今天我們人講福報。為什麼現在這個東西都沒有了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《華嚴》講得明白。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我們如果講這些法相名詞,講無明、講見思、講塵沙,初學的人不好懂。《華嚴》說得好,妄想分別執著,反正你聽了之後,好像是懂了,但是你未必真懂,但是這個概念你會接受,因為這個東西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起心動念,還沒有分別,還沒有執著,那叫無明。

  諸位曉得,真心是寂靜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是真心顯露,那是佛。菩薩無明沒有斷,換句話說,菩薩還會起心動念,但是他沒有執著、他沒有分別,所以他的智慧比我們高。阿羅漢,這是講有成就最低層的人,他有起心動念,他有分別,但是沒有執著,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迴。我們學佛抓住這些最高的原理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,這就叫修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我們過去習慣上都是執著、都是分別、都是起心動念,現在我們把它修正,對一切人事物不執著。不執著就是放下見思煩惱,不分別就是放下塵沙煩惱,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無明煩惱,就是大乘教裡頭常常講的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那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,法身菩薩。

  這裡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教給我們這個修學的綱領,菩薩善用其心。善用其心,事可以照做,心地真的一塵不染,也就是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什麼事都可以涉獵,像《華嚴》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五十三參裡頭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?沒有,通過參學的考驗,看你是不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?果然沒有,真成就!那是真實功德。前面文殊菩薩教給智首的,所謂是「菩薩善用其心,成就一切勝妙功德」。勝是殊勝,殊勝是沒有離開世間。妙是什麼?妙是離世間,心地裡頭絲毫不染,知道這一切法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對於這個一切法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。離妄想分別執著,叫妙!不離開這個九法界眾生,殊勝,勝妙功德。那就真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三輪體空,你說這個事情多樂!這是方東美先生當初把佛法介紹給我說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,這個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佛法無與倫比的價值就在此地,可惜只是現在人不肯學,不知道這麼好的寶貝,當面錯過,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我們知道了,就有責任、有義務廣泛的去宣傳、去推廣,人人都覺悟,人人都有佛性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自己的性德,不是外頭的,完全是自性本有的,就像《三字經》上所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是本性本善。真正難為釋迦世尊為我們講得這麼透徹,講得這麼明瞭,讓我們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到受用,這是我們對佛陀的感恩,佛陀的慈悲從這個地方示現。

  妻子集會的因我們知道了,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是過去生中有關係的。如果過去生中有恩,那這個家庭不錯,夫妻好合,百年偕老,一生都能過到幸福的生活;如果是報怨的,怨親,如果報怨的,那天天吵架,天天不和。所以這都有前因,你現在所看到是果報,都有前因。壽冶老和尚對聯好,「冤冤相報」。那怎樣把冤冤相報化解?就是要覺悟,覺悟之後,過去生中一筆勾消,算了,不要再報怨了。所以把這個妻子,這是愛欲之根,把他轉變成法眷屬,我們是同學,同參道友,家庭就是道場,好好的來學習佛法,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,把從前的怨結都化解了。恩愛也不要纏綿,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這樣變成法眷屬,『永離貪著』。「貪」是對親說的,「著」就是執著,是對怨說的,所以怨親拉平了,沒有怨親了,變成法眷屬。

  經文裡頭第二句比什麼都重要,千萬不能夠疏忽,不能忘記,『當願眾生』。這個願是不但我的家庭擺平了,希望這個「眾生」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眾生,你說這個心量多大!真的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希望家家都能和合,家家都把過去累劫、現前這個怨結統統化解。從哪裡做起?從我做起,從我家做起。我們家庭自己做好了,就影響鄰居、影響親戚朋友,為什麼?他們家不和,看到你家為什麼這麼和?一家人怎麼那麼歡喜、那麼快樂?這是什麼?這就是化他。

  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,我個人修學要做一切人的榜樣,好樣子;我的家是遍法界虛空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眾生的家的榜樣。不是香港的榜樣,不是中國的榜樣,不是地球的榜樣,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榜樣。要不是這樣的心量,就與普賢菩薩的話不相應了,普賢菩薩的話,這是總的綱領,大家一定牢牢的記住,「若諸菩薩,善用其心,則獲一切勝妙功德」,這一句是總說,這一句就是這個一百四十一首偈頌的第二句,「當願眾生」,你才會用心。

  那麼我們要不要學做一個好人?要不要學做一個覺悟的人?要不要做一個正大光明的人?要不要做一個清淨的人,決定不染污?三皈依是修行最高的指導,三個原則:覺、正、淨,做給誰看?做給天下人看。你一家都做到覺正淨,做給一切家庭看,我們這個道場,道場裡面所有的同學,包括義工,我們都能做到覺正淨,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道場做好榜樣,這才是勝妙功德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沒有不讚歎的,這叫學佛。

  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碼事,不能不辨別清楚,學佛你才能開智慧。智慧現前了,這個世出世間什麼疑難雜症到你面前,統統都能化解。你就想想看,學佛好還是搞佛學好?把它搞清楚。真想學佛,你要記住,不從《弟子規》下手你就做不到。所以經可以聽,行要落實《弟子規》。落實《弟子規》希望一年,你把這篇文字統統落實,《弟子規》的文只有三百六十句,每一句三個字,字字句句做到!有這個基礎,十善業道沒有問題,肯定能做到。十善業道做到了,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在佛門,在家菩薩,你真正是菩薩優婆塞。那個菩薩就是「當願眾生」,有這個大心,這就是菩薩,大菩提心。我依教奉行,不為自己,為一切眾生。我今天把《弟子規》百分之百的落實,我表演,我做給一切眾生看,這是菩薩。要是為我自己,我學不學無所謂,為整個社會做好樣子,那你就不能不學,那是菩薩,為自己是小乘。尤其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是大菩提心,這是普賢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

  所以「永離貪著」要曉得,貪就是離親,過去有恩;著就是不再執著了,對怨,過去有過節,就是說討債還債的、報恩報怨的。不管是討債還債,報親報怨,我們今生遇到,我們覺悟了,平等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就如法。把家庭做為道場,家庭有家業,不妨礙,每天上班工作,工作完了回來之後,在家庭就學習,家庭就是學校,家庭就是道場;不要去看電視,不要去看報紙雜誌,那全是染污。這個世間現在出的這些書,還有科學報告,我常常看看,不行,怎麼都不能跟佛經比,不浪費這個時間。一心向道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沒有不成就的。
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五0三卷) 2006/1/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