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儲蓄、真實的保值是什麼?|淨空老法師開示.因果篇25

淨空老法師法語
廣為分享,功德無量:

✔️我們要想將來真正有幸福,該怎麼作法❓
✔️真正的儲蓄、真實的保值是什麼❓
✔️為什麼說『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』❓
✔️布施所得的福報為何不相等❓

真正的儲蓄,真實的保值|淨空老法師開示

【自得心開。以念佛心。入佛知見。圓滿菩提。歸無所得。是證成佛果。所謂但得見彌陀。何愁不開悟是也。】

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,曉得這個道理,然後才真正體會到這一個法門,在所有法門裡面確實是不可思議。在一切法門裡面,這個法門真的很適合於自己來修學。你明白、清楚了,才會死心塌地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過去的人處事待人接物有原則,有規矩可循。所以孔子說:「雖百世可知也。」,就是一百世以後也能知道。為什麼?有原則,總不違背這個道理。

現代人不一樣,所有一切原理原則都推翻了。中國人做人的原理原則是五倫八德,現代人不要了。外國人自古以來原理原則是《聖經》,現在他們也不要《聖經》了。天下大亂!天下一亂,說實在話,不要說百世你不知道,明天的事你也不知道,也無法斷定,非常可怕,非常悲哀。我們要想將來真正有幸福,該怎麼作法?只有一個方法,全心全力修福。你不修福,你想「我留一點福報,晚年再來享」,靠不住,這個世界變化太大了,不是你能用想得到的。絕對不能用常理來推斷,這是要修福。

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的方法。你要想一生財富用不盡,這是大福報,不缺錢用。用什麼方法?不是你今天儲蓄,儲蓄沒有用的。為什麼沒有用?幣值會貶值,這是大家知道的。除了貶值之外,恐怕將來幣值一文不值,變成廢紙。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看,今天我們國家有錢,外匯存底世界第一。外匯是美金,美國如果垮台,美金變成白紙,我們的外匯等於零,我們的鈔票一文都不值。美國不能倒下去,倒下我們就完了。同樣道理,我們今天發行的鈔票,是以美金為基礎,日本也是如此,德國也是如此。世界上幾個富強的國家,都是以美金為基礎。美國一垮台,所有這些國家都變成窮光蛋,你儲蓄再多都等於零。你能知道這個世局怎麼變化嗎?

所以要信佛的話,佛的話真實,佛教我們怎樣致富,教我們布施。我們今天手上有錢趕緊布施,做好事,不要等到將來那些錢變成廢紙,想布施也沒有了,機會錯過了。財布施,你一生財用不缺乏,得財富的果報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財富、聰明、健康長壽我們都要,都喜歡。都喜歡不肯種因,到最後還是一場空,一樣也得不到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佛在經典裡給我們真實的教誨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要認真的去做。不要積財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,佛告訴我們:「積財傷道。」道就沒有了,財要立刻把它布施出去。布施,佛給我們講是真正的儲蓄,真實的保值,絕對不會變質。世間人愚昧,不相信佛的話,就沒法子。有智慧的人,真正聰明人,相信佛的話,他得利益。不相信,不肯做的,就沒法子。

所以「自得心開」是圓滿的福報,到這時性德流露出來,就不必修了。我們今天不能見性,所以才要修。見了性之後,不必修了。為什麼?一切財富、智慧、德能,自性裡面本來具足,而且無有窮盡。這才是佛法終極的目的,真的教我們離苦得樂,沒有一樣不稱心,沒有一樁不如意。事事稱心如意,見性就現前了。

『入佛知見』,與佛的知見完全相同。

為什麼說『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』?這一切所得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沒有一樣是自性之外的。這時才曉得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原來是真心本性裡早就有的。這個境界我們很嚮往,很羨慕,這一生中能不能修得?很難,要看個人的根性,看個人的修持。如果我的根性劣,修持的功夫也達不到理想,我們求往生就得不到。現前這個世間我們得不到,見到阿彌陀佛就得到,只要一見阿彌陀佛,我們性德就恢復。你們念《無量壽經》就明白,我們把目標訂在西方極樂世界,往生見阿彌陀佛,這個容易,我們一生中決定可以做到。我們在這一生中要想「自得心開」,不見得!但是見佛決定可以做到。

恭錄自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05-006-0007

布施所得的福報為何不相等? |淨空老法師開示

【時王見彼諸來集會。於己乞求。生愛敬心。生悲愍心。生歡喜心。】

從這個地方開始。這段經文是說國王修廣大的布施。經文有八個段落,有八個小段,這個地方是第五段,這段講這個國王布施時候的心態。像這些地方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。布施是修福,這是諸位都知道的,同樣修布施,他所得的福報也不相等,有的得大福報,有的得小福報。為什麼不相等?當然有它的原因,這個裡面的原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去布施。

今天我們看這個國王他用的是什麼樣的心來布施。經文一開端說國王見到這些人,就是來求施捨的人,人數非常之多,前面我們見到過的。他見到這麼多人來向他求乞,他『生愛敬心』,這就相當不容易。

在一般,像世俗這些富貴人家,遇到有求乞的也能夠施捨,但是「愛敬心」生不起來,他可以生悲愍心,愛敬心生不起來。悲愍心就是慈悲心、憐憫心,就是同情心,這個可能生,愛敬很難生。菩薩他把這個心擺在第一位,這裡面很有意義。不但能夠愛護一切眾生,而且對一切眾生能夠平等的尊敬,這樣的施捨,他才能得大福報。

