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首頁>輕鬆學佛法>宗教篇

請點選目錄

 

一、多元文化論壇

  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能彼此尊重、彼此敬愛,互助合作,共同來維繫社會安定,創造全人類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個理念與願望,是任何宗教家及學派領導人共同的目標。澳洲政府對於多元文化非常重視,在昆士蘭有一個「少數民族宗教局」,局長尤里先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每個月都舉辦一次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請這些宗教領袖及社會名流一起研究討論。而且在格里菲斯大學,計畫興建一個「多元文化活動中心」,每個宗教都能分配到一個修道的場所;而活動中心的大廳,是公共集會的場所。我建議學校當局,能設立一個「多元文化研習所」,研是研究,習是實習,實習就是要去做。佛家講「解行相應」,王陽明講「知行合一」,就是不但要知,還要做到。「多元文化研習所」是培養專業人才,這些人才將來的使命,就是化解族群中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、誤會與隔閡,使一切眾生都能互助合作,和睦相處,這是一樁非常有意義的好事。(981205早餐)


二、地球村

  當今世界已經走進民主、自由、開放的時代,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地球彷彿變成了一個村莊--「地球村」,這說明了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民,往來越來越密切了。這樣密切的關係,隨之而來的是與各各族群,以往不同的傳統文化、生活方式、意識形態、宗教信仰的衝突與矛盾,這是一種自然現象。這種現象要以合理的方式消除,才能達到不同的族群,多元文化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關懷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共同來創造全人類多元文明的社會福祉,這是全世界各階層領導人,以及志士仁人共同嚮往的目標。(981213早餐)


三、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

  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里先生說,現在大家居住在一起,如何能做到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,創造澳洲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安定繁榮的社會。這個想法非常合理、非常難得,佛法裡所說的真實智慧,無過於此。

  譬如一顆大樹,這顆大樹是一個整體,我們把這個大樹比作宇宙,比作法界,自己比作樹上的一片樹葉。葉葉相看就產生對立、對抗,彼此猜疑。如果深入觀察,原來好幾片樹葉是從同一個枝條生出來的,是屬於同一族群,這就不會和其他的葉產生衝突了。如果再往下尋找,條條同生一枝,枝枝同生一幹,幹幹同生一本,本本同生於一根,找到根本,才曉得整個大樹是一個整體,一個大我,一個真實的自己,這才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根源找到了。於是一切對立、矛盾、衝突煙消雲散,大慈大悲的心油然而生,愛護一切眾生跟愛護自己一樣,真正契入自他不二。

  真正體認到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,整個地球是一家,人與人的紛爭就沒有了,所以任何族群團體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個體,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。

  徹悟虛空法界裡所有的星球是一個整體,一切問題才能圓滿解決。此一事實真相,《華嚴經》講得最詳細、最明白,所以多元文化最理想的教材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「華」即是表虛空法界無量不同的族群,「嚴」即彼此無礙,共存共榮,和睦相得的莊嚴美好圓滿的境界。凡是具有如此認知的人,佛法中稱為「佛知佛見」,此人即稱為菩薩、佛陀。

 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開端,我們看到參與佛陀說法的聽眾,就有二百二十八種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社團,此是一會,若通說十方,則有無數無盡之族群。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大匯集。佛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指這些無量無數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思想集合在一起,大家皆享有各種和合圓融的真善美慧生活。世尊和諸佛菩薩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,採取了教學的方法,就是要讓一切眾生認清宇宙人生的根源、真相。(990117早餐)


四、何謂多元文化

  何謂「多元文化」?恆順眾生就是多元文化。要聽命於一個,那就是統一文化,是一元的。

  一個大型的聚會場面,全世界的國旗都掛在一起就很美;若全世界的國旗是一種顏色,就不美了。花園裡,百花盛開很美;若只種植一種花,就沒有欣賞價值。所以,文化根本上就是多元的。

  以一個身體來說,眼能見,耳能聽,這種組合就是多元的。若要統一成一元的,只要眼睛就好了,耳朵、鼻子、嘴巴都捨棄,人就不能生存了。所以,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組合,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,怎能強迫成為一元化?

  佛家講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是一元,多是多元。一元是講自性,多元是講現相、作用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體、相、用」,體是一元,相、用是多元。這是真理、事實真相,若違背了就不吉祥,必定有凶災;你能順從,就會非常幸福美滿。(990224早餐)

 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在參加「論壇」時提出,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、講道時,不要攻擊別的宗教。這個理念很好,這是真正有自覺。我聽了之後說,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、批評別人,還要禮敬讚歎別人。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,把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、共存共榮,落實到信徒上,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。

 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、回教、印度教(即婆羅門教)和天主教。新加坡有九大宗教,我們往來很親切。他們有需要幫忙的,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,這是前所未有之事。

  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,佛學院將來的課程,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。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,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,他們的生活習慣、禮儀。我們先學習他們,讀他們的經典,以後,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。彼此互相了解,誤會、摩擦、隔閡就消除了,這才能做到大同,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,互助合作。

  《華嚴經》一展開,列出二百二十八種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宗教、族群都在華嚴海會。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。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、阿彌陀佛學習,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,大家才能幸福。(990412早餐)


五、訪問伊斯蘭教

  我們在新加坡訪問了伊斯蘭教,這是我們第一次的接觸,希望彼此能互相了解,互相尊重,消除誤會隔閡。將多元文化工作做圓滿,對社會是莫大的功德,是真正的好事。

  我過去曾親近過中國邊疆佛教與伊斯蘭教的領袖,他們相處得非常和諧,互助合作,互相尊重禮敬。希望這個理念與精神,能推廣到全世界,使全世界的人,和睦相處,互助合作,共創幸福美滿的一生。這是做為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,責無旁貸之事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生就為這樁事,佛法稱為「佛事」,就是覺悟眾生之事。

  這樁事我們要認真推廣,發揚光大。特別是與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社團與人物交流,以佛法來講,這些都是具有善根福德之人。所以,在世間具有影響力,或居領導地位者,都是過去生中修福積善所獲得的果報。若我們能以佛法與之交流,必定對他們產生影響,增長他們的善根福德,這就能為世界帶來安定和平,繁榮興旺,消除一切人為、自然的災害。(981215早餐開示)

  我們參訪伊斯蘭教會,有很好的回響。由此可見,社會大眾不分種族、不分國界、不分宗教信仰,每個人都渴望社會安定繁榮,世界和平。這印證我們的想法、做法是正確的,所以應當更加精進努力,將多元文化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、共存共榮的事業,努力去推廣。(981220早餐)


六、伊斯蘭教的老人院及孤兒院

  我們去訪問伊斯蘭教的老人院及孤兒院,他們的管理方法,辦事精神,態度誠懇,令人敬佩。在高科技方面,利用電腦教學,最小的學生僅四歲。由此可知,他們對於教義的傳播,比我們做得更完善,許多地方值得學習。尤其是團結精神,力量之凝固,是其他團體所不能相比的。三皈依第三句「皈依僧,眾中尊」。眾是團體,僧團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中,最值得人尊敬的,因為它做到「六和敬」。我們看到伊斯蘭教,他們雖然沒有六和敬的條文,但是他們的團結、做法符合六和敬,這值得我們深省。(981216早餐)


七、多元文化的統合

  澳洲政府各階層的領袖人物,在尋求安定社會、和睦人群的方法。如何將不同的種族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融合成一體,使居住在澳洲的人民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創造繁榮的社會,幸福的人生。這個目標、想法,就是尋求多元文化的統合,希望達到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人互相尊重。(981116早餐)


八、生命共同體

  所有一切眾生,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;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,少一個族群,人就會生病。所以才曉得,各種不同的族群,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、美好、完整的生命共同體,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。所以,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、族群、宗教,以真誠心去愛護,全心全力去幫助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落實。所謂落實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證果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證就是落實,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,現實的生活就是「佛華嚴」,我們才得真正的受用。(99220早餐)


九、認識伊斯蘭教

  回教(伊斯蘭教)的簡介中,開宗明義說得很清楚,其精神何在?教義是什麼?就是「隨順真主,和睦待人」八個字。「隨順真主」,就是我們常講的隨順佛陀教誨。他們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隨順真主的教誨,真主教誨都在《古蘭經》裡,就是要和平待人。「伊斯蘭」,這是阿拉伯文的音譯,意思就是和平。

  今天我們看到伊斯蘭裡,好像有很多人發動戰爭、聖戰,他們的傳教師跟我們講,這不是《古蘭經》的教義,《古蘭經》裡沒有教人要發動聖戰。《古蘭經》裡的聖戰是抵抗侵略,別的國家發動戰爭來侵略我們,我們應當要奮起抵抗,決不是去侵略別人,他們的精神是和平。現在由於一些好戰分子,把伊斯蘭的形象破壞了,全世界人一聽說伊斯蘭教,就覺得很可怕,好像他們都喜歡打仗,造成這種錯誤的觀念。他們也不斷呼籲世人,要真正認識伊斯蘭,不要對他們產生誤會。這些誤會的產生都是謠言,而且傳播愈傳愈訛。他們的經典並不普遍,一般人很少能夠接觸到,所以聽信外面的傳說就當真了,造成對他們的誤會、錯解。世出世間像這一類的事情很多,我們都要懂得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36卷)


