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0·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淨空老法師開示

  這是講睡眠的時候。一個人身心健康,心是主宰,心要真誠、要清淨,身是指肉體,身、心這兩方面,心要靜,身要動。身是個物質,也就像一部機器一樣,凡是物質,我們知道都需要保養。如果善於保養,它使用的時間就長,我們一般人講正常的壽命;如果不善於保養,任意糟蹋,它的壽命就會縮短。人確實是有正常的壽命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娑婆世界人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,最長的時候。八萬四千歲之後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十歲是人壽命最短的時候,減到十歲。從十歲,以後一百年又加一歲,這樣再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樣一增一減,佛法稱為一個小劫。佛家講大的時間單位是用劫講的,劫有大劫、有中劫、有小劫。這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,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。為什麼叫賢劫?佛降生在這個劫很多,所謂千佛出世,稱為賢劫,賢劫是講的大劫。在我們這個小劫裡面,釋迦牟尼佛應化是在減劫,就是壽命一直往下降,在減的時候,不是在增的時候。佛那個時候,人的壽命是一百歲,就是正常的壽命是一百歲,也有超過的,也有不到的。超過的是什麼?那是修得的;不到的,那是他自己不懂得保養,或者是造作惡業虧折了

  從佛到現在,中國的記載,今年好像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三千零三十三年。換句話說,三千年,一百年減一歲,就減掉三十歲,現在正常的壽命應該是七十歲。古人所謂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我們看中國歷史,真的自古以來,能活到七十歲的確實不是多數。超過七十歲的,那是你很懂得保養,這個機器七十歲就應該淘汰了,你還能繼續用一段時期。甚至現在還有一百歲的,一百歲,你就多用了三十年;如果超過一百歲,那你可能多用了四十年、五十年,很難得了,那一定是很善於保養。我們今天正好講到『以時寢息』,使我們想到世尊當年在世,僧團作息時間是有一定的

  古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個時辰,經上常講的六時,六時是一晝夜。我們中國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,用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十二個時辰。西方人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,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作「小時」,它比我們小,我們一個時辰是它二個小時。可是印度的時比我們大,中國的二個時辰是印度的一時。它白天三個時辰,叫初日分(日是太陽)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白天是這樣分法;晚上也是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

  佛給弟子們規定作息時間,晚上睡覺是中夜,諸位曉得,它的一時就是現在的四個小時。中夜是什麼時候?晚上十點鐘到二點鐘。換句話說,十點鐘睡覺,二點鐘就要起來了。從前人心地清淨,煩惱輕,一天四個小時睡眠夠了。現在的人不行,現在人煩惱重,四個小時怕他的體力恢復不過來,這個要知道。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樣,所以作息時間要自己懂得調理

  我在早年,我沒有出家之前,在台灣埔里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住過五個半月。茅蓬很小,只有五小間,面積不大,非常簡陋,真正是茅蓬。上面蓋的是茅草,牆用竹籬笆編的,裡外抹一層水泥,非常簡陋。總共隔了五間,當中一間就作佛堂,佛堂沒有我這個攝影棚大,你就知道,房間比佛堂稍微要小一點。只有五個人住,三個法師,一個人住一間,我跟朱鏡宙老居士,我們兩個在家人住一間。

  茅蓬裡面的作息時間,因為茅蓬沒有電燈,在山上水電都沒有。以後還算不錯,我上山的時候還算不錯,山上有泉水。我們用竹子,把竹子裡面的節打通,一根一根接下來,在山上泉水那個地方就一直引下來。所以我們有泉水,就不要挑水,水可以引下來用。可是沒有燈,所以晚上睡覺的時間是八點鐘,晚上做晚課是點一支蠟燭,小蠟燭。八點鐘睡覺,二點鐘起床。二點鐘起床,我們盥洗之後就做早課,早課懺雲法師沒有規定共同的功課,早課是各人做各人的。因為沒有燈,所以早課大家都是拜佛,我那時候是拜三百拜,大概是一個多小時的時間。拜完佛之後,我在山上照顧這些老人,就要準備早餐。所以我們的誦經、讀誦都在白天,白天才有陽光,就是盡量的節省。晚上晚課也是拜三百拜佛,中午吃過午飯之後,拜二百拜,每天拜八百拜。

