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法師開示
『諦觀』就是現在人所說細心的看、仔細的看,恭恭敬敬的看,老老實實的看,這叫「諦觀」。看佛,佛像,古時候造像著重在表法,佛經裡面有一部叫《造像量度經》。佛教造像要怎樣造法,身相各個部位的比例要相稱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要能夠標示出來,細細去看都能看得出來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每個相好代表著智慧的福報,當然智慧、福報是果,果必有因。讓我們看到果,就想到佛菩薩當年在世他是怎樣修因,才能成就這樣殊勝的相好,給我們後學的人帶來很大的啟發,很重要的教育意義。這就是供養佛像第二個意思,見賢思齊。
前面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,所謂報本反始,我們要紀念老師。第二個意思,看到老師的像,要向老師學習,效法老師。這不是拜偶像,這不是迷信,這是教育。這兩種教育諸位想想多麼重要,多有意義,怎麼能說它是迷信?這個誤會叫天大的誤會!就以現在社會國家,我們到任何一個國家去,公共場所,尤其是政府的機關,你都會看到它懸掛著總統、副總統的像,它的國旗、國徽。那我們要問,這是不是迷信?這是不是拜偶像?為什麼我們造佛的像就變成偶像?你們塑造的這些像都不叫偶像,都不叫迷信?
佛的像的意義比這些像的意義更深更廣!三十二相,這最簡單的、最明顯的,三十二種善因善果,一看就提醒你要修善因才能得善果。善要真善,然後才附帶著有好,叫相好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真正佛的相好我們造不出來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佛,那是報身佛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單單講相好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。我們只能夠看個粗枝大葉,極其微細的相好我們沒辦法覺察到。所以為什麼叫你諦觀,諦觀裡頭就有這個意思。
諦觀裡頭最重要的叫觀想,想佛的智慧、想佛的道德、想佛的慈悲、想佛的功德,無私無我,清淨平等。教化眾生,應以什麼身教,他就現什麼身,看眾生的程度、根性應機施教,沒有定法,所以才能普度眾生。如果有定法就不能普度,為什麼?定法你只能適合於你的教學標準,不適合的就沒法子。佛沒有教學標準,沒有定法,所以十法界的眾生統統都教,一個也不漏,正是佛門裡面所說的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才是真正平等慈悲。沒有善根的人,佛幫助他種善根,已經有善根的人,佛幫助他增長,善根成熟的人,佛幫助他成就。《華嚴經》上自始至終這個意思非常明顯,字裡行間你都能夠體會得到佛陀在世教化眾生的精神。
諦觀佛的時候,引發的大願是當願一切眾生,『皆如普賢,端正嚴好』。「嚴」是莊嚴,我們今天講美好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為什麼要舉普賢?觀音菩薩不是很好嗎?文殊菩薩不是很好嗎?為什麼單單舉普賢?如果要是講端正嚴好,可以說所有的菩薩端正嚴好統統都具足。那麼舉普賢表什麼意思?普賢代表真幹!世尊的大乘教傳到中國來,大乘教裡面最主要的是四個法門,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四門功課,由四個菩薩來代表,這個要知道。
第一位是地藏菩薩,代表孝親尊師,教學要從這個地方開始,所以他的名字叫地藏。地是什麼?大地;藏是寶藏。你看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,人生活在世間,生活依靠什麼?依靠大地,依靠大地上的寶藏我們才能生活。我們吃的五穀雜糧是地上長的,這是寶;我們穿的、用的,都是大地出生的。除植物之外有礦物,大地底下有無量的礦物,供給我們日用所需,所以用地藏。
反過來比喻我們,地是心地。佛說了,我們的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。無量的智慧好比是礦藏,大地裡面含藏著許多貴重的金屬;無量的德能如同大地的運作,無量的相好就好像大地表面上的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、五穀雜糧,相好。所以地藏這個名詞是表法的,如果我們懂得開採心地寶藏,受用不盡!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、相好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你需不需要去經營得到?不需要。世間人的富貴得來可不容易,你們想想看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富貴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阿彌陀佛的富貴,要不要去經營?不需要,自然的。這一棟大樓你看需要多少人設計,這些材料、這些人工,缺一個都不行;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裡面的七寶宮殿,沒有人設計,也沒有人去營造,自然的。
我們在日常飲食,三餐飯需要廚房很多工作人員去做。你看極樂世界,你想吃飯,念頭才一動,飯菜已經擺在桌上了,百味飲食。百味,從前皇帝的飲食,每餐的菜都是一百道菜,百味飲食典故從這兒來的;不管皇帝吃不吃,反正每餐一定是一百道菜。所以御廚,那當然都是名廚,這一百道菜還不能天天一樣;天天一樣那不行,人家看到討厭,總得要常常換。在極樂世界你要想吃飯,可能一百道是最少的,極樂世界,《往生經》裡面有說到這個問題。可是再一想,已經到極樂世界,不是在十法界裡頭,用不著了。一用不著的時候,它就沒有了,所以也不需要收拾,也不要去洗碗、洗筷子,不需要,自然就沒有了。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真的是隨心所欲,真的叫心想事成。為什麼?性德的起用,這叫得大自在!