十、溝通重要

 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時代,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,必須要互相溝通。這個「通」非常重要,譬如我們身體,穴脈如果都能暢通無阻,這個人就身體健康。如果血氣不通,毛病就出來了。地球就像一個身體一樣,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與人要溝通,要常常往來,彼此了解,然後才能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於是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人民幸福。真正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學說、不同的宗教,都能通達,通達就平等。因此,真正通達決定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如果說我的高,你不如我,這還沒有通。

  這個事情就像一棵大樹,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就像這棵大樹上的枝條一樣。枝條很多,你深入去觀察,幾個枝條生在一個樹幹上,再往下觀察,幾個樹幹生在一個主幹上,我們稱之為「本」,再往下,這幾個本原來是一個根生的,找到根本就貫通了,才曉得是平等的。佛法常講「徹法底源」,就是找到根了。然後才曉得整棵樹是一體,每一片葉子都是整體的一部分,決定是平等的。這就好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是一個生命共同體。由此可知,一切的不平,是由於你所學習的深度、廣度不夠。


十一、佛菩薩與神的關係

  前不久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新加坡居士林來參觀訪問,有來自中國、澳洲、日本、菲律賓和泰國,想多了解佛教。他們說,佛教道場供養的佛菩薩這麼多,他們只相信一個真神。我用簡短的時間做了一個介紹,我告訴他們: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,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,表法的義趣。像我們供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,就是根本的老師,最初創立這個教學的老師;我們自稱為弟子,弟子是學生,因此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,所以不是宗教。菩薩都是佛的學生,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是早年佛的學生,我們是現在佛的學生,因此這些菩薩都是我們的學長。老師、同學都是平等的,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教學。

  他們又問:「你們的佛、菩薩跟神的關係是什麼?你們敬不敬神?」我說:「我們敬神。」我就舉個比喻:世間有一些宗教,只承認有一個唯一的真神,也有許多宗教尊敬許多的神,有沒有衝突?沒有衝突。佛教導我們,這些眾神就像現前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這個國家地區唯一的真神,就是國家的總統,這是一神論。而多神論就是除了總統之外,還有部長、省長、縣長。佛菩薩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裡的義工,他不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不是總統,也不是部長、縣市長,所以他不是神。但是我們尊敬神,我們為神服務,我們也接受佛的領導。所以,諸佛菩薩是從事教育工作的,唯有教育才能安定社會,幫助眾神,幫助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這個工作很偉大,非常有意義、有價值。只有真實智慧、慈悲的人,才肯這樣做法。

  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,耶穌、穆罕默德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都沒有做過政治行業的領導人。所以,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所有宗教都勸人斷惡修善。可是對於這些事理講得最透徹、最詳細的是佛教,佛教經典之豐富,這是大家都承認的,任何一個宗教經典都比不上佛教。佛教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學一樣,所有的科系都具足,一樣也不缺乏。佛教裡有講到宗教,但是佛教非宗教;佛經也有講到哲學,但佛教非哲學。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,唯有真實智慧,我們貪瞋痴的念頭才能斷除。

  (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細講第2-34-093卷)


十二、大乘佛法對現時代的重要性

  當今天災人禍頻繁,而且災害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,這是很多人所擔心的社會問題,也有不少志士仁人,希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。我也曾經接觸過一些具有菩薩心腸,深慈大悲之人,想解決這個問題。可是,他們卻始終想不出一套為每個國家、民族,都願意接受的有效辦法。在七十年代,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提出了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矛盾、衝突的方法,只有大乘佛法與中國的孔孟學說」。這是很有見地,很有智慧的言語,給世人帶來了一個好訊息。當時,台灣的于斌樞機主教參加這個會議,回台後提倡祭祖。而且當時天主教教廷也發出文告,鼓勵神父與修女跟佛教對話。這都是非常開明的做法,真正是在做社會安定與世界和平的工作。

  一九九六年,我在澳洲認識了昆士蘭「少數民族事務局」的局長尤里先生,我們一見如故,有共同的理念,而且很認真積極的在落實。當時他辦了一個「論壇」,參與的人都是當地各個宗教的領袖,他們每個月進行一次討論,研究如何幫助社會消除一切歧視、誤會與隔閡,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。

  澳洲政府計畫在格里菲斯大學,建一個「多元文化活動中心」,將來所有的宗教有一個固定的活動中心,這是宗教界的大團結,可以說他們已經普遍建立了共識,實在值得讚歎。我向校長建議:有了硬體設備之後,要真正將多元文化的思想理念落實,需要人才,而人才的培養,最好能開一個「多元文化研習所」,不但要研究,還要認真學習、落實。當然,最理想的是辦一所「多元文化大學」,上課的教材就依照湯恩比先生的提議,選用大乘佛法與孔孟學術。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孔孟學說最重要的是《四書》,不必搞得太多。

 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得力助手趙普,他向大家說,他以半部《論語》幫助趙匡胤建立政權。他當宰相時,又用半部《論語》輔助太宗趙光義治理天下。我想這樁事,湯恩比先生一定很清楚。一部《論語》能夠平治一個朝代,也就能平治整個世界,這是孔孟治國平天下的理念。

  如果要達到不同種族、不同文化的協調融合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最有效果。展開《華嚴經》,自始至終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不同族類的大集合。這個問題在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解決了,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解決了,在一切諸佛如來的世界,這個問題都解決了。諸佛用什麼方法解決的?教學,教化眾生,讓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人人覺悟,問題就解決了。為什麼不同族群有這麼多的誤會、衝突?都是因為迷而不覺。

  諸佛菩薩不是將多元文化變成一種文化,更不是強迫你要放棄你的文化,而是「異中有同,同中有異,異不礙同,同不礙異,同異不二」,這才顯示出文化的多采多姿,共存共榮,美不勝收。在經論中,我從來沒有看到「同化」這個名詞,都是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發揮各個文化的特色,讓大家共同欣賞,共同享受。佛法講的宇宙人生是一個完美的整體,有許多部分組成的,每個部分有每個部分的美,所謂「真、善、美、慧」。我曾以人身做比喻,人身是多元文化,頭有頭的美,手有手的美,各個部分的美集合起來,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。

  所以「同化」,是錯誤的觀念,錯在把另一種文化消失,這樣使得整體美就有了缺陷。儒、佛講完整的真善美慧,就是集合每個族群各自的真善美慧,成為盡虛空遍法界總體的真善美慧。佛家有這個理念,儒家也有這個理念;佛法對這個理念的落實在華藏世界、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,就會對任何一個眾生起恭敬心,知道每個眾生都有他的優點,都有值得我們尊敬讚歎的地方。人人能夠養成尊敬別人,讚歎別人,社會就和諧,許多不愉快的事自然就消失,哪裡還會有天災人禍!

  新加坡伊斯蘭教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齋戒節後的盛大宴會,我會去參加。我們對任何一個族群、任何一個社團,沒有分別執著。一些不了解的人,對其他宗教有界限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。我們很喜歡與其他宗教交流往來,決定沒有要你放棄你的宗教,要信我的宗教的念頭,這個念頭是迷、是錯誤。當年釋迦牟尼佛接觸印度許多宗教團體,世尊給他們的是智慧,決定沒有要他們捨棄自己的宗教,來信佛教。

  《華嚴經》記載,佛的學生有婆羅門、有外道,《四十華嚴》上有勝熱婆羅門、遍行外道,他們都是宗教家,也是宗教領袖。佛門當中,都把他們當作菩薩。何以說他們是菩薩?菩薩不一定是佛教裡才有,各行各業、任何宗教都有。對宇宙人生真相,真正清楚明白,真正覺悟的人,就稱作菩薩。譬如他是天主教的神父,他明白了,就是神父菩薩;基督教的牧師,他通達明瞭,就是牧師菩薩;不需要改變身分,不需要改變工作,不需要改變行業。我們在《四十華嚴》裡看到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各個都是菩薩,是多麼圓滿融洽!我們今天講「異中求同」,實在講還是隔靴搔癢,真正的大圓滿是「同異不二」,這才達到真正的大圓滿。

  佛法教學是以智慧為中心,佛所說的一切經論,字字句句無一不是充滿了圓滿的智慧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單單「諸法實相」就講了二十二年,這是真實智慧。如果能對「諸法實相」有相當的認知,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不但自己的問題解決了,過去從哪裡來,將來到哪裡去,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自己清楚明白,再將這個事實介紹給別人,讓大家都了解明白,這個世界就變成多采多姿的華藏世界,和樂融融的極樂世界。迷悟在一念之間,禍福也在一念之間,念頭轉過來,這是福不是禍;念頭轉不過來,這個世間的劫難如何能夠避免?這是現前非常迫切嚴重的一個問題,有待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。


