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2·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淨空老法師開示

  這是在乞食遇到齋主以虔誠恭敬的心態來供養出家人。底下一首,沒有恭敬心,這種情形在乞食當中會常常遇到。人是凡夫,既是凡夫就有情緒,情緒好的時候對人就很有禮貌,情緒不好的時候,誠敬的態度就會降溫,中國外國、今世古時都不例外。

  我們看看菩薩所引發的大願,跟我們不一樣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這是遇恭敬的人,『當願眾生』,這一句含義無盡的深廣,這個「眾生」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。所以菩薩修福,我們凡夫比不上,怎麼比都差得太遠了,為什麼?心量不一樣。凡夫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,為我一家人的利益,現在社會,為我一個團體利益、為我的公司利益,如果再能夠想到我這個地區社會的利益,就很少了;能想到國家、想到這個世界,少之又少。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念念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無量眾生,一個不漏的,可以說沒有這種人。就是學《華嚴經》學了幾十年的,心量都不能拓開,只有展開經本讀這段經文,心量像石火電光會閃一下,剎那之間這個念頭就消失了;換句話說,心量怎麼樣也沒法子拓開。修行真正的功夫就在此地。

  普賢菩薩歸納《華嚴》經教的行門,這個行門是無量的法門,跟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一樣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他把無量法門歸納為十門,這就好講了。我們常說的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」,這十願就是《華嚴經》所有行門的歸納,然後你才曉得每一願展開無量無邊。法門確實深廣無盡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太多太多。法門雖然多,方向跟目標是一致的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常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說明為不思議解脫境界。這個無量是多,多乃一之多,一乃多之一,所以一多不二。一個方向,成佛之道;一個目標,無上正等正覺。這總要曉得,要不然人家問你學佛,你學佛最後想得到個什麼?這就是目標。

  學佛最後想得到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梵文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它不是不能翻,可以翻的,可以翻而不翻,這在翻經體例裡面所謂是「尊重不翻」。可以翻,因為這是佛教總的目標,我們對它尊重,學佛唯一的希求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,所以對它尊重,還是音譯,而不用意譯。

 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無上正等正覺(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),人人都有,不但人有,畜生也有,餓鬼也有,地獄也有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而且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。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念到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這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儒家雖然沒有講得那麼徹底,可是也很貼近,你看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人性本善,本善就是佛性,說法不一樣,意思非常接近。儒家的求學,佛跟道是求道,要知道就是求的這個,這個東西是本有的,你說能不能求到?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這兩句話很重要,給我們修學,特別是初學的人奠定了信心。既然是本有的,哪有求不得的道理?迷惑、不覺、無明本來沒有的,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,我們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

  《華嚴經》上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智慧就是無上菩提,德是能力、德能,相是相好,我們今天講的福報,統統是圓滿的,沒有高下之分,都有。現在為什麼佛有、菩薩有、阿羅漢也有,六道凡夫就沒有了?這什麼原因?要記住,這個原因佛一語道破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句話說得很清楚。我們本有的現在為什麼得不到?因為你有妄想,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。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假的,本性裡頭沒有,這是不善本性本善,本性裡頭沒有不善。沒有不善,現在很不幸是起了不善,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不善與本性沒有關係。我們從一個比喻裡面就很容易明白,本善像太陽,自性像太陽,妄想分別執著像烏雲。今天香港陰天還下雨,雲層很厚,今天從早到晚都看不到太陽,是不是太陽沒有了?有,這個我們現在都知道。我們再問,太陽跟雲層有沒有關係?沒關係,雲層決定遮不了太陽。雲層今天把太陽陽光遮住,這是暫時的