你居住的房舍,房舍之莊嚴精美,稱為宮殿。你喜歡在地面上,你住的房舍在地面,你喜歡在空中,居住的房子就升到空中去了。想升多高它就多高,穩穩當當,一點晃搖都沒有,絲毫震動都沒有。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些全都是屬於果報,都是屬於性德。用什麼方法?就好像我們大地五穀雜糧要種才有收穫,地下裡面金銀銅鐵這些礦要去開採,開採出來還要冶煉,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個用處。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寶,就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用什麼方法去開採?地藏菩薩教給我們,孝親尊師,所以《地藏經》是佛門孝經。開採性德就這兩個重要的工具,人人都有,你自己要會用,你才能開採你自性裡面的寶藏。
你看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是講給韋提希夫人聽的,韋提希夫人實在講也是菩薩再來的,以皇后的身分來度化眾生。她代我們問,佛跟她解答,就是跟我們大家說,這一問一答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從這裡學起。這個四句諸位想想看,是不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?所以大乘教裡面,這是頭一堂課,修學的第一門功課,孝親尊師。如果沒有這堂課,你學其他的全落空,像蓋房子一樣,這是第一層。
孝親尊師再提升,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,他代表是什麼?大慈大悲,慈悲的教育,就是把孝親尊師擴大了,實在講就是「孝敬」兩個字。孝敬擴大,孝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就是第二堂課。菩薩戒經裡面講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又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對佛要敬,對父母要孝。觀音菩薩做到,把孝敬推廣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愛的教育,「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觀世音菩薩代表的。然後你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用什麼救苦救難?用大孝、用大敬,孝敬就能救苦救難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災難太多了,衝突多,怎樣化解衝突?怎樣讓這個世界恢復到和平?觀音菩薩這個真有效,人人能夠孝親,把孝親發揚光大,人人能夠敬老師,把敬愛發揚光大,衝突沒有了,災難沒有了,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沒有人知道。所以見到地藏菩薩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親尊師,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像,就要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應當要孝、要敬。
第三個課程是文殊代表的,文殊代表智慧、代表理智。為什麼?孝敬如果有感情在裡面就不圓滿,感情會產生偏差,會產生偏愛,就做不到公平。所以應該怎樣?應該要理智,要用智慧,不要用感情;要用清淨,不要用染污;要用平等,不要用高下。這是文殊菩薩代表的,那就跟佛一樣。
第四個就是普賢,普賢代表什麼?普賢代表實踐,就是落實,把孝敬、慈悲、智慧落實在自己生活,落實在自己起心動念、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。普賢是落實,就是我們現在講真幹!他樣樣都做到了。所以「諦觀佛時」,這個意思你就明瞭了,對於佛陀的教誨我們要百分之百的落實,像普賢菩薩一樣。諸位要知道,這部《華嚴經》,華嚴三聖,一佛二菩薩,做為這個課程上的表法。佛是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,意思就是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,這是什麼?法性!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起個名字叫法身佛。有沒有形相?沒有形相,法身佛沒有形相,遍一切處;現在科學家講的能量,科學上名詞講的「場」,能量、場,沒有形相。
另外兩位菩薩,一個就是文殊,一個就是普賢,文殊代表智慧,普賢代表實踐。「普」的意思就跟毘盧遮那相應,普是普遍,也是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「賢」,下一品我們就要講到,下一品是「賢首品」,會把「賢」字做詳細的解釋。自性本具的賢德!自己要做到普賢,然後回頭看一切眾生無一不是普賢,它有這麼深的含義在。所以見到普賢菩薩,我們心就要生慚愧,為什麼?他做到了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應當努力迎頭趕上。現在從最基礎的,《弟子規》沒做到,最基礎的。面對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對於諸佛的教誨,點點滴滴圓滿落實了,不論是哪一部經律論,他全部做到了。
諸佛教誨對普賢是實學,真實的學習,沒有一句是空話。弟子規圓滿做到,十善業道圓滿做到,三皈五戒圓滿做到,六度萬行圓滿做到,沒有一樣他不是圓滿做到,百分之百的做到,這叫普賢。我們世間人不能跟他比,世間人做學問,一生著作等身,並沒有完全做到;學得很多,理解的很多,為人演說的也很多,自己沒做到。所以天台大師說過,智者,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日本人對他非常崇拜,韓國也是。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我問他們,傳說當中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。他說他們知道,他們也有這個傳說,古老的傳說,從中國傳到日本、傳到韓國。