十三、萬善同歸

  我們訪問澳洲圖文巴的一個多元文化組織,主席是虔誠的基督教徒。在圖文巴,信奉基督教的人佔很大的比例,也相當保守,但他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。澳洲政府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,移民、投資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區,於是他們想到,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,如何共同生活,互助合作,達到和睦相處、共存共榮的目標。這個理念非常之好,在這個時代,即使很保守的宗教徒,也逐漸覺悟到有拓開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。因此,我們談了之後,將我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,及新加坡的種種想法、做法,介紹給他們,他們也非常歡喜。真正有志之士,無不如是。

  早年,北京「中央印經院」出版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前面沒有序文,而是以雍正皇帝的一段開示代替序文。這段序文,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,其內容就是多元文化的理念。從雍正這段話中,我們認識到統治一個國家,賢明的領袖如何教化眾生。那時,中國是儒、釋、道三教,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,雍正說出他對於三教的看法,「理同出於一原,道並行而不悖」,可以各行其道,但並不相違背;不但不相違背,而且能夠相輔相成。他說一般教徒不能貫通這個道理,於是每個人都以很深的成見,狹小的心量,即佛法講的「自讚毀他」,違背聖人的本意。仰慕道教的人,認為佛沒有玉皇大帝那麼尊貴;向佛的人,認為玉皇大帝雖然尊貴,沒有佛那麼偉大;而儒家學者,則說佛、道是異端,不是正法。於是,三教學者不能夠貫穿,各是其是,各非其非。雍正說這都是私心,爭勝負,彼此不能相容,不但不能了解別人,對自己的本宗,對自己所信仰的經教,都沒能深入。

  雍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,對三教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,他的看法是三教平等。就是今天講的「和平」,和平就是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如果覺得我比你高,我比你強,已經不平等了;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;不和睦就有爭論,有爭論就有流血,就有戰爭,就造種種惡業,受種種苦報。大乘佛法是平等法,《華嚴經》講「生佛平等」,眾生與佛平等,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,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、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佛得真平等。

  真正得到了平等,再看芸芸眾生,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,如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種種形色」,「形」是形狀,「色」是相貌,這個世界有各個不同族類的人,不同族類的畜生,都是平等的。我們在澳洲看到袋鼠,那是一個族群,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,都是眾生,佛眼睛裡看全是平等。除了畜生之外,還有植物,也屬於生物。這是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,理是同的。理上說,有情眾生都有佛性,有情是指動物,這是同的,佛性是相同的;不同的是牠的形狀不一樣。植物的種類,更是不勝枚舉!種類不同,顏色也不一樣,可是性相同,一切無情眾生有法性。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,所以《華嚴經》云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一個性才能同圓種智。

  既是同圓種智,我們就應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彼此照顧。不但人與人之間做好朋友,與動物也要做好朋友。聽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了一批牛隻,飼養人員跟牠們講話,牠不理,因為牠聽不懂中文,講英文牠就聽得懂。所以,負責養育牛群的人,要到澳洲學英語。從這個小例子就能體會到,動物也是通人情的。

  由於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,地球變成了一家,所以必須要懂得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共存共榮。目前一些宗教家、政治家都有這個認識,二十一世紀就是趨向於多元文化,共存共榮的轉變時期。這就講的「同」與「異」,異是形色不相同,同是體性相同,體就是哲學講的本體。所有宗教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這是善,就是同歸於善,佛門講「萬善同歸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佛家講的「五戒十善」,這是引導人向善;儒家講的「五常德行」,也是誘掖講勸,引人向善。

  雍正在序文中舉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的一段話,宋文帝說:「六經本是濟俗」,六經是儒家的;「若性靈真要,則以佛經為指南;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,則吾坐致太平矣」,如果儒與佛的教學,能夠普遍推行,人民信受奉行,社會安定,國家繁榮,人民幸福,沒有作奸犯科之事,我這個皇帝不是坐享太平嗎?何尚之回答說:「百家之鄉,十人持五戒,則十人淳謹」,有一百戶人家的小鄉鎮,有十個人學佛持戒,這十個人就是小鎮的模範,就能夠化民成俗。「千室之邑,百人持十善,則百人和睦」,邑是小城,如果一千戶人家的小城市,有一百個人修十善,就有百人和睦。能以這種風氣教化這個地方,就是所謂「賢人國之寶」。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一,一個人就能影響其他九個人。人能斷惡向善,國家的刑罰就不需要了。這個帝王,甚至地方官吏,可以垂拱坐致太平!

  這段話說明幫助社會,去惡向善,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。而佛教勸導眾生斷貪瞋痴慢,勸人希聖希賢,都是這個道理。如果能夠信受奉行,確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、模範。凡是執著成見,自讚毀他,決定是不了解別人,也不認識自己。雍正的這一段開示,實在是多元文化的理念,應當將之擴展到所有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國土。佛家的教誨,經論雖然多,但是為了濟世,五戒十善比什麼都重要。首先,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,才能勸導世人。


十四、大乘佛法就是多元文化

  自古以來,中國古聖先王治理國家,領導人民,皆以教學為中心理念,這樣社會才能安定、繁榮、興旺,國家長治久安。歷史就是最好的佐證,太平盛世決定是文化教育辦得很好;凡是亂世,一定是朝廷與地方人士,疏忽了教學與教化(社會教育)的工作,才招致社會動亂。近百年來,整個世界可以說是亂世。一些領導人士非常希望社會安定繁榮,世界和平,人人過幸福美滿的生活,因此都在追求如何能達到此目的的方法。

  在七十年代,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說:「唯有『大乘佛法』與『中國孔孟學說』,才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。」這位外國學者很了不起,有這樣的遠見、認知,非常難得。他的這句話,引起天主教發起向佛教對話。當時天主教的于斌主教開始在台灣提倡祭祖,這是史無前例的。我也由此因緣與他們接觸較多,當時亞洲主教團辦了一個「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」,邀請我去講「佛教精神生活」。從此,大家開始著重多元文化的融合,這才是解決世界紛爭唯一的方法。

  澳洲政府、學校與知識分子,幾乎都有「多元文化」的共識,他們不但討論,而且付諸實行,有不少人士在推動,其目的是希望社會安定繁榮,世界永久和平。他們問我有什麼方法,能夠達到這個目的?我告訴他們,佛法中的《華嚴經》和孔孟學說的「四書」,就是最理想、最好的多元文化教材。

  多元文化是一個自然現象,文化的根本就是多元性、複雜性,這不是一個新問題,也不是一個新發現。人的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,頭與手不一樣,手與足不一樣,不一樣就是多元文化。眼與耳不同,耳與鼻不同,各有各的功能,能融洽的結合,才組成一個完整的身體。一個家庭,夫婦來自不同家庭,經道義的結合,就有父母、兄弟、兒女,成為一個家族。一個家族是由許多個體組合的,由家族再延伸到社會、國家與世界,才曉得人類本來就是多元文化的綜合體。所以,人類必須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合作,才能創造安定繁榮興旺的社會,和平安樂的世界。

  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?釋迦牟尼佛與中國的古聖先賢是用教學的方法,效果顯著。唯有讓團體中的每個成員,都能認識「我們是多元的共同體」,才能消除異見,化解一切隔閡,融合成一體,才能看到多元文化的「真、善、美、慧」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一是說整體,多是講局部,各種不同的種族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生活方式,是可以並存的。《華嚴經》又云:「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,同異不二」,同異不相妨礙。清涼大師解釋《華嚴經》的「四無礙法界」,四無礙法界最小的範圍,就說到我們自己本身,眼耳鼻舌互不妨礙,頭足身手互不妨礙,所謂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事事無礙的境界,從我們身體就能看到。然後延伸出去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事事無礙,這是多美好!

  現在世間有種種歧視、誤會、隔閡、猜疑,到最後變成鬥爭,處處都是障礙。障礙從哪裡來?由不了解事實真相而產生的。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,每個人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,當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時,一定會發生衝突,這是病根。儒家講「大同」,佛法講「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」,我們細細去思惟,佛的話有道理。《華嚴經》講,虛空法界森羅萬象、依正莊嚴,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、識是自己,不是別人,所以佛告訴我們,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己的整體。如果有這樣的認知,不僅世界大同,更是盡虛空、遍法界成一體。在中國古代修行開悟的聖者說:「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」,這才是真正的覺悟。還有是非人我,彼此對立,這是沒有開悟;沒有開悟就沒有見性,沒有見到事實真相;見到事實真相,虛空法界決定是一體。

  佛法講法身,哲學講「宇宙萬有的本體」。佛有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;一切眾生也有三身,只是不能證得;你要是證得了,就是成佛。什麼是法身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。你何時肯定、認知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你就證得法身,你就成佛了。又說:「一切眾生即是法身」,一切眾生是廣義的,眾生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一切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乃至於虛空法界,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。一切眾生就是虛空法界,那才是真正的自己,如果能清楚認知這一點,對一切眾生自然生起大慈悲心,知道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,傷害一切眾生是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
  諸佛菩薩為什麼無條件的慈悲?他看清楚了事實真相,所以他對一切人事物,決定沒有衝突。看芸芸眾生,就像看自己身上的每根汗毛、每個細胞一樣,是自己不是別人。這是究竟圓滿的教學,唯有這種教學,才能達到多元文化融合一體的目標,才能真正達到人人相敬相愛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,真正是愛人如己。把「愛國如家」的範圍,擴大到虛空法界。佛法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家園,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心量多開闊,人多自在!多幸福!

