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出家時。當願眾生。同佛出家。救護一切|淨空老法師開示
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得不多,只有兩句話,「落髮披衣之後,為正出家」。出家這個意思在前面都說過了,四種出,身心俱出,四種家也是統統都出了。出田宅家,出煩惱家,出三界家,出無明家,這四種家俱出,這叫『正出家』,這是同諸佛如來一樣的發心。所以菩薩發願,『當願眾生,同佛出家,救護一切』,這一願就把出家的意義、出家的目的完全宣誓出來了。
為什麼出家?救護一切。在家能不能救護?在家也能救護一切。可是救護一切要做到究竟圓滿,出家是一種很好的示現,令眾生在這個形相裡面得很大的啟示。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,不但在當時,在我們後世,到現在佛滅度,中國人記載,今年是三0三四年(二00五年是三0三三年,今年應該是三0三四年),三千年以後的人讀釋迦牟尼佛的傳都非常受感動。釋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,以在家國王的身分來護持佛法,也能令人敬佩。可是娑婆世界這些凡夫,看到你是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,你要救護一切眾生,還有很多小百姓不敢跟你接觸;縱然接觸,也裝模作樣,規規矩矩,不敢親近,不敢多說話!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,出家相是平等相,跟大眾接觸,特別是平民、苦難的眾生,見到出家人能生起一分親切感,這個度化眾生效果就大,方便太多了,這是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。菩薩要救護一切眾生,想想還是用出家這個形相好,出家這個形相可以普度一切,尤其是平等普度一切,他能做到。
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如果我們真的要學佛,學佛的發心,學佛的存心,學佛的大願,學佛的大智大德大能,這才發心出家。在中國歷史上,確實像玄奘大師一樣,人家問他為什麼出家?「遠紹如來,近光大法」,也有的地方說「近光遺教」。遠,這是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時間遠了,玄奘大師那個時代也是一千多年,將近兩千年;紹是繼續,叫續佛慧命。續佛慧命就是遠紹如來,繼承佛陀的教誨,把佛陀教誨發揚光大,那就是近。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就是同佛出家,同佛出家就是這個意思。
沒有出家之前,你對於佛不認識,你怎麼能同佛?所以要認識。玄奘大師他的哥哥先出家,大概對於佛法薰習有一定程度的認知,他才發這麼大的心。也很難得,真的他有成就。不怕苦難,到印度去求學,在印度住了十七年。回來之後,一生從事於翻譯的工作。玄奘大師所翻的經,分量是最大的,一千多卷。他出家,跟他出家的願望完全相應,他都做到了。
玄奘大師的這個願,實在說,應該是後世所有出家人共同的願望。你出家幹什麼?出家就這個事情,續佛慧命,弘揚佛法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就這個事情。這就完全正確了。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首先自己的苦有沒有離?自己的樂有沒有得?如果自己還沒有離苦得樂,怎麼能教人離苦得樂?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。願是發了,對於佛法確實是有正知正見,正確的認識,出家之後要真正學習。
佛家講修行,我們現在人講學習,是一個意思。但是「修行」這個名詞更貼切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我們的行為不正、錯誤了,錯誤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行為太多了,無量無邊!佛陀教導我們,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:言語,口業的行為;身體的造作,身業的行為,就是你一舉一動;念頭,起心動念,意業的行為。你這三大類的行為有錯誤、有偏差,為什麼說你有錯誤、有偏差?你有煩惱,你有憂慮。這個煩惱、憂慮從哪來的?從錯誤行為所引發的,我們講果報,有因必有果,有果一定有因。
佛經裡面常講到的三苦八苦,六道三途無始以來的輪迴,這從哪來的?這是苦,都是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感召。現在佛教我們,把我們錯誤的行為統統修正過來,那就沒事了,這些苦的果報就都沒有了。所以苦報,在果報上不能解決,要懂得在因上解決。譬如眾生遇到的災難很多,世間也不錯,有很多慈善的機構專門救濟這些苦難。他沒得吃的,送糧食給他;沒穿的,送衣服給他;沒有地方住的,蓋一些房子讓他們能夠安居,這些人靠救濟生活,總不能一輩子都靠救濟。這是果,果上不能解決問題,要知道從因上解決。他為什麼貧窮?為什麼會邪知邪見?為什麼愚痴?為什麼造作惡業?你能從這上面去想,你就能找出他的因。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讓他覺悟。什麼叫覺悟?讓他知道自己行為錯誤了,這就是覺悟。覺悟之後他才修行,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。修就是修正,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。
所以佛講的經,經律論這是三大類:戒律是幫助你修正言語造作,就是身口的行為,戒律是個標準;經論是修正你錯誤的思想見解。只要思想見解正確,言語造作自然沒有過失,你就不造業了。不造業就沒有業感,業感的是三途六道十法界。行為統統修正過來,這些東西全都沒有了,那就真的離苦,真的得樂。
所以「救護一切」那個終極的目標,是要幫助一切眾生不但是脫離六道,而且脫離十法界。這在大乘教裡頭,也就是一定要教導眾生人人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就超越十法界,這才叫救護一切。這「一切」兩個字是雙關語,裡面含的意思很多,可以說一切眾生,可以說一個眾生一切的迷惑顛倒、一切的錯誤造作,都能講得通。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為這樁事情。
為,這是對我們凡夫現前的說法,佛有沒有為一切眾生這個念頭?給諸位說,沒有。事做得比任何人都認真,比任何人都負責,心裡頭確確實實沒這個念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這我們就難懂了,這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這事情怎麼個做法?起心動念,你想做,做得不圓滿。為什麼不圓滿?因為你有障礙,你的煩惱習氣沒斷,無論做什麼好事,不會做到十全十美。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這在我們凡夫地,我們想學佛,學了不像,為什麼不像?這就是說,佛是無心,我們是有心,或者換句話說,佛無念,我們有念頭。佛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們起心動念,不但起心動念,我們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,怎麼做得像!