  凡聖就像這種樣子,佛菩薩就像太陽,凡夫就像太陽被雲彩遮住了,這個雲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知道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,這是晴天,萬里晴空,一片雲彩都沒有,這就好比是佛;如果有雲彩,很少,也沒有遮住太陽,那是菩薩;雲彩也不少,但是不妨礙陽光,沒妨礙到太陽,那是阿羅漢;像今天這個陰天,太陽完全不見,六道凡夫。這個諸位容易體會,那麼修行修什麼你應該明白了,把這些虛妄的東西遠離就對了。佛家講的離煩惱、斷煩惱、放下煩惱,統統是一個意思。換句話說,你能不能放下?能放下執著,我們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了,證阿羅漢果,雖然還有妄想分別沒有斷,超越六道輪迴了,到哪裡去?四聖法界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),到那個法界去了,不在這個法界。我們今天講不同維次的空間,它不在六道,那個生活環境比我們就好得太多,我們這個世間人講的天堂都比不上它。如果再能夠把分別也放下,於一切法不分別,那就成菩薩,妄想沒有了才成佛。功夫在這裡。

  修行在哪裡修?日常生活當中修,穿衣吃飯裡面修,待人接物裡面修,這真修。修什麼?你還有沒有執著?還有沒有分別?不容易。前面我們提到安世高同學的故事,很值得我們做參考,應該常常要提醒。為什麼?我們沒有做到。安世高的同學,出家人,什麼時候的同學?在我們想像應該是佛陀在世,要不然就是佛陀滅後不久,因為安世高到中國來的時候很早,漢朝時候。他的傳記裡面講他在廣州兩次還命債,他到廣州被人誤殺,這他自己都知道,兩次。他為什麼要來?過去生中他是誤殺了別人,這一次一定要被別人誤殺。因果可畏,欠命的要還命,欠債的要還債,你還完了,真的,你才能得自在,你在道業上才沒有障礙。今天修道、行善許許多多的障礙,讀了古大德的傳記就恍然大悟。

  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確實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前定就是前世的因,今生點點滴滴跟前世的因統統是連起來的,沒有一樁事情是例外的。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現在連外國人也懂得,不是他懂得,是神靈傳遞信息給他。人到世間來幹什麼?你看神靈傳的信息,他說兩樁事情,一種人到這個世間是來做事的,另外一種人是來還債的。在佛法也是講兩種人,佛法講世間人到這世間來幹什麼?佛家講「人生酬業」,業是你過去造的業,你這一生要受業報;換句話說,你是來受報的,受報就是來還債的。說得詳細一點,佛就講了四種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這都是酬業。過去別人對你有恩,這一生遇到了,報恩的;另外是過去世的時候跟你有怨、有仇恨,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,來報仇的;第三種是討債的,第四種是還債的。如果沒有這四種的業因,你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,真的是冤有頭債有主,逃不過的。人生來不要幹這種事情,這事情幹了很辛苦。第二種是乘願再來的,就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佛菩薩應化到世間,他是來工作的,神靈講的,他是來做工的、做事的,就是來現身說法教化眾生的。所以世間人這麼多,不外乎就這麼兩種。

  要知道神靈託這個訊息,近代外國人搞的,用科學的方法跟不同維次空間的神靈來接觸,得到一些訊息。佛講這個話,依照外國人講法至少是二千五百五十年,外國人說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日,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,時間隔這麼久,兩千多年,說出是一樁事情。我們信不信?我們接受,我們相信,我們不懷疑。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怎麼做法?真正聰明人斷惡修善。什麼是惡?妄想分別執著是惡。

  所以安世高那個同學,安世高成就了,他真是我們中國人講得道的高僧,他成就了。他那個同學原來跟他在一起,同參道友,墮到神道去了,䢼亭湖的龍王,這個龍王是蛇身,這個故事江南人都知道。這個龍王廟所在之處,後世人叫這個村莊叫蛇村,那個龍王是個蛇。安世高在中國從事於翻譯經典工作,告一段落之後去度他,他的壽命到了。我們想想他這個同學,安世高說的訊息,這個同學在世的時候明經好施,對於經教很通達,不是不懂,通達,又喜歡布施,所以當了龍王。那個龍王很靈驗,為什麼靈驗?他明經,他通達教理。香火鼎盛,法緣非常殊勝,他喜歡布施,結的緣結得殊勝。周圍一千里的地方,人都上這個廟裡面去拜他,到龍王廟去燒香求龍王保佑,他也真靈驗,過去修的。為什麼會墮到神道去?佛陀在世,出家人托缽,每天出去托缽,托的這一餐飯,飯菜很好他就喜歡,托的這一餐飯菜不好,他心裡面就不痛快,就是這麼一點毛病。這是什麼?分別執著,在我們講這很輕了,很輕就妨礙你開悟,妨礙你證果。果報他還算不錯,落在神道,畜生的神道。