  我們修學何以不能契入這個境界?就是被自私自利的念頭障礙了。因此,要想證得自己的清淨法身,一定要將自私自利捨棄。佛說:「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所以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能證得法身;證得法身,三身就圓現。現前這個身是圓滿報身,報身是智慧之身;然後和光同塵,將這個身體留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,那是應身。應身是他受用身,報身是自受用身,法身是本體。多元文化必須要達到這個境界才究竟圓滿,世界才稱為一真法界,一切紛爭、天災人禍全都消失了。

  我非常期望澳洲能有一個多元文化大學,來傳播多元文化的思想,這個思想就是佛法。我們今天講佛法,大家會認為這是宗教之一,與其他宗教就產生隔閡,而不能接受;如果我們換個名詞講「多元文化」,大家都能接受。其實,大乘文化就是多元文化,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,我們從事這個文化工作就非常有意義、有價值。佛法常說: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尤其在技術上講「善巧方便」,接觸廣大的群眾,一定要懂得觀機,才能真正利益一切眾生。

  希望同修們都有這個認知與共識,大家發心,集中一切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將這個工作做圓滿,帶給世界和平幸福,這就是「存菩薩心,行菩薩道」。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,決定得諸佛菩薩加持,龍天善神擁護。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」這麼興旺,就是我們誠心誠意的做,沒有絲毫私心,感動諸佛菩薩得的感應,才有如此氣象。如果稍有一點私心,這個感應就沒有了,所謂「誠則靈」,一定要用真誠心才行。


十五、宗教就是愛

  有一次我們參加伊斯蘭教的座談會,他們提出一個問題,伊斯蘭教講天園(天上的花園),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,而佛教講極樂世界,名稱上不一樣,其實都是一個地方。我們修淨土的講極樂世界,學《華嚴》的講華藏世界,伊斯蘭教講天園,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,這是一不是二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多是方便說,一是真實說,一多不二。如果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清楚明白,心就清淨了,妄想、分別才真正能放得下。否則,分別、執著永遠不能破,智慧不能開,就不能入佛的境界;佛的境界是不二法門。

  現在我們希望聯合全世界各個宗教,推行宗教教育,宗教教育有一個共同點,「仁慈博愛」。許哲修女說:「宗教就是愛,愛就是宗教。」這句話說得不錯。猶太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講:「神愛世人」、「上帝愛世人」;回教講:「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」,因此「仁慈博愛」是宗教共同的根本。

  宗教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根本相同,目的相同,只是教學方法、手段不相同,所以宗教可以合作,攜手挽救社會,消除世間天災人禍的劫難。不僅是彌補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教育之不足,還要全心全力去輔導恢復家庭教育,恢復學校與社會的倫理道德聖賢的教育。

  現在國際上有宗教會議,希望這些會議最後都能夠落實到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但一定要將社會的病根找出來,從根本上下手,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根本是什麼?家庭。社會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,家庭是身上的細胞,細胞要是壞了,命就活不長。每個細胞都健全,身體就健康,社會就健康,世界就健康,所以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中國自古以來,沒有一個領導人不重視家庭教育的。(節錄自華嚴經第343卷)


十六、王道治世 武裝護法

  西方的文化是希臘文化、羅馬文化、基督教文化、猶太教文化、伊斯蘭文化,這就是多元文化。多元文化即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眾生差別智」,差別智再多,就像一棵樹的樹幹再多,樹枝再多,樹葉再多,根本是一個。所以,多元幾時能融歸到一元,天下就太平,所有一切鬥爭都沒有了。世界和平,社會安定,人民幸福,一定要歸到一元才辦得到。一元的認知理念,多元的善美,善跟美是多元的,這個世界才美好。

 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展現的就是這個境界。《華嚴經》上,有那麼多團體、族群,彼此都能夠融洽,原因是他們知道都是同一個根,所謂「理同出於一原,道並行而不悖」;理是真理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同一個根。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色相千差萬別,無量無邊,沒有一個不善的,沒有一個不美的。從真善美裡生出來的是真實智慧,這樣生活就圓滿、美好,這是法身大士、諸佛如來的境界。

  西方多元文化至今還不能統一,原因為何?他們的認知深度不夠。像一棵大樹一樣,他們沒有看到根本,只看到枝葉,所以不曉得許多的枝是同一個幹。因此,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,就是深入經藏。每個宗教深入自己的經藏,才會發現原來是同一個根。所有不同的文化,如果深入探討,也會找到同一個根源。然後才恍然大悟,原來「道並行而不相悖」。這就是真善美慧,一切眾生才能真正過幸福美好的生活,這是文化終極的目標。

  然而,大智大覺的聖人找到了根本,但還有多數人沒有找到根本,執著在枝幹,於是發生嚴重的衝突。譬如釋迦牟尼佛這一族,在中世紀就被消滅了,釋迦族消滅了,對釋迦佛毫無損傷,可是對世間人損失太大了。這麼好的教化斷滅了,沒有聖賢來教誨,世間人又不知要迷惑多久,要受多少苦難。為什麼別人要把他消滅?就是因為不了解,執著這個枝幹,所以產生敵對。這些事情在歷史上發生的次數太多了,將來還會不會發生?不能說不可能。這個世界上有些野心分子主張霸道,總是想用武力來統治世界,而他確實能達到目的,但是人類就要遭受不幸。王道統治世界是用教育教學,用仁慈道義,讓一切眾生覺悟,決定不用武力。

  於是我們就想到,佛家講護法很有道理。我們一進寺廟大門,第一個是天王殿護法,四大天王都是武裝。這就說明了必須用武裝來護法,武裝不是侵略佔有別人的,目的是護法。如果沒有這些武力來護法,恐怕彌勒菩薩早就被打倒了,仁慈博愛也行不通。所以王道也不能不講求軍備,而這個軍備是護法的,決定不是侵略別人的。這是我們從歷史、文化、佛法裡,得出來的結論。其實佛早就教導我們,是我們疏忽沒有留意。

  眾生由於生活環境不相同,特別是在過去,交通不發達,資訊尚未發明,人與人之間往來受到山川的阻隔,生活的空間很小,許多人生活在一個地區,一生連鄰近的地區都沒有去過,所謂是「老死不相往來」,於是每個地區語言不相同、生活習慣不相同、文化不相同、宗教信仰不相同,這才造成多元文化。中國文化雖然是多元,但被融化成為一元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文字的統一。在中國,語言雖然不統一,各地的方言都不同,但是文字大家都懂。而現在西方許多國家,文字還沒有統一,所以要達到多元融會成一元,還有相當的距離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47卷)


十七、禮敬諸佛

  我們聽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簡介,了解到這個宗教的一般理論與修學方法,其中許多都是佛法裡說到的。但講得精微、透徹,無過於佛法。今日佛法之所以衰微,不是衰在法,是衰在我們這些佛弟子沒有能夠依教奉行。普賢菩薩教我們要「禮敬諸佛」,我們就沒有做到。古人所謂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你說的沒錯,但做的不是所說的,這就是夾雜不善。佛度一切眾生,教化眾生,從本身做起。我們學佛,最重要的也要從本身做起。

  試問問:我們走進基督教堂,見到耶穌的像會不會去拜祂?走進印度教,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,供的神像,有沒有去拜祂?沒有,那你所講的話就不算。「禮敬諸佛」,諸佛是什麼?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所有不同宗教裡的神聖,全是未來佛,也可能是過去佛、或現在佛應化的,這是我們不懂,所以沒有做到。我們對祂行禮,不是要用佛教的禮節,而是要入境隨俗,他們教徒用什麼禮節對教主致敬,我們也要學習。這是在形式上,而內心決定是平等的恭敬。世出世間教學第一課就是「敬」,《禮記菁華錄》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普賢十願第一條「禮敬諸佛」,從哪裡學起?人與人的交往,人與一切物的交往,就是敬。這一條沒有做到,其他都是空話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記住,一定要認真去學習,這是善法。不但是善法,是大善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27卷)