悲愍心我們一般人有,歡喜心就比較上要難一點,也有布施能夠生歡喜的,但是如果對於常常來找你麻煩的,你就生了討厭的心。永遠能保持歡喜,這就是功夫,這個就是大福報。

【生尊重心。生廣大心。生善友心。】

這個地方要跟諸位說一說,來求乞的人,施主為什麼對他要『生善友心』?真的是「善友」,他要不來向你求布施,你的布施波羅蜜到哪裡去修去?正因為他來乞求,成就你布施波羅蜜,成就你無量無邊的福德,他不是善友誰是善友?這是我們要了解的。你明白了,凡是來向你乞求的這個人是你的善友,成就你六度之一。

那同樣的,來侮辱你的,來毀謗你的,來找你麻煩的,這人是不是善友?也是善友,沒有這樣的善友,你忍辱波羅蜜就修不成了。我們常常在道場裡面看到的,有少數人,道場人多,人多口雜是非多,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忍受不了就要生氣,一生氣功德就沒有了。如果你要想到那個人是我的善友,成就我忍辱波羅蜜的,你自己是真正在修菩薩道。實在說就是真正成就對方的善業,他修的的確是善業。

佛經裡面,諸位要讀《法華經》,你看「提婆達多品」,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冤家對頭,不是一世的,生生世世的。釋迦牟尼佛自從發心修行以來,如果要論資歷,他不如彌勒菩薩;換句話說,照常理來說,彌勒菩薩先成佛,他應該在彌勒菩薩之後成佛,我們按年資來說應該是如此。但是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,走在彌勒菩薩之前,什麼原因?世尊告訴我們,提婆達多幫的忙。所以他對於提婆達多不但沒有一點怨恨之心,非常的感激,使他的修行提前圓滿。

他成佛之後,神通第一的弟子是大目犍連尊者,他就特地派遣目連尊者到地獄裡面去探望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墮地獄了。這是生生世世跟佛做冤家對頭,墮地獄了,這是他有一次想謀害佛,想把佛害死,這麼一個因緣。目犍連尊者回來以後世尊就問他,提婆達多現在情形怎麼樣?他說他在地獄裡頭那個享受不亞於天宮。

我們聽了之後恍然大悟,墮地獄裡頭有福報的還在享福。他什麼樣的福報?他促成佛提前成就無上菩提,這是他的福報。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,你要是一念能忍辱,你自己成就了,對方也有福。為什麼?他幫助你,成就你忍辱,這是他的福。他毀謗那個行為,那是罪,罪裡頭還有種福。如果你要一生氣,不平,要去報復他,好了,他只有罪沒有福,我們自己也墮落了。

所以像這些地方,你真正明瞭之後,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善友。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物,個個都是善友,個個都是幫助我們修菩提道的,應該「生善友心」。不能忍受,受不了了,自己要反省,要知道慚愧,為什麼?菩提道路上走不通。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如果不能修忍辱波羅蜜,決定不能成就。不但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,就是念佛往生也不能成就。

佛在《金剛般若經》上雖然說六波羅蜜,他特別強調的是布施、忍辱。布施是教我們放下,把什麼放下?把慳貪放下,把惡業放下,把瞋恚放下,把散亂放下,把愚痴放下,一個布施波羅蜜,圓圓滿滿的就包括了六波羅蜜。要樣樣都放得下,你才能有成就,一樣放不下都是障礙。放下之後要能忍,才能夠保持功德而不失去;如果不能忍,雖然放下,功德保持不住,不能保持。

所以特別強調布施跟忍辱,為什麼?不能忍,你就不能得定;念佛人不能忍,就不能得一心不亂。我們想求的是一心不亂,既然想得一心不亂,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。你就明瞭忍辱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往生,不能忍,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,功夫成片也得不到,連個下品下生都沒分,可見得忍辱的重要。下面說:

【生相續心。】

就是布施這個心不能夠間斷。

【生精進心。生不退心。生捨施心。】

前面那個好懂。『捨施』什麼?「施」即是布施,連布施這個念頭也要放下,你就真正得自在。常常心裡想我要修大布施,這個心還是個妄念,連這個心也沒有。沒有,那布施做不做?布施天天在做,因為能夠「捨施心」就真正達到了三輪體空,與般若智慧就相應了,真正到心地清淨。

【生周遍心。】

『周遍』是決定沒有分別。

【生平等心。】

對於一切萬物用『平等心』來看待,用「平等心」來布施。心雖然是如此,在事上不會平等的,心一定是平等的。事為什麼不平等?每個人需求的不一樣,譬如說我們施財,這個人他說我只少一千塊錢,求你幫助一千塊錢,那個人說我需要一萬塊錢才能過得去。可見得事上不平等,心平等,這才叫真正的平等。

【生清淨心。】

不但布施要清淨,修任何一個法門,自己所得到的就是一個清淨心。如果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門,自己心地不清淨,諸位要曉得,你所修的都是世間有漏福報,果報在三界之內;假如你心是清淨的,這就把福德變成了功德。我們在修一切法門裡面,可以以這個標準來檢點自己所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,如果我們所修的得到的是心地清淨,這必定是功德。清淨心就是禪定,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,這是功德,修行人千萬不能忘了這一點,否則的話,一生都修的痴福,與功德毫不相關。

恭錄自 華嚴開敷夜神章 12-004-0022
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