  我們今天想一想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警惕,我們吃飯,這一餐的飯菜好,是不是很歡喜?飯菜不好是不是心裡很難過?那你就要想到,我們今天的德行能不能跟龍王相比?如果我們明經好施不如龍王,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比龍王還要厲害,他能夠到畜生道裡面去當龍王,我們恐怕連畜生道的資格都沒有,你想到這多可怕!這是事實。心裡面還有喜歡、還有討厭,這個麻煩大。明白之後,不管是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,為什麼?都是修行練功的地方。這一餐飲食很好,沒有貪心,不生歡喜心,這一餐飲食不合口味不起瞋恚心,在這裡學什麼?學不起心、不動念,境界都是好境界

 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,我們要記住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我們才有出頭的日子,在佛法裡面才有開悟,才有證果,念佛才能往生。如果分別執著還是那麼嚴重的話,決定產生障礙。所以一定要記住「境緣無好醜」,這蕅益大師講的。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一定要知道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沒有好壞、沒有善惡。是非善惡是從自己心裡生出來的,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。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,哪來的好壞?沒有了。還有這個好、那個不好,你還有分別;這個喜歡、那個不喜歡,你有執著,這就不行。有分別、有執著,當然你一定有妄想,三個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現在我們總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,出不了六道輪迴那是多麼淒慘,那多苦!

  六道輪迴裡面,這一生得人身還有一點福報不容易,非常非常不容易,過去生中修積的。可是你享受這個福報時間很短,幾十年享完了,福報享完,業報又現前了,這怎麼辦?你會不會意識到佛在經上所說的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?你有沒有把這句話常常記在心裡?這是高度的警惕。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人身難得,現在得了,人生短暫,一定要抓住這很短暫的時間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就對了。提升,提升到天道不行,沒出三界;提升到阿羅漢不錯,不容易做到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是非常非常幸運遇到淨宗法門,淨宗是帶業往生,我們這種煩惱習氣,斷太難,伏,把它伏住可以。譬如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人事物之環境裡面遇到了,心裡才生歡喜,古人講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這一念歡喜是不覺,平等心是覺,你趕快要覺悟,修淨土的人覺悟什麼?「阿彌陀佛」,把歡喜、貪念打掉,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掉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覺。遇到逆境惡緣,心裡面不高興,「阿彌陀佛」,這句阿彌陀佛叫我們恢復正常。正常是什麼?正常是把貪瞋痴遠離。遇到境界它又現前,這是什麼?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哪有那麼容易斷的!

  所以順境善緣容易起貪心,逆境惡緣容易起瞋恚心,愚痴是決定連帶起的。貪愛裡頭有痴,瞋恚裡頭也有痴,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天天起這個東西怎麼得了?這個東西障礙你往生,所以時時要覺悟,處處要覺悟。覺悟,念頭才起,趕快阿彌陀佛,念頭壓下去,這叫修行,這叫念佛。我們念佛不是念給佛聽的,是用這句佛號恢復我們正常、平常心,這叫會用功,真用功。在生活當中練、在工作裡頭練、在處事待人接物;換句話說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事裡頭,念念不要忘記練功,這個功是什麼?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練這個,這叫真修行。能這樣做,這才叫恭敬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頭一條「禮敬諸佛」,把這個擺在第一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在生活當中提不起來?分別執著非常嚴重,覺悟的念頭提不起來,原因在哪裡?我們沒有恭敬