十八、幫助非洲窮苦病人

  聽說天主教有一個醫療隊,要到非洲去幫助一些窮苦的病人。非洲那邊的苦難人非常之多,他們派一些義務的醫生、護士到那裡去義診。我通知他們說:「我們要幫助他們一點醫藥費。」其實,他們做跟我們做是一樣的,不能說「那是天主教、基督教做的,我們不應該幫助」,這種想法決定錯誤。不管哪個宗教、哪個團體,真正做好事,我們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,沒有能力也要讚歎。我們只看他做的是不是善事,這樣我們的心行永遠是圓滿的,這是經上講的「令諸善法念念增長」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28卷)


十九、如何講《玫瑰經》

  天主教的特麗莎修女正式邀請我到他們的教堂裡去講《玫瑰經》,《玫瑰經》是天主教主修的一部經典,這部經典分量不多。過去我們讀四書,四書是儒家典籍,蕅益大師有四書的註解,他老人家講的四書全是佛法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蕅益大師解釋「大」的意思,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一個解釋。文字雖是儒家的四書,一個字沒有改動,但講解的字字句句全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跟儒家傳統的講解不一樣,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所以,天主教請我去講經,我講的是什麼?《玫瑰經》的學習報告。我們佛弟子學習《玫瑰經》的心得報告,提供給他們做參考,給他們做一個比較。

  我們也讚美天主,禮敬天主。他們說天主是唯一的真神,是宇宙的創造者,我們接受。他們說這個神沒有形相,也可以說有形相,這在佛法裡都講的通。沒有形相是法身、自性。虛空法界是誰造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識是能造、能現、能變,宇宙萬物一切眾生是所造、所現、所變。從理上講,上帝、神在佛法裡稱之為「心」、「性」,它能現相。神現相,你們稱他作上帝,我們稱他作毘盧遮那如來、盧舍那佛,名稱雖不一樣,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。譬如這尊佛在此地,我們稱作佛;在你們那裡,稱作上帝,是同一個人。若能夠融通,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不是二。從這個地方才建立真正的平等觀,平等才能和睦,沒有高下。說佛大眾生小,這是眾生錯誤的觀念,其實佛與眾生一樣大。

  神在哪裡?無處不在。他們講神的賜予,我們講佛的加持,也是一個意思。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沒有法性,這個身體就是死的;在他們講,如果身體裡沒有神,這個身體是死的。所以,神無處而不在,即使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都有神在其中;如果沒有神在其中,這個物質就不能現前。因此,小而微塵,都充滿了心性。宗門開悟之後,老師問學生:「你會麼?」就是你有沒有體會到性在哪裡?隨拈一物就是。「性在相中,性相不二」,這個道理很難懂,所以祖師大德用比喻說: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金在哪裡?金器太多了,隨拈一個就是,並不是指定金磚是金,首飾就不是金,器器皆金。你見性了,虛空法界一切萬物無一不是自性變的,隨拈一物都是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49卷)


二十、唯有教育才能達成世界和平

  我們參加澳洲的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領袖,在一起交談,討論如何才能使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。不少宗教家們都有這個共同的願望,但是信心不足,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,這個態度相當客觀。自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,哪一天有過真正的和平?人類有歷史至今,能夠考證的也不過六、七千年。中國歷史的記載,也只有四、五千年,可以考察的還不到三千年。在這麼長的歲月中,所見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爭執。所以,要想達到全面的安定和平,談何容易!可是我們的願望能不能落實?答案是肯定的。學佛的人有信心,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,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,比我們這個世界不知道要大多少億萬倍,那個地方落實了。由此可知,諸佛淨土可以落實,我們這個地區應該也能落實。而現在為什麼不能落實?真正問題何在?在方法。我們仔細觀察,諸佛淨土之所以能落實,原因在「教化」,正是《禮記》所講的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。歷史上許多興旺的家族,綿延幾百年,家道不衰,就是靠良好的教育。這一點我們決定不能疏忽。

  孔老夫子的教化,代代相傳,一直到今天,他的家道仍不衰,所謂是「家學的淵源」。宋朝范仲淹先生的後人,至今將近九百年,也仍然不衰,也是靠家學。「家學」,是上一輩對下一輩認真的教導,上一輩表演給下一輩看,心正、言正、行正。子孫看在眼裡,天天在這個環境中薰修,自然培養他的德行,所以他們一家和睦,所謂是「家和萬事興」。再看佛門古代道場,歷代祖師代代相傳,也是靠教學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理想、願望,用現在話說是「世界大同」。世尊在世時,印度社會非常複雜,不同的階級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彼此都能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共同創造安定和平、繁榮興旺的居住環境。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做到?用教學。他知道用政治是達不到的,所以他放棄政治,從事於義務社會教育工作。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做這個工作。我們研究佛經,要有宏觀的眼光,若拘束在宗教的框架之中,就無法了解釋迦牟尼佛,也不能了解佛經所說的真實義。所以,教育是世出世間聖賢所重視的,正是諺語所說: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。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要想促進世界和平,社會安定,教育是唯一的方法。我們以真誠、平等、清淨的愛心,無私、無條件的布施,藉著高科技,來幫助一切眾生,就不難做到。

  世尊那個時代,科學技術尚未發明,教化靠言語、音聲的傳達,很難全面普及。那時,國家沒有形成,所謂是部落時代,中國亦如是。中國從堯、舜、禹、湯,一直到周朝、春秋、戰國,都沒有統一。史書記載,大國方圓百里;小國是二、三十里,就像現在的小鄉鎮,小鄉鎮的酋長就是諸侯。周朝有八百多諸侯,就是八百多個國家,疆域大約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,與現在中國的版圖來比,是很小的一部分。當時印度的情況,與中國一樣。而釋迦牟尼佛是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,迦毘羅衛國就像現在一個很小的縣。所以,教化一個國家,就好像教化一個鄉鎮,面積、人口並不多。

  秦統一中國之後,八百諸侯變成一家,才設有郡、縣,將這些小國合起來成一個縣,幾個縣再設一個郡,郡就相當於現在的省,這時國家的形象逐漸出現了。地域大了,教學當然就困難。真正熱心教學而無私的老師少,因為世間畢竟覺悟的人少,迷惑的人多。覺悟的人要教導迷惑的人,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沒有科學技術的設施,自然感到困難。特別在中國這個地區,面積廣大,平原不多,丘陵地帶佔全國面積約四分之三,加上交通不便,所以鄉村與鄉村之間,彼此語言有隔閡。我少年時候,在福建住了六年。福建是個丘陵地帶,城裡人跟城外人說話就不一樣,雖相差二、三十里,語言就不相同,所以福建有幾十種語言,這是交通不便造成的。有許多人一生當中,生活的範圍就是這個小圈圈,與鄰近的縣市,真的是「老死不相往來」。

  現在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旅遊全球是很容易的事。過去各個族群很少接觸,所接觸的都是國家的使節,人民很少接觸。而現在不是國家與國家的接觸,是人民與人民的接觸。人民與人民的互相了解,了解得愈清楚,誤會、磨擦、矛盾就愈少,就更能接近和平安定的目標。所以,我勸勉各個宗教領袖,發大慈悲心,具大智慧,以宗教教學,以宏觀的心量,以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理想,解釋經典,教化信眾。我相信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繁榮,是做得到的,這不僅是一個理想,是可以落實的事實。我們期望全世界每個宗教家,中國人所謂的「志士仁人」,佛法所說的菩薩、善知識,來引導眾生、教化眾生。

  「多元文化論壇」使每一個宗教的領袖,常常在一起交換意見,化解一切矛盾,這個功能非常之大。以佛法來說,這是一樁大功德。我對澳洲政府這種促進種族和諧的做法,深感佩服與讚揚,並且衷心的擁護。我期望澳洲能辦一個多元文化大學,或在大學裡增設多元文化學院,或是多元文化學系,來培養一些志士仁人,專心做團結全世界不同族群、不同文化的事業。我的建議得到了很好的回響。

  這種教學能消除世間的天災人禍,這在佛經裡有非常詳盡的說明。人禍可以抑制,天災也可以消除,這才真正能使一切眾生,得到真正的和平幸福美滿,中國人講的「止於至善」。這是教育,特別是佛陀教育、宗教教育理想的目標,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提倡、共同促進、共同努力。


二一、入境隨俗

  我們聽印度教的講演,談到印度教的生活及修學狀況,從中得到了一些知識。世間法教我們與大眾相處,要遵守世間的風俗習慣禮節。譬如與印度人往來,不可用左手拿東西送人,一定要用右手,用左手是很不禮貌的,這都屬於威儀。你送紅包,一定要有個零頭,不能送一個整數。譬如你送人家一千塊錢,一千塊後頭是零,就是空了,要送一千零一塊才行。每個地區都有其風俗習慣,我們都要懂得、要遵守,不犯威儀,入境要隨俗。一定要隨順遵守他們國家的法律、地方上的法令規章及道德風俗習慣,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,沒有分別、執著,才能出得了三界。我們就用這些去供養,勸他們「修諸善根」。所以,度眾生的首要條件,一定要讓眾生喜歡跟你親近,你說話他才會聽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63卷)