古時候道場寺院大眾確確實實發心跟現在不一樣。古時候人發心出家,真的是不能說是完全「同佛出家」,有幾分像。清朝初期以前,出家人確確實實有這個願,有慈悲心救護一切;往後逐漸變質了,把出家這個事情當作一種行業,謀生的行業,這就錯了。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從前出家要經過考試的,那個不容易!順治廢棄之後,不要考試了,什麼人都可以出家。所以出家人的素質一落千丈,跟從前這些大德不能比。真的,當然這裡頭出家也有真正出家的,同佛出家,不受染污,有幸遇到真善知識承傳,他有成就,他也能影響社會,真正做到救護一切。
救護一切,不但是凡夫僧,就是諸佛菩薩再來,我們也常常聽說: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什麼人無緣?是不是一生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?對的,那是無緣,一生沒有接觸過。更重要的,天天在道場,天天在佛門,也天天聽經聞法,習氣不斷,不能夠依教奉行,佛陀的教誨沒有法子落實,那也叫無緣。為什麼這也是無緣?業障深重,把他這種緣分障礙住了。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太多了,不但佛滅後,佛陀在世這個現象已經明顯的呈現在眼前。
經典上有記載,佛陀在世在舍衛大城講經的時間很長,很多經典都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。舍衛大城的居民,三分之一親近過釋迦牟尼佛,就是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,曾經聽他講過經,或者是一生見過一次面,參加一次、二次講經的法會;另外三分之一知道有這個事情,知道有個釋迦牟尼佛,沒見過面,從來也沒有去聽過經;還有三分之一,根本不知道這舍衛大城有釋迦牟尼佛,沒有聽說過,不知道。你看,佛在世的時候緣就不同。所以決不是跟佛見過面,聽佛講過幾次經、說過幾次法的,就叫有緣人,不是;有緣人是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這才叫有緣人。
現在信佛的人很多,對於佛法的教理能理解的人就不多了,能夠依教奉行的人就更少。你一層一層淘汰下去,最後佛度有緣人沒幾個!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,我們是在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,在哪個階段?單單講信,信有迷信、有正信、有真信,不一樣。你大概迷信是半信半疑,你不能說他不信,你也不能說他真的相信。一般進入佛門,多數都是迷信進來的,對佛法一無所知,他就相信了;聽聽別人勸導他,相信了。行,接引入門,可以;入門之後,你要解、你要認識。真正認識之後,你這個信叫正信,你就不是迷信了;你確實了解它,你相信,這正信,未必是真信。
真信是什麼?真信就是真幹。佛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,真的斷惡,天天檢點自己的過失。所以早晚課,我以前講得很多,早課是提醒自己,今天一天要依照佛陀的教誨,不要犯過失,早課的意思。晚課的用意,晚上認真反省,我今天哪些事情做錯了?身口意三業反省,起心動念有沒有過失?言語有沒有過失?身體造作有沒有過失?晚課是反省改過,叫真修行。今天犯的過失,希望明天不要再犯了,天天反省、天天改過,這個人是真信。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天天反省,不能時時改過,這個信頂多是正信的階段。正信是什麼?你不迷信,你確實了解它,你對於佛菩薩尊敬,你對於經典尊重,可是你很喜歡學習,但是你做不到,這屬於正信,你不是迷信。你做不到就不是真的,做到才是真的。
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,韋提希夫人,這是個皇后,遭家庭、國家的變化,我們現在講的是政變。兒子不孝,害死父親,他繼承王位;母親雖然沒有殺害她,把她幽禁,限制她的自由,遭這麼大的難!這對夫婦是佛的護法,也是佛的虔誠弟子,在遇難的時候,求佛來幫助她。佛有神通,到她禁宮裡面為她說法,十六觀的緣起,《十六觀經》是這麼來的。告訴她,真正修行一定要具備基本的條件,這基本條件就是「淨業三福」。我們知道,淨業三福不僅是修淨土的基礎,是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共同的基礎。第一個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我們有沒有做到?這並不是佛法,這是什麼?你真正學佛必須具備的基礎。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?有沒有做到奉事師長?奉事師長在中國的言語裡面稱為尊師重道,就是佛法講的奉事師長。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