  所以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,有不少人向他請教,學佛有沒有什麼祕訣讓我們早一點成就?我想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有這個念頭,我最初學佛也不例外。第一天見章嘉大師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這個問題,我們知道佛教好,有沒有什麼方法教我們快一點契入?章嘉大師教我「看破放下」。印光大師教人「誠敬」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我們要問什麼是誠?什麼是敬?誠這個字就是真誠、就是真心,真心裡面沒有絲毫虛妄就是誠。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大家都知道,他讀書筆記裡面曾經給誠下了個定義,就是什麼叫誠?他解釋這個字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這個說法正確。你起心動念就不誠,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誠。所以真誠是菩提心的體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絕對不會夾雜一個雜念。起心動念,誠就失掉了。印袓說的這兩個字意思很深。

  誠是心,誠心表現在外面是敬,毋不敬。你看儒家《禮記》裡面頭一句,「曲禮曰:毋不敬」。佛門裡面,你們看看儀規裡面,無論是日常課誦還是懺悔的儀規,這個很流行,《大悲懺》、《梁皇寶懺》、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你去看看這個懺的本子,我們叫懺儀、儀規,頭一句「一切恭敬,一心歸命」,你看看這個字樣,這就是禮敬諸佛。諸佛就是一切,不是說一切成佛的這些人,包括他們,還包括沒成佛的。因為一切裡面包括三大類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包括這三大類。未來佛是誰?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。所以我們對佛那種誠敬,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眾生絕對沒有兩樣,這才叫『恭敬修行,一切佛法』。我們今天對佛很恭敬,對人就不恭敬,對畜生就更不恭敬,那對蚊蟲螞蟻、蟑螂蒼蠅,你還能恭敬牠嗎?牠也是未來佛,你對牠不恭敬,任意去驅逐、任意去殺害,錯了,這八個字全都沒有了。

  世間人確實沒有法緣、沒有遇到善友、沒有遇到佛法;佛教的這些經典沒有遇到,沒有遇到善友跟他講解,那些小動物全都有靈性。人在這一生當中做了很多錯事,來生說不定就投胎投到那裡去了。蚊蟲、螞蟻、蟑螂都是人做的,諸佛菩薩也是人做的,學佛的人知道。現在西方研究這些輪迴的人愈來愈多,也都知道身有生滅,靈性沒有生滅,我們中國一般講靈魂,靈魂沒有生滅。他離開這個身體,他很快去找另外一個身體,所以說老實話,人有沒有死?沒有,永遠沒有死,有沒有生?也沒有,真的是不生不滅,不過常常換身體,而且換得很快,正如同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常常換衣服。我們把衣服當作身體,把我們的身體當作我們的靈魂,穿上這個衣服就是穿上身體,不定在什麼時候他身體丟掉再換一個身體,所以身的生滅就跟我們穿衣服、脫衣服一樣,很正常,沒有什麼可怕的。

  靈性不滅,所以聰明人、明白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是大幅度提升我們的靈性。就是希望我們換的衣服愈換愈好,不要到來生去換畜生的衣服,尤其不要去換螞蟻、蟑螂、蚊蟲,不要去換這些;當然,更不好的餓鬼、地獄,那是更差的。要往上提升不要往下墮落,那要怎麼做?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善惡的標準是什麼?你們看《了凡四訓》裡頭中峰禪師的開示,你就明白了,標準很多。總的來說,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善,利益自己的事情是惡。第一句大家不會懷疑,利益眾生是善,都會點頭。第二句聽到利益自己是惡,這就會搖頭。為什麼利益自己是惡?世間人都說利益自己是應該的,怎麼會是惡?在佛法裡面講是惡,利益自己增長我執,對我的執著,我執太嚴重決定出不了六道

  所以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這是最低的標準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做到無我,這個人超越六道。無我是什麼?你要曉得我有假我、有真我。假我是身,一般世間人把身當我,錯了。真我是什麼?真我是靈性,這是真我,真我沒有生滅。假我(身體)有生滅,靈性不生滅。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不會貪生怕死,這是真的一點不假。不貪生、不怕死,知道自己永遠存在。六道輪迴就是換身體,但是換得非常辛苦,所以佛說生死疲勞,輪迴不息,這是不正常的現象。阿羅漢之上這才算是聖人。
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62   2006/6/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