二二、徹法底源

  必須認識現代人的根性,尤其認識現代社會的危機。在所有宗教裡面,體現、認識時代危機的,巴哈伊教算第一。他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,在全世界有如此規模的發展,就是因為契機。人一接觸,真的衷心歡迎。他講到整個世界和平,全人類的團結、互助合作。而佛教講的不是一個地球,而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星球、一切眾生,團結合作,比他的範圍更大。他們邀請我去講演,我會將《華嚴經》的思想介紹給他們,拓開他們的心量。一個地球太小了,既使全世界團結在一起,以後還有星際戰爭,還是不安全。如果我們拓展到整個星際都能夠和平合作,這才得到真正的安穩。

  不但佛教內部的所有一切經論不分彼此,我看其他宗教的經典也都不分彼此,我都能夠講。現在有些宗教跟我接觸,希望我去講他們的經典,天主教請我去講《玫瑰經》,香港的巴哈伊教也請我去講經。這決定沒有矛盾,沒有衝突,為什麼?我知道根,根是什麼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是根。你要是真正把這個根找到了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就圓融了,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找到根就圓了,只找到枝葉還不圓,因為這個枝與那個枝對立,還有矛盾,一定要徹法底源。真正找到底源,世出世間法都通了;都是一體,哪有不通的道理?我去講基督教的《新舊約》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;巴哈伊教請我去講經,也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是一不是二。你們看不出來,就是因為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斷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起心動念還有個「我」。「我」是頭一個障礙,只要有「我」在,就是有自私自利。還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,你就還在佛門外,沒有進門,這是實話。

  希望下一次我們再邀請印度教,來為我們講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這個說法非常古老,最初是婆羅門教(即印度教)說的,不是佛教說的。他們怎麼知道有六道輪迴?印度教的修行人都修禪定,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世間的四禪八定。他在定中,親眼見到六道輪迴的狀況,所以他明瞭,但他不知道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。這是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之理,而世尊出現於世,就是說明六道輪迴的來源,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63卷)


二三、和平共存共榮

  我在澳洲參加兩個會議,一是澳洲政府辦的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另一是世界性的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」,總共有三十多個宗教團體參加。我們接觸之後,知道大家都有共同的理念,真是非常難得。各個宗教現在都覺悟了,知道這個世間災難頻繁,而且非常嚴重,都希求大家居住在這個地球上,能和睦相處,互助合作。他們提出來,希望每個宗教團體在宣揚自己教義的時候,不要攻擊其他宗教。

  我聽了也很受感動,可是這個理念雖好,很不容易落實。大家多年來都在研究討論,如何將這個願望徹底實現,這是真正的學問,真實的功夫。但如果只是幾個宗教領袖在一起談論,依舊無濟於事。因此,我向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」建議,如果真正想達到和平共存共榮的目的,第一需要財力來推動這個事業,所以我建議他們設立基金會籌募基金。並加強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」,希望它是個強有力的組織,是全世界宗教的大團結、大同盟,以此來推動和平共存共榮的理想,成就這個事業。

  有了財力,有了強有力的組織,接著就必須要有很好的教育。所以,我建議他們,一定要辦一所「多元文化大學」,來培養專業人才,將我們共同的理念,向全世界人民宣揚,消除一切錯誤的分別、執著,這樣全世界人民才能和睦相處。所以,應該創辦一個衛星傳播公司,來做這個工作。由各宗教的領袖、傳教師,對全世界人民講經說法,二十四小時不間斷,喚醒大家的意識,這個理想就能實現。

  我的建議他們都表示贊同,我也全心全力幫助他們推動。我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係,真正做到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。我們這個做法,實在講就是大乘佛法的落實。我告訴與會的大眾,各個宗教都是第一,沒有第二;佛教第一,基督教也第一,天主教也第一,伊斯蘭教也第一。佛所講的法第一,《新舊約》也第一,《古蘭經》也第一。大家都第一,就沒有爭執了。我們看《華嚴經》的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用五十三位善知識,來代表我們現實社會的各行各業,個個都第一,沒有第二。這樣才能生起真誠的恭敬心,實踐普賢菩薩的教誨:「禮敬諸佛」(這是真平等)、「稱讚如來」,這兩句經文就落實了。

  我們學習《華嚴》,一定要平等禮敬一切諸佛,這是基礎;連禮敬都無法落實,其他的都不必談了。諸佛是誰?一切眾生就是諸佛。佛有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而一切眾生是未來佛,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法,不是真實說法。佛在《華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上講: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才是真實說法。

 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而現在不是佛,因為現在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把自己的佛性蒙蔽、遮蓋了。雖然蒙蔽、遮蓋,你的佛性並沒有失去,所以你還是佛。諸佛眼中看大家都是佛,而我們凡夫見到諸佛,不承認他是佛,這正是經上講的「相隨心轉」。你是佛心,看一切眾生都是佛;你是菩薩心,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;你是凡夫,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這是「境隨心轉」,其中的道理很深廣,永遠說之不盡,一定要自己去悟入。

  有一次,我參觀澳洲的廣播電台,見到他們的經理與員工一團和氣,任何時候見面都很親切的打招呼,我們非常讚歎!他告訴我:「我們不重視階級觀念,在這裡,每個人的工作都第一。你做衛生,衛生第一;你站服務台,服務台第一;你做經理,經理第一,每個人都是第一。做清潔衛生的地位與經理平等,都是第一。我將分內事情做得很好,就是第一。」這是《華嚴》的理念。真正明白之後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第一,佛第一,我也第一,我與佛一樣平等。

  我們沒有想到澳洲人有這種觀念,所以我們把大乘佛法介紹給他,他很容易理解,這是澳洲人有福。這個電台是多元文化的電台,規模不算很大,是普通的廣播公司。但它每天以六十四種語言播出,特別照顧少數民族。我去參觀之後,他要求我介紹佛法,他每天給我們十分鐘,希望我們提供節目給他。我也同意,這是一樁好事。

  今天大家若能捨棄自己,為社會整體福祉來著想,為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共存共榮來設想,這個世界還是有救的,還是有前途的,不至於是世界末日。如果今天我們沒有遇到這些真實智慧的老師,見到現前社會動亂,確實會感到前途一片茫然。所以,我們遇到的,以佛法來說,都是真正的菩薩。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,真正是個菩薩,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,都是為社會、為國家、為整個世界眾生著想。我遇到這些人,心裡非常歡喜,我願意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。我一無所求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一樣都不要。佛祖告訴我們: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」,這句話是針對自己而說的;對眾生,我們要全心全力熱誠服務,雖然熱誠服務,心地還是清淨不染。


二四、訪興都教後感

  「興都教」,也稱印度教。印度教與佛教的關係非常密切,它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混合成為的一個新教,許多教義都是採取佛教的,自己並沒有明文的經典。他們崇奉的三位大神:大梵天王、那羅延天王、大自在天王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都讀過。他們認為梵天是宇宙的創造神,就是基督教所講的造物主;認為那羅延是守護神;而大自在天王主管世界的成住壞空,相當於現代國務院的總理,一般講的總務。他們相信這三位是一體的,而真實說,不僅這三位是一體,一切眾生都是一體。

  我講經時,常用樹來做比喻,如果你會觀樹,就會開悟。我們將樹上每片葉子,比喻作一個眾生。一枝樹梢有幾片樹葉,如果你見到樹梢,就會知道這幾片樹葉是一枝樹梢生的,是一家人。再往下觀察,原來這幾枝樹梢有同一個樹枝,於是才知道原來這麼多的樹梢(就是這麼多的家庭),是共同發源於一枝。像中國人族姓這麼多,皆是炎黃子孫,幾千年傳下來,傳了許多支派。然後才知道,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,共同一個祖先,這是找到樹枝了。再往下去找,原來這幾個枝是生在一個幹上,是同一個根源。再去追究,它有一個本。

  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就能知道,佛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同一個根,同一個體,這個體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。唯有佛法找到了根,找到根,虛空法界的問題才得到整體的解決。真正把問題解決了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再也沒有對立與排斥了。

  不但釋迦牟尼佛是如此教導我們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,也是如此教化眾生。換言之,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;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人生是我們本人。對於事實真相徹底了解,講經說法就契理了,不管是長說、短說、橫說、豎說、深說、淺說,都不違背事實真相。第二契機,他的程度能理解多少,就為他講多少,譬如一棵大樹,若他只理解樹梢,你就為他講樹梢,他聽了歡喜;他能理解樹枝,你就為他講樹枝;他能理解樹幹,你就為他講樹幹,如此才叫契機。