  山上也沒有路,所以去的人很少,確實是個很清靜的環境。住了半年,身心清淨。懺雲法師就養成這個習慣,確實早睡早起。佛給我們規定是十點到二點,我們現在體力不如當時那些人,福報也不夠,說老實話,智慧也不夠。所以我們休息的時間還是六個小時,八點到二點,提早了二個小時,對身體健康有絕對的好處

  中國古人,你只要看到百歲以上的老人,不管他用什麼方法保健,但是決定有一項是共同的,那就是早睡早起。他說得很有道理,人需要陽氣,就是需要太陽,陽光。九點鐘太陽睡覺了,你也應該睡覺;三點鐘太陽起身,你也要起身。你的睡眠能夠跟著太陽,絕對是健康的。所以我想了想這個有道理,我就想到當年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。懺雲法師現在還在,他年輕的時候身體並不好,活這麼久,他大我一輪,今年是九十二歲,這是我們一般人都沒有預料到的,他有這麼高壽。我想長壽第一個因素,應該就是他一生都保持著早睡早起,晚上八點鐘睡覺,早晨二點鐘起來。這是一般長壽的人,有個共同睡眠的規矩,絕對是早睡早起的。

  人能夠跟著太陽走,才有精神,才有體力。所以早晨起來的時候,精神飽滿,輕鬆愉快,你有足夠的時間。所有的事情在早晨處理,好!有些人工作的習慣在晚上,到半夜都不睡覺,這個對於身體傷害非常之大。為什麼?你的陽氣耗盡了,所以到第二天早晨爬不起來。渾身無力,四肢僵硬,那都是你的陽氣消耗了,你沒有好好的補充他講到中國傳統所說的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。春夏要盡量吸收陽氣,秋天你才能夠收歛,冬天你才有儲藏,到春天的時候,你的陽氣才飽滿。如果統統耗盡,你冬天藏什麼?所以你的身體不好,你的身體多病,原因在此地。如果能跟著太陽走,你可以減少很多疾病,精神飽滿,體力健壯

  養身,他說對身體最傷害的,傷害得最嚴重的,是發脾氣所以我們懂得,脾氣大的人,不能跟他計較,為什麼?他決定有病,他身體不好,總得要讓一點,他心裡煩躁,他不正常所以心平氣和也是養身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,你永遠保持心平氣和,永遠保持著快樂。儒跟佛都這麼說法,佛家常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這都是養身之道

  怎麼樣跟人相處,處得融洽?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「不見世間過」,你才能永遠保持心情愉快。要怎樣真正做到不見世間過?《金剛經》上的四句話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」,無我相,你的傲慢心就沒有了;無人相,人相都沒有,哪來的過失!人有什麼過?理上要透;「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所以佛法裡的修行人懂得,知道這些道理,跟任何人相處,隨緣而不攀緣,沒有得失,沒有好惡;你有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你會有煩惱。一定要知道,自性裡頭沒有煩惱,所以你生煩惱是不正常,你是違逆自性,你不是順著自性。你能夠隨順自性,對自己來講隨順自性,對環境來講隨順自然,這個人決定健康

  所以睡眠有時候,工作也有一定的時候,處事待人接物有時節因緣,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,不能不講究。生活規律是健康之道,我們不能不重視。所以睡覺的時候,引發菩薩的大願,『當願眾生,身得安隱,心無動亂』,身心都安,心裡頭要萬緣放下。體力的消耗,能量的消耗,大部分(這個大部分應該是在百分之九十幾,真是大部分)消耗在妄想。所以古時候,世尊當年在世,一天吃一餐就夠了,為什麼?心地清淨,能量消耗少,所以他每天補充的食物就是能量的補充,他不需要很多,他就夠了。

