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·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淨空老法師開示

  這也是在乞食之中遇到的。這些人,我們從第七首一直到底下一首十四首,總共八首偈都是說供養的人。供養的人心態不相同,根性不一樣,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的人都有,乞食的時候遇到,引發菩薩稱性的大願。這是遇到什麼?遇到具足慚愧,懂得恥辱,這個人很難得,這是個好人。所以菩薩發願也是具足慚愧心,也是具足知恥的行為。慚愧知恥則能『護諸根』,才能護諸根。現在社會動亂,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學者的水平確實是古人所謂一落千丈。真正修行的人少了,不是沒有,而大多數都不如法,就是說沒有真正的依教奉行,這就是這首偈跟下面一首,這兩首偈所講的。

  我們先說什麼叫慚愧。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為我們說了二十六種煩惱:六個根本煩惱,八個大隨煩惱,二個中隨煩惱,還有十個小隨煩惱,實在講隨煩惱都非常嚴重。《百法》裡面的二十六個煩惱,《瑜伽師地論》那是廣說,天親菩薩把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,把它簡化,因為對初學人來講就便利多了。初學人學太多不容易契入,不但不容易契入,連記都記不住,記不住你怎麼能夠觀想?在日常生活當中太繁瑣了,你就提不起來,所以行門要抓綱領,愈簡單愈好。慚愧是隨煩惱裡面的中隨,中隨就是兩個,就是慚、愧。慚是什麼意思?我們今天所謂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常講問心無愧,這就是具足慚愧。愧是什麼?愧是輿論,是外面輿論的批評。慚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良心,是對自己。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問問自己,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?當然內不違背良心,外面自然就不會有輿論的批評指責,就不會有,所以在古時候這兩個是善行

  無慚無愧就是煩惱,這就是中隨煩惱。無慚就是我們術語一般講沒有良心,無愧是不怕別人的批評,不在乎別人指責,他還是照做。由此可知,慚愧兩個字,具足慚愧,規範自己的行為。我們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,中國人的反省,能不能對得起父母?能不能對得起祖宗、對得起自己的天良?這是具足慚。能不能不讓別人批評我、指責我(輿論不至於指責)?這是外面的力量約束著自己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《春秋》裡面就有批評,善有讚歎,惡,把你的惡行統統寫出來。這寫出來讓現前後世人看到會對你批評,具足慚恥者就不敢為非作歹,這《春秋》起的作用。《春秋》是中國歷史的開端,它有這個用意在。如果是無慚無恥,孔子《春秋》對他就不起作用,他做惡事不在乎別人批評,只顧自己的貪婪欲望,沒有想到什麼叫倫理、什麼叫道德,根本他不理會這些東西,那就是無慚無恥

  清涼在這段有註解,我們看清涼大師的「藏護諸根者,瑜伽名善守根門」。瑜伽是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講的善守根門就是此地所講的藏護諸根。「淨名云」,淨名是《維摩詰經》,它說得比較詳細。「所見色與盲等,乃至云,知諸法如幻相是也」。這個說法我們還是很難懂,清涼大師知道,所以後面再作註解。註解的註解叫做鈔,鈔裡面就講得詳細,我們看他的《鈔》,「瑜伽名善守根門者,即第二十三論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有一百卷,二十三就是第二十三卷。二十三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「云何根律儀」。根是根本,也就是此地講的根門。根是什麼?六根,六根統攝一切善惡。他的註子解釋說「謂如有一能善安住,密護根門,防守正念,乃至廣說。云何名為密護根門?謂防守正念,常委正念,乃至防護意根,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等」,這是一段。我們看這段,意思就很明顯。《瑜伽論》裡面講的根門,這個根是意根

  確確實實戒經裡面常常教我們,而經論裡面也非常之多,戒經上講「約身如繩」,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(身體的造作)就像繩一樣,繩索,繩索有好幾股搓成一起,如果你要是不約束它,鬆散的時候它就散掉,所以一定要遵守,這就是約身。「守口如瓶」,我們知道瓶的肚子大,口很小,就像一個人一樣。一個人好比是個瓶,口就是瓶口,要好好的守住,不要造口業。「防意如城」,意是什麼?意是念頭,防意就像守住城門一樣,這戒經上說的。守護三業,意是根,這根門是意根。念頭好,你的言語行為一定都是善的;念頭不善,身跟口才造業。總的來說,不外乎十善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也是這樣教我們的,言語雖然稍稍有點變更,意思完全相同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把這個順序,它把口擺在第一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跟《論》裡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一個人,人不能不修行,所以一般人看到出家、道士,那是修行人;換句話說,不是出家、不修道的就不要修行,這就是不懂得「修行」這兩個字的含義。自古以來,只要是人就不能不修行。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?行是行為,就是指的三業身口意,就是指這三樁事情。行是行為,身的行為是動作,一舉一動,在儒家講要如禮,禮規範我們的行動要合禮。言語、起心動念,禮之規範就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樣。禮是作來幹什麼?修身的。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在經典上。