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為什麼能產生那麼大的效果?一直影響到現在,影響到全世界。沒有別的,他統統做到以後才說、才教人,他真的是以身作則,做個最好的榜樣。所以,人不能不服他,不能不受影響,道理在此地,這叫聖人。凡是他說到的,他都能做到,賢人,差一等。為什麼差一等?聖人,很多做到了他沒有說,他是圓滿的;賢人,他說到的他真能兌現,他能做到,沒說的那不算。如果說到做不到,這是凡人,不是聖賢;說到做不到,不是不做,說了也做,做得不圓滿。譬如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從前讀書人做不做?做。如果我們用一百分做為滿分的話,他頂多只能做個十分、二十分,跟賢人比他不及格,道理在此地。凡夫學聖賢為什麼學不成?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落實。為什麼不能落實?煩惱習氣放不下,真正原因在此地,所以你成不了聖,也成不了賢。
在佛法裡面,聖是佛,賢是菩薩,你看看我們這裡講的十信位,初信位的菩薩他必須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,這才做到一點,真幹!入佛的境界,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上學了,真正入學學習了。八十八品見惑裡頭,頭一條身見,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他做到了,做得當然不圓滿,能做到個三分、能做到個五分就入門;我們一般人做不到,一分都做不到。然後二信、三信,大概他就圓滿了,這門課就圓滿了。
圓滿之後再斷思惑,思惑是什麼?貪瞋痴慢疑,也是分分慢慢斷。到七信位斷乾淨了,六道裡面的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因,所以菩薩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,不在六道裡面了。不在六道裡面到哪裡去?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,他在那個地方再去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斷盡了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家講相似佛位。佛斷什麼?佛斷最後的無明,最後這一品無明破掉,他就離開十法界,到華藏世界去了;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這時候他就跟毘盧遮那佛融入一體。
我們對於這些教誨不能不清楚,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,不知道怎麼個學法;清楚之後才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這個路怎麼走法。現在我們有沒有開始走?開始了,走得很緩慢,是這個方向、是這個目標,沒錯,有沒有上道?沒上道。好像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,我們現在在引道上走,沒有到高速公路;引道就是引導你上高速公路的這條路,我們現在在引道上。什麼時候這個車開上高速公路?開上高速公路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見惑真的斷了,真放下了。
真放下是正知正見,這時候知還談不上,是正見,見解沒有錯誤;再把思惑斷盡才是正知,那就是正知正見,到七信位就正知正見。可是初信就正見,到七信正知,這要懂。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,再往前面走,菩薩是正等正覺,達到目的地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我們用高速公路的比喻諸位好懂。高速公路從哪裡上去?我們現在還沒找到,還在找那個引道從哪裡上去,找到引道就保證能上得去。什麼時候上去?見惑斷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這裡面詳細的解釋在下一品,「賢首品」裡面,我們就會讀到。
所以這個經愈讀愈有味道,字字句句與我們的關係太大了。一部《華嚴經》講什麼?講的是我們自己,不是別人,不是身外之事,切身的大事。然後才曉得我們錯在什麼地方,一定要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,才能把自己的靈性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向上提升,提升的原理原則沒有別的,就是煩惱輕、智慧長;智慧長是提升,煩惱放下你就會往上提升,煩惱放不下就沒有法子往上提升。放下是真功夫,看破是真學問,看破就向上提升,向上提升還要放下,你沒有放下得盡;全部都放下,連放下也放下了,那是圓滿的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。你自己知不知道?知道,一路都知道;從初發心到無上正等正覺,在這個道路上,每進一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要問人。你問人,人家沒有達到你的境界,他怎麼會知道!
問誰?讀經。當然最方便的、最簡單的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成佛之道。從初信,我們這是第二會,第二會是十信會,第三會十住,第四會十行,第五會十迴向,第六會十地,後面是等覺、妙覺,《華嚴經》講的成佛之道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反本歸真,真的叫破迷開悟,轉迷為覺,轉邪為正,轉染為淨,統統在《華嚴》上。
那你要問,有沒有個簡單的方法?這是很多人提出來的,我最初學佛的時候,向章嘉大師就提出這個問題,有沒有一個方法教我很快就入進去?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也真的是簡單明瞭,「看破、放下」,你就契入了。從哪裡下手?這很重要,老師告訴我「布施」。所以菩薩六門功課,六波羅蜜頭一個就是布施,後面五個還都是布施,布施裡頭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。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是屬無畏布施,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屬於法布施,答一個布施就圓滿了。你不放下不行!普賢菩薩就是示現徹底放下,沒有一樣不放下,所以他示現的樣樣圓滿,沒有一樣不圓滿,這叫普賢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70 2006/6/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