  我們也參觀了印度教的老人院、孤兒院,在世界許多地方,我們也曾經參觀過這些場所,像美國的老人公寓,香港稱為安老院,新加坡稱為老人院,澳洲稱作退休村。他們的醫療設備,及對老人的物質生活供應,都相當完善。少數的還辦音樂會提供老人娛樂,有時一年有幾次表演,有的一個月辦一次。實在講,人到老年,這些娛樂縱然擺在面前,已經沒有興趣了,老年人關心的是明天。明天是講來世,這一世已經走到盡頭了,來世的狀況如何?如果有人時常能為他講三世因果,為他講來世,他會有興趣。對老年人的精神教育,我們即使是以歌舞、戲劇來供養,內容也是講來世,讓他明瞭怎樣悔改,求得來世美滿幸福,這是真正圓滿的養老。

  六道輪迴是古印度宗教普遍承認的,印度有很多宗教的修行人,修禪定有相當深的定功,在禪定境界裡見到這個事實。我們現在了解,六道是六個不同的空間,其實不同的空間很多,不只六個。現在科學家講時空的維次,我們現在居住在三度空間,見不到四度、五度、六度,乃至無限度空間。佛說空間的維次是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變現出來的,原本沒有,原本的時空就是一個,即佛家講的一真法界。現在科學家幾乎承認,至少有十一度空間存在,但是還無法進入。

  我們見到一些書上寫,也聽人家常講,幾百年前、幾千年前古老的預言家,能知道現今社會上發生的事。假若你有四度空間的能力,將界限突破了,就能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我們見不到過去、未來,這是障礙。佛說只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掉,就能突破空間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無量無邊,你能斷一部分,你就能突破幾個層次。經上講,佛的能力是圓滿的,因為他全部突破了。菩薩的能力不如佛,還有一些層次不能突破,也就是他的定功還沒有達到圓滿。阿羅漢的能力就更差了,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到一個大千世界。

  從前我們認為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個銀河系,若是依照黃念祖居士所說的,範圍就更大了。黃老居士認為一個銀河系是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,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就有十億個銀河系。今日科學家用科學儀器,連娑婆世界的邊際都無法達到。而佛說不必用儀器,只要定功把產生時空維次的因素消滅,我們的本能就恢復了。

  但大家不要誤以為修禪定就是每天盤腿面壁打坐,那是修禪定的樣子。因為一個人行住坐臥中,坐的時候很定,是用這個形象來提示,不是教你裝模作樣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為我們解釋坐禪:「外不著相謂之禪,內不動心謂之坐。」我們在《壇經》裡讀到,能大師天天舂米、劈柴,這也是坐禪,因為沒有動心,沒有著相。

  能大師這兩句話,來自《金剛經》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這是佛教大家修學的總綱領。無論你修學任何宗派,任何法門,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總綱領就是這兩句話。「不取於相」就是不著相,用現在話說,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;不必離開外面境界相,只要不受誘惑就是不著相。「內不動心」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不起貪瞋痴慢,不起是非人我,就是「坐」。所以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坐禪。念佛是坐禪,持戒是坐禪,研經是坐禪,持咒也是坐禪,這是佛門的幾種修行方法。

  再擴展開來,《華嚴經》的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中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無一行業不是坐禪。只要你明白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的道理,就是真用功,就是真功夫。這個功夫成就了,就能把時空界限突破,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恢復。修學要知道原理、方法,才能深入,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。為別人說法,一定要知道觀機。像那些老人,我們照顧他物質上的生活起居,這是雞毛蒜皮,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將來生到善處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

  現今是天下大亂,倫理道德沒有了,善心善意沒有了,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,沒有道義,因此社會不安定,世界沒有和平。我們要挽救世道人心,要抓住重點,不能說廢話,因為沒有時間了,而且大家也沒有真實智慧去思惟、思考。所以,在今天對大家講法,愈簡單扼要愈好,一定要掌握重點。

  我教導大家,只要將「五戒十善」做好,將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念好,你就得救了。五戒十善若捨棄了,說個不好聽的話,來生決定墮三惡道。所以,最基本的五戒十善,自己要認真修學。「五戒十善」詳細講解,在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一定要多讀。而勸導大眾只講淨土殊勝,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其他的都不必談。若是討論教理,對佛學院的學生可以談,對大眾則無一點用處。你講得再好,都不契機,現在救命要緊,大家沒有時間聽其他多餘的。我們自己這樣修學,自己得度;我們幫助別人,別人也能得度,這就是功德圓滿。


二五、如何落實多元文化

  科學技術的發達,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接觸層面廣了,生活空間大了,因此,與不同文化、族類、宗教信仰、生活習慣的人們,生活在一起,如何才能和睦相處,這就得落實佛陀教育。

  學習佛教育絕不只是一種精神享受,若如此認為,學佛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,甚至一半還不到。佛陀教育是整體的、全面的,包括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。所以,必須將佛陀教學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中,使我們整個生活就是大乘佛法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此次細講《華嚴經》,目的也在於此。希望諸位用心體會、學習,才能真正幫助人們,都能過著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幸福美滿不僅是這一世,而是生生世世永遠幸福美滿,這才是佛陀教育的目的。

  落實的原則、方法,就是「四悉檀」、「四攝法」,《華嚴經》乃至所有大乘經教,幾乎無一句、無一字離開這個原則。所以,以四悉檀、四攝法,就能將整個佛陀教育落實,使一切眾生如同在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那樣和睦、快樂。方法、原則有了,手段是教育。佛知道這個道理,而且佛應用得如此圓滿,使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因此,只要能認真實行,這個時代一定承平,人民一定幸福,國家一定富強;若疏忽了這一點,則社會動亂,國家衰微,人民痛苦;這就是《禮記》所云: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

  我在澳洲參加了兩個會議:昆士蘭的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和雪梨的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」。他們的理念都值得讚歎、佩服,但是仍無法落實。昆士蘭的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從九六年開始邀請我參加,我親自參加過四次,而且每個月我都派代表參加。可是至今仍在原地踏步,進展非常緩慢。直到不久前,主持論壇的尤里先生告訴我:他與格里菲斯大學合作,成立一個「多元文化活動中心」。現在澳洲政府、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樁事,我也全心全力贊助、推動。

  這次的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」,我是第一次接受邀請參加;這個組織是世界性的,已成立多年,有三十多個宗教團體參加,他們共同的理念,就是希求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。有不少宗教家提出,傳播教義時,不要批評、攻擊其他宗教,這是多元文化落實的一個起點,但這樣做還不夠。若只是半年開會一次,聚在一起談談,永遠不能落實。

  他們對我很重視,會議只有兩小時,每個宗教團體的發言大概五分鐘,而他們給我三十分鐘。我告訴大家: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佛教是教育,基督教也是教育;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基督教是上帝的教育,天主教是神的教育,伊斯蘭教是阿拉的教育。唯有突破宗教框架,走上教育的途徑,才能落實多元文化,幫助苦難眾生,進入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任何宗教都希望人民生活幸福。「神愛世人」,這個世人是不分族群、宗教的,這才是博愛。其實,佛告訴我們,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,若明白此理,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,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。佛家講「平等真法界」,佛教第一,基督教也第一,天主教也第一,各個宗教都第一,才能和睦相處,如果有高下,就不平等,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,眼是一個族群,耳是一個族群,鼻是一個族群,個個都第一;眼見第一,耳聽第一,鼻嗅第一,都是第一,沒有第二,所以身體才健康。若說眼第一,眼不要耳,這個人就生病了。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一個濃縮模型,宇宙的複雜與我們身體的複雜是相等的。身體是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小宇宙與大宇宙沒有兩樣。

  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「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」。『同』是共同一個生命體,如身體是同;眼能見不能聽,耳能聽不能見,這是『異』。「同不礙異,異不礙同」,這顯示出多元文化的融合,彼此沒有衝突、矛盾,確實做到和睦共處,互相尊敬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,這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不是佛的意思,當然更不是我的意思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所講的全是事實真相,絕沒有摻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,這就是「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」。

  如果把這些原理與事實真相參透了,你就能肯定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一念自性,一念自性就是我們自己。佛有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我們也有三身。法身是體,報身、應身是作用,有體、有用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法身,你能認知這個事實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通達明瞭,這個智慧就是報身,報身是自受用。然後我們這個身體,才會真正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是應化身,應化身是他受用。現這個身是為一切眾生服務,沒有任何條件,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『無緣』,就是無條件;為善人服務無條件,為惡人服務也無條件,佛菩薩度人天無條件,度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也無條件,心地永遠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就是報身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圓滿報身、清淨法身、千百億化身,是說我們為大眾服務,這只有真正認知才能落實。因此,要讓全民認知,除了教育之外,沒有更好的方法。