  古時候無論讀書或者是不讀書,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道理,修身擺在最前面。《大學》上講得很好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」,上從帝王,下至平民百姓,庶人是平民百姓,「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,你說要不要修?修身,身就包括語跟意。壹是以修身為本,那怎麼能不修行?我們的身體造作、言語、起心動念、想法看法錯誤了,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。所以修行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能不補充幾個字進去,怕人誤會,「修正錯誤的行為」,這大家就明白了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錯誤,這是起心動念的行為,是思惟見解的行為,這個行為錯誤了,要加以修正。言語的行為錯誤,哪些是錯誤的?妄語是錯誤的,挑撥是非是錯誤的,說話很粗魯是錯誤的,花言巧語欺騙人是錯誤,要改正過來,改正過來就是修行。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是錯誤的,貪求名聞利養是錯誤的,瞋恚發怒是錯誤的,是非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錯誤的,凡是錯誤的都應當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

  會修行的人抓住根本,根本是起心動念。念正、心正、思惟正,那一切都正,這就是此地講的藏護諸根,這諸根是講的六根,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。而《瑜伽論》裡面講的善守根門跟我們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,它這個根門裡面也是講的六根。註解裡面給我們就講得比較詳細。所以我們如果要懂得善護諸根,要靠什麼?要靠慚愧,要靠知恥

  有一年我在美國休士頓講經,遇到一位蔡教授,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。蔡老居士當年也住在台中,我們常常見面,那個時候他兒子在美國留學。我在美國講經的時候,他已經在美國教書。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,他就告訴我,今天社會的動亂、敗壞,總的因素就是不知恥。我聽了他的話,我很贊成,真的,不知恥,不懂得恥辱。世人常講不要臉就是不知恥,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,沒有慚愧心。所以那個時候他就給我講,他說我們搞一個知恥學社,我們來提倡搞這個運動,完全用知恥、慚愧來挽救人心。我說好,這個活動值得讚歎,應當推廣發揚光大。

  這不但是中國人,全世界的人,人都有良心,你看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。在佛法裡面講,本性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純淨純善。所有一切不善,本性裡頭沒有。不善從哪裡來的?不善是從迷失了本性。迷失本性,我們要問是不是不知恥?是,這個意思講得深、講得廣。從這個深廣的意思裡面去看,什麼人是知恥?什麼人具足慚愧的?阿羅漢以上,超越六道輪迴,這個話是真的。我們不管怎麼好,你還在六道,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良心?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本善?你本性是本善,你怎麼會跑到六道裡去搞輪迴?所以嚴格的來講,阿羅漢以上才算是具足慚愧,真正知恥。人墮落在六道那就是恥辱,為什麼?你本來成佛,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本來具足慚愧,慚愧是性德,知恥是性德

  你看在中國八德裡頭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這八個德目就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這八個德目在中國傳統裡頭有兩個講法,我剛才講的是第一個講法,以後又有一個講法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兩個說法。這兩個說法有重複,有四個重複,四個重複去掉那就十二個字,這就很圓滿。這十二個字,我們今天在很多地方講都講十二個字。十二也是圓滿,一年有十二個月,一天有十二個時辰,中國用十二,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,人身體有十二個最重要的經脈,所以十二是個圓滿的數字。我們講十二個德目是很圓滿的,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,這就非常圓滿。這是性德,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現在為什麼沒有?沒有就是恥辱。怎麼沒有?佛給我們講迷失了自性

  知恥的人,中國古人說得好,「知恥近乎勇」。人,為什麼他能夠勇猛精進,發憤圖強,那個力量從哪來的?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,這個力量推動他,在佛法裡面講是精進的動力。菩薩善根只有一個:精進。世間善根有三個,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,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。佛法裡面修行當然要具足世間的三善根,沒有世間三善根不能修行,這是一定要具足的。在三善根當中還要有一個特殊的善根:精進不懈。精進使一個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成佛之後休不休息?不休息,依舊勇猛精進應化在十法界,為什麼?普度眾生。到那個時候,他那個觀念又不相同了,看到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覺悟、還沒有成佛,覺得那是我的恥辱。這就很難懂,這是什麼道理?