現在我們把這四句,這第一條四句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《弟子規》是世間法,世間法做人都做不好,怎麼能學佛?入佛這個學校,還是有條件的。雖然佛度眾生,惡人也度,惡人回頭,他懺悔、他回頭,那就是善人,轉惡為善。本來不孝父母,佛一說,他懂得孝順;本來不尊重師長,受了佛的教誨,他懂得尊重師長,懂得尊師重道。回頭了,回頭是岸!這是真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。他不斷的向上提升,最後達到轉凡為聖,小乘四果,小聖,大乘菩薩稱大聖。在大乘裡面,三賢位稱聖人,十地位稱大聖;三賢稱菩薩,十地稱摩訶薩,摩訶薩叫大菩薩、大聖。所以要懂得諸佛菩薩出家那一種弘願、那一種的志向,我們要學習,要向他們看齊,要認真努力。
從哪裡下手?一定是從親近善知識下手,學!誰是善知識?經典是善知識。在中國我們今天講的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是真善知識。你在這裡面學習,哪裡會有錯誤?經典裡面所說的,都是當人自性本具的性德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相。它講迷悟、因果,說得透徹!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這道理、事實真相、因果的演變,沒有一樣沒說到;包括到近代科學裡面所發現的,大乘經教裡頭統統都講到。言語文字雖然不多,你要細心去讀、去觀察、去思惟,比現在科學家那些報告,內容還要豐富、還要正確,真正是簡要詳明。
譬如自古以來多少哲學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在探討宇宙的奧祕,宇宙怎麼來的?什麼原因來的?這些森羅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?大乘教裡真是簡單,《華嚴經》說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就給你解釋清楚了,心現識變。佛沒有說神造的,所以西方有些學者,像英國湯恩比博士,他就肯定佛教是無神論者。但是佛教並不排斥其他宗教裡面崇拜的神,佛教不排斥、不反對,但是本身沒有說。造物主是心性,所以在佛門裡常講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這個話的意思,就是你果然明心見性了,這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一切的道理、奧祕、演變,你全都明白了。
怎樣才能明心見性?佛家有方法,從戒定慧。戒是什麼意思?把你無量劫來這個不良的行為習氣,幫助你改掉,因為它是障礙,障礙你的清淨心(清淨心就是禪定),它在障礙你。清淨心是真心,真心障礙住了,你怎麼會覺悟?真心起作用就是大徹大悟,就是明心見性。必須把這些障礙(就叫業障)要除掉,讓你真心現前。所謂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真心起作用,就是自性本有般若智慧現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般若,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。這個智慧一開,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統統明瞭了,這才叫破迷開悟,這才叫究竟的離苦得樂。菩薩出家修行證果就為這個。
所以四弘誓願說盡了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就是救護一切。你要想救護一切,先要救自己;要救自己,頭一個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斷了之後,你要成就智慧、成就學問、成就你的能力,你才幫得了忙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最後還要達到究竟圓滿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佛是什麼?是讀書、是求學,求學一定要拿到最高的學位,佛道是最高的學位,無上正等正覺。你救護一切就得大自在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。
出家,發這個大願,當然自己具足,也當願眾生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希望都能同佛出家。這個意思就是廣義的,同佛出家,心出身不出,在家菩薩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不能夠離開社會,社會裡頭各行各業菩薩要參與。哪個行業裡頭都有菩薩、都有佛,所以在家菩薩多。出家菩薩是專門從事於佛陀教育工作的,如果不是專門從事於佛陀教育,那就用在家出家,心出身不出,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起帶頭、都起模範的作用。那是什麼?不為自己的利益,為社會的利益,為眾生的利益。無論做哪個行業工作,他是這個觀念,你就曉得這個人是菩薩,他不是凡夫。凡夫是為自己,菩薩是為社會、為眾生。
恭錄自: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10 2006/1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