  阿羅漢定功深,他消耗的能量就更少。我們在經上讀到的,阿羅漢七天吃一餐,他到外面去化緣,一個星期去化一次,托缽。辟支佛的定功就更深,煩惱習氣都斷了,辟支佛是半個月吃一次,他就夠了。佛菩薩不一定,為什麼?他是教化眾生,他是示現的。他沒有煩惱,他沒有習氣,不像眾生這業報身;他是乘願再來的,是願力應化來的,所以他的身自在。他的喜怒哀樂是表演的,全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,這個我們要知道,跟我們世間人、跟六道凡夫不可一概而論,「身得安隱」。

  從前修行人,躺下來睡覺的時間不多,很少,一般的睡眠都是打坐,我們現在稱之為「不倒單」,身體不躺下來。可是佛對於一般初學的凡夫,並不是嚴格的要求,只要求睡眠時右脅而臥,這是佛對弟子的要求。可不能貪睡,這個要懂得。睡眠屬於五蓋之一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。睡眠是讓整個身體休息,恢復能量,明天才有精神、有體力工作。這個機器使用一個時間,一定要好好的讓它休息,讓它保養。但是休息的時間不能太長,太長就產生副作用。它跟現在的機器是同一個道理,機器需要適當的時間休息、保養,但是長年不用,它就生銹了,就壞掉了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養身之道,懂得睡眠、工作、飲食、起居

 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「心無動亂」,這一句非常重要,身體健康,心是主宰。「動亂」就是煩惱、憂慮、牽掛,這個東西要是多的話,身體怎樣保養,對於健康的效果都會打折扣。所以修行實在講,頭一個就是修心。心,修行的標準就是佛教導我們的菩提心,發菩提心。我們菩提心發不出來,知道,發不出來,先學習,學習就是做修心的功夫。我們的心依十善業做標準就行了,十善業裡面的意業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貪瞋痴慢疑這是煩惱,根本煩惱,只要有這個東西,你的心就晝夜不停的在動亂,睡覺還做惡夢。怎麼修法?放下!沒有別的,憂慮放下,牽掛放下,煩惱放下,習氣放下,依教修行!我們學佛,佛是我們的榜樣,你看看佛有哪一樣沒放下,連身都放下了。身怎麼放下?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你看是不是放下了?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醒同學,放下身心世界,不能有絲毫的貪戀,你有貪戀,念佛不能往生,你還沒放下

  黃忠昌居士的往生已經傳遍南洋了。今天早晨新加坡、印尼同修打電話來,他們聽到之後,讚歎、羨慕,說這個資料可不可以流通?他們要大量流通。好!感動很多人,這就是度人。黃忠昌生前沒有跟人家講經說法,沒有勸人念佛,他這麼自在預知時至往生,二年十個月的時間,他成功了。你看看他的發願文,你看看他天天懺悔,這份資料很多,還沒有整理出來,恐怕至少要費半年的時間才整理出來,將來可以印出來。每天懺悔,他都寫在小紙片上,就像古人的功過格一樣,每天要反省,每天檢點,改過自新,懺除業障!一心一意只求往生淨土,沒有第二個念頭。這就說明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,那麼多念佛往生的人,為什麼只三年到五年的時間都成功、都成就了,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了,這是個典型、是個榜樣。

  人生一場夢,世界虛幻無真實,你貪戀,錯了,你把它認為是真的,也錯了。我們在講席裡頭時常勸導同學,你有福報,有福報就有受用。沒有福報,貧窮潦倒,衣食不全,他還想什麼?即使有福報,你要覺悟,不能有絲毫貪戀的心,不能有絲毫留戀的心。你有這種念頭,這個念頭就是輪迴心,那你所作所為都是輪迴業,念佛不能往生。諸位要曉得,念佛是大乘教,出世法;修大乘、修出世法,對這個世間留戀,這是自相矛盾。你為什麼不能往生?你為什麼沒有感應?這就知道了,不用再問別人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在日常當中,起心動念,你有這個緣,跟眾生有緣,就跟佛菩薩一樣,起心動念要度眾生,不要忘記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用什麼方法度?煩惱無盡誓願斷,我斷煩惱就是度眾生;學法門、成佛道都是度眾生,為度眾生。我今天這樣做,眾生都看到,都受感動了。黃忠昌居士往生感動多少人,多少人因此而真信,向他學習,真幹了,那是他度的