  見性的人跟不見性的人不一樣,沒有見性的人在迷,不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,所以他的思惟是侷限的,不是圓滿的;見性之後,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是一體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、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不好懂。我常常舉比喻,我們把宇宙整體比作我們一個人身,十法界就好比我們不同的器官,一切眾生好比我們身上組成器官的細胞。我們身上任何一個細胞出了毛病,我們都希望把它治好,要沒有治好,我怎麼對得起它?你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,你就曉得佛菩薩的觀察跟我們不一樣。一個眾生沒有成佛,性德不圓滿,性德不圓滿這就是恥,然後你才曉得這些諸佛跟法身菩薩為什麼跟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。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,真正叫我們眼目當中來看他們是不辭辛勞、不怕辛苦,哪裡有求,哪裡就有應;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,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眾生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

  感應這個事情不難體會,諸位同學在大乘經教能夠稍稍契入少分,那不是多,如果我們用百分比來說,你真正能夠契入一分、二分,百分之一、二分,你就能看得很清楚。這怎麼個清楚法?你能夠看出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就在此時此處,就會被你看見、被你發覺。你還是看不出來,換句話說,你是連一分也沒契入,契入一、二分就看出來。在哪裡?真的是無時無處不在。那我們初學佛的這些學人,初發心的這些學人,感恩的心油然而生,知恥、慚愧心當然也就生起來了。於是這才真正懂得我應該要依教修行,感激佛菩薩的恩德,感激老師的恩德,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,所謂是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誰叫你做?不需要人叫;誰督促你?不需要人督促,你會自動自發,你在這裡面得法喜充滿。現在一般人講,你在這個地方得到不同維次空間的訊息,得到許許多多的能量,這是現在一般人口裡頭的術語;在佛法裡面的術語,得諸佛菩薩的加持。我們叫加持,現在人講能量、訊息。

  所以你要是懂得你就明瞭,科學所說的、哲學所說的、宗教所說的,跟佛所說的、跟聖賢所說的,術語儘管不同,是一樁事情,是一個意思。這是什麼?這是通,就貫通了,你才能體會到《論語》裡面所講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你才真正體會到。不契入,體會不到。那我們怎樣才能契入?煩惱輕了,我不說斷,煩惱輕了就能契入少分,一、二分。如果契入個五、六分,那要斷少分的煩惱。

  這個斷有轉變、有伏煩惱,伏煩惱我們可以做到;斷就是轉變,這就難,真的不容易。如果是轉,給諸位說,為什麼我說轉?煩惱跟菩提是一個體,迷的時候叫煩惱,悟的時候叫菩提,如果你說煩惱斷了,那菩提也斷了,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門裡面常講斷煩惱其實是轉煩惱成菩提。煩惱沒有了,煩惱那真的是斷了,煩惱已經變成菩提,所以諸位也許常常聽到佛門裡面常講煩惱輕、智慧長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是一個明、一個暗,明來了,暗就沒有了;暗來了,明就沒有了,互為消長,是這麼個意思。為什麼?它的體是自性,自性沒有生滅,只是迷悟不同,所以要曉得真的是轉煩惱為菩提

  你看戒經裡面,轉慳貪(慳貪是煩惱)為布施,布施是性德,一個人沒有慳貪了,非常慷慨大方,歡喜布施;轉惡業為持戒,轉瞋恚為忍辱。我們用六波羅蜜來說,所謂六度,六度從哪裡來的?轉煩惱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一般我們常常聽法師講經,布施度慳貪,持戒度惡業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懈怠,禪定度散亂,般若度愚痴,這又是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成六大類,更簡單。《百法明門》還有二十六個,這個地方只有六個;菩薩修學的綱領已經更簡化,只有六個。你怎麼能把它轉?轉過來是覺,沒有轉過來是迷。

  古時候宗門教下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覺性,時時刻刻能夠警覺,所謂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是迷。這一覺醒了,迷就沒有了。用什麼方法?方法很多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重要的,歸納起來最重要的,戒定慧,戒定慧裡頭最重要是定慧。戒是手段,教初學的。初學的沒有定、沒有慧,怎麼辦?教他持戒。持戒就是什麼?先約束他,用戒律約束他,慢慢從約束當中他的心就得定,所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由此可知,持戒的目的是得定,這個要懂得。戒律持得很嚴沒有定,這戒管不管用?不管用。不能明心見性,但是戒律持得很嚴的人不墮惡道,這是真的,他離不開欲界,三界裡頭離不開欲界。因為色界他要有定才能去,他沒有定,他到不了色界。所以持戒果報在人天,天只限於欲界天,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。戒律持得再好,出不了欲界。

  要是破戒不持戒,果報在三途,那真叫奇恥大辱。所以具足慚愧恥辱的人,知恥的人,我們今天講這個人決定不造惡業,為什麼?造惡業是羞恥。人身再來生到三惡道,你說這是不是恥辱?做人最大的恥辱無過於是,不能不知道。知道了,他的行為一定有規範,在儒家講的是守禮,學佛的一定持戒,不墮惡道。那他還沒有懂得不出惡道是大恥辱,這個他還沒有發現,他要發現之後,那就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大幅度提升自己的靈性,要藏護諸根

  藏護諸根在淨土裡面講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都攝六根,跟都攝六根是一個意思,這就好懂。念佛人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真慚愧,那是真正恥辱,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識清楚。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有成就,有決定的成就,能不能做到?只要你肯做,沒有一個做不到,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善導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。如理如法的修學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63   2006/6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