  如果不是萬緣放下,身心就不安,為什麼?你有牽掛,你有憂慮,那就帶給你許多的煩惱,你心怎麼能清淨?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與佛菩薩感應道交,真誠、清淨才有感應。為什麼別人能做到,我做不到,為什麼?你能夠常常想,慚愧心就能夠生起來,懺悔心能生起來,一生就能成就

  所以學佛,如果對於經教未能通達,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一般講國文的水平,跟半個世紀以前人比,真的是一落千丈。佛經是用變體文寫的,什麼叫變體?變是變化的變,就是當時的白話文。這個經是唐朝時候翻譯的,你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跟它比,它就淺太多了。翻譯為什麼用這種文體來翻譯?便於宣傳。總是希望翻出來的能夠讓一般人很容易都能看懂,他才能得益,這翻得好!可是就是這樣淺的,它還是屬於文言,我們現在人拿到經本就感到很困難。

  再說現在,推行簡體字的運動,多了一重的困難。讀古書、讀佛經、讀道教的經,儒釋道三教的經典最好還是讀正體文。我不叫繁體,因為在中國書法裡頭沒有繁體。中國最早的時候,有甲骨文、鐘鼎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隸書、草書、行書、正楷。我們現在一般的字是用正楷,正楷就是正體,楷體,這是自古以來我們用的名詞術語。簡體字有,古時候就有,簡體字是方便你自己,像家裡面記帳,不是正式的文書,可以用。正式文書不能用簡體,為什麼?簡體不恭敬中國人注重敬意,對人也要尊敬,所以字都是工工整整,不能夠潦草,潦草是不恭敬的。草書是藝術,也有一定場合當中使用,正式文書裡面都不使用。從前官府對人民的這些告示,布告的告示,都是工工整整工楷寫出來的。為什麼?對人民的尊敬。不但不能用草書,行書都不可以用。行書在一般書信,大概都是對平輩、對晚輩;如果對長輩,就要用楷書,不可以用行書。同輩當中有地位高的,特別尊重的人,統統都是用楷書

 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,的確是很令人痛心。你看我們每個星期五解答問題,同學們提問寫的字,原子筆寫的,寫得都很潦草。可是我們知道,現在人就是這樣,我們恭恭敬敬的解答。如果在從前,這樣隨隨便便寫的,老師不答。為什麼不答?沒有恭敬心,不是對老師的恭敬,是對你自己求學的敬意。敬業!我對這樁事情尊重就是恭敬,我重視,那就要恭恭敬敬的學,所謂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你寫的字這麼潦草、這樣隨便,一點恭敬心都沒有,老師教你,你也聽不進去,是這個道理。決定不是老師傲慢,老師教學看人,他這個人是不是尊重他自己?敬自己就會敬人,敬人就會敬自己。教你多少?怎樣教你?都要看對方實際上的狀況,你所表現的。

  我說過,我現在是個願望,這個願望能不能兌現還要看福報。我希望將來教十個學生,馬上就有人來跟我報名,我能不能收?不能。為什麼?我要教學生,報名不是向我報,要通過考試。為什麼?你才對得起天下人,否則的話對不起人,要經過考試。廬江招收三十個種子老師,也是學十年,採取報名制,將近四百多人報名,只取三十名。第一次篩選大概是有五、六十個人,然後面試,面試的時候再淘汰,最後收三十個人,不是那麼隨便的。我自己不能做主,要看緣分。學校是別人辦的,不是我辦的,所以學生是他們送來,大概都是精挑細選,有真正的德行,有真正教學的成就。如果你沒有成就,人就太多了。你要有教學、要有弘法的成績,得到大家的讚歎,我們幫助你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所以你要是沒有基礎的話,就沒法子了。我年歲也大了,不是年輕,我還能夠教幾年?這個諸位一定要了解。
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75   2006/6/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