  我在大會上建議,要加強組織,設立基金會籌募基金,並辦一所多元文化大學,各個宗教的領袖、傳教師,就是大學的老師。沒有組織,不能推動教育,有完整的組織,會議的決定才有機構來執行、推動,有組織、有錢、有人才就一定會成功。我相信全世界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都需要接受這個教育,這個教育所教的就是三樁事: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,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關係都處理好了,在此世間行道就一帆風順,正如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所以,不從教育下手,永遠不能推展,理想變成了妄想,最後不能實現。

  要挽救世間的劫難,化解自然災害,就要推動全民教育。人心向善,環境就變好了,佛法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這是有科學理論做依據。「世界和平組織」,終極的目標,要有一個衛星傳播公司,二十四小時將我們共同的理念、教學,利用科學技術,傳送到全世界每個家庭。這是世界全民教學,推動整個世界的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化解歧視、誤會、爭執,如此理想才能落實。這是我們在這一世紀中,弘揚佛法主要的理念,我們講經說法都是圍繞這個理念,佛法就活了,「活學活用」。換言之,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教,他們的理論、經典、修行方式,都應當要活學活用,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。

  我們很幸運的能參與這項工作,這是濟世度人的工作,參與這個工作者,在佛法就稱之為「佛菩薩」。釋迦牟尼佛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知道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人,我們對他的敬仰之心就生起了,就很樂意的向他學習,也很樂意參與這項工作。我們與釋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,大乘佛法永遠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。我們推動清淨、平等,平是和平,等是等同;從事、推動這項教育工作,我們這一生就過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。

  然而要與世間一切族群和合,首先家要和,中國人常講「家和萬事興」,先從一家和睦做起。所以,一定要懂四悉檀、四攝法,這是佛陀善巧方便到了極處。把四悉檀、四攝法落實,家就和了。你治理一家公司行號,這家公司行號就和了;若治理一個國家,國家也和了;我們教育全世界的人民,世界人民就和睦了。如此,佛陀教育就落實了。


二六、密切往來 建立友誼

  香港亞視來訪問,問我:「佛法的理念與其他宗教如何結合?可不可能?」我說:「這是可能的。」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,宗教就是愛的教育,其目的在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幸福。所有的宗教有共同的根本,只是教學的方法、儀式有別,正是佛法講的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都歸結到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幸福,怎麼不能團結?

  新加坡外交部的政務次長,曾和我交換意見,他提出很重要的建言:宗教與宗教之間、種族與種族之間要密切交往,經常不斷的往來,建立友誼,時時在一起互相討論、學習,增長智慧、學問、見識,我們所希求的目的決定能實現。他對新加坡每個宗教的領導人,非常讚歎,認為他們都有廣大的心胸,能接納不同的宗教。所以,新加坡雖是小國,足以給全世界做個好榜樣,這是他們引以為榮的。


二七、入不二法門

  我們接受伊斯蘭教「皈依協會」的邀請,與他們討論了許多問題。大乘經的最高原則,就是「入不二法門」,不二法門就是《法華經》講的「佛知佛見」,宗門講的「明心見性」。若伊斯蘭教與佛教是二,你就不能入門;世出世間是二,也不能入門;我與人是二,也不能入門。不二就是一,稱為「一真法界」。所以,有「二」這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變成十法界,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。若能回歸到「不二」,回歸到「一」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,這是入佛位,佛與眾生的差別在此。因此,修學掌握到原則,進步很快,違背原則就不得其門而入。佛講性相不二、因果不二、生佛不二、自他不二,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皆是不二,這就是原理原則。

  伊斯蘭教的總結,就是兩句話:「順從真主,和睦待人」。佛法講「隨順性德」,性德就是真主,只有自性是真的。「主」是主宰,主宰是什麼?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能現能變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心性變現的。佛家稱「心性」,他們稱「真主」,名稱不同,意思一樣。

  虛空法界有多少不同的族類,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方式,全是心現識變的。佛在大經上講,離開性識,無有一法可得。法相宗講唯識,「唯」是獨一;他們說「唯一的真神」,法相宗說「唯一的性識」,這不是一樁事情嗎?

  至於不同的部分,是因為生活習慣不相同,居住的地理環境不相同,譬如新加坡人住在熱帶,西伯利亞人住在寒帶,所以這個地方穿得單薄,那個地方穿皮衣。地理環境、生活方式與歷史文化不相同,差異在此。不同的只是小節,根本目的是相同的,都是教我們生活過得舒適、幸福。所以,教法、手段不相同,是有原因的。

  學佛就是要求開智慧,徹底明瞭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講的「諸法實相」。真正通達、明瞭的人,就稱之為佛陀,稱之為菩薩;其他宗教稱為神,稱為聖人,稱為神的使者,名稱不相同,實質沒有兩樣。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所以佛法與其他宗教很容易溝通。智慧開了就圓融,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位菩薩修行證果叫「圓通」,個個都證圓通,個個第一,沒有第二。通很重要,圓通就更妙了。


二八、仁慈博愛落實在生活中

  猶太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,我們聽了他們的簡報之後,知道他們最主要的經典是《舊約》,有四千多年歷史;而天主教是《新舊約》都採納,基督教則偏重在《新約》。他們所崇奉的是一個神,其差別在基督教偏重在耶穌,天主教偏重在聖母,猶太教肯定上帝就是真理,宇宙之間的大能。這個概念很好、很正確,確實能被現代人所接受。佛弟子廣學多聞,尤其是出家肩負教化眾生的使命,對眾生的機宜不能不知,弘法利生才能真正做到契機契理。

  此次我們邀請各個宗教來傳道,每次都留有錄相帶,英語的部分要做成中文字幕,我們用心學習,在不同宗教裡找到一個共同點,這個共同點就是大家所公認的真理。佛陀的本意是智慧、覺悟,他們說真理、大能,與佛講的大智大覺是同一個意義。宗教如何真正利益世人?必須將這個真理落實在生活中。

  真理表現在外面就是仁慈博愛。佛法的中心理念,就是五句十個字: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這不僅是佛法的精義,也可說是世間所有宗教的精華之所在。上帝愛世人,神愛世人,佛菩薩大慈大悲,上帝、神、佛菩薩是什麼?就是當人自性本具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。它的大用就是慈悲、博愛,不分國土,不分族群,不分宗教,仁民愛物。一般宗教只說愛人,而佛經講的範圍更廣大,《華嚴經》云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對植物、礦物也同樣充滿了愛心與善意,何況對有情眾生?果然能對情與無情充滿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愛心與善意,這個人在佛法就稱之為「佛陀」,稱之為「菩薩」。若還夾雜著不善、惡意,就造作惡業,變現出三途苦報。佛說的標準是十善業道,猶太教的標準是摩西十誡,其內容相同,所以十善業道是所有宗教信徒所應遵守的,離開這個基本教學,就不善了。

  學佛從哪裡學?古來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從根本修。根本是念頭,念頭要善、要清淨、要平等。在大眾中,覺得自己身分特殊,地位與別人不同,這是不善。世出世間的聖哲,世間法以孔老夫子為代表,夫子一生的行誼,處世待人的態度,「自卑而尊人」,這是聖人為我們做模範。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,這是凡夫,其念頭、行為,以佛法而言,這是深重的業障習氣。做為佛的弟子,就要把佛法講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是教化眾生。自己真正做到是自受用,做給別人看是化他。

  各個宗教的信徒,也要通達、深明其經典的「義趣」;義是道理、義理,趣是方向、目標。明瞭之後,將這些大道理落實在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中,念念為社會造福,給眾生做好樣子,遠離名聞利養,捨棄五欲六塵;一般宗教說,這個人才得救。誰救你?自己救自己。大乘佛法說,自己度自己。諸佛菩薩、一切神聖為我們做自救、自度的增上緣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

  「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」,要想長久,這是妄想,痴人說夢話!六道決定不長久,佛說真相是「剎那變化」,有智慧的人掌握現在。現在這一剎那,掌握住了就成功,忽略現在就一定墮落。佛家講「常樂我淨」,常樂我淨從自性裡見到。自性是無形無相的,橫遍十方三際,這裡有真常、有真我,具足常樂我淨四種淨德。現相裡沒有,相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我們能把這一點看清楚,相可以受用,不可分別、執著;遠離分別、執著,就見到諸法實相。見到諸法實相的人,在佛法稱為「佛陀」、「如來」。

  因此,學佛要知道從哪裡學,從哪裡下手,如何才有成就。日常生活充滿真誠、清淨、平等,處事待人接物充滿大慈大悲,這個人真正離苦得樂。苦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他離開了。樂是什麼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總體。這個理念、受用,無時無處不圓滿,得大自在,這是真的,除此之外都是虛妄的。所以,學佛就是學習圓滿周遍的愛心,佛家講的大慈大悲,顯現在日常生活中,點點滴滴皆是大圓滿,受用是大自在。學習佛法能得這個受用,所有宗教如果也如理如法修學,都能達到同樣的境界,所以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;「法門」不侷限於佛教的法門,旁通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。這正是大乘所說的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悟、圓修、圓證。在一切法裡,確實大乘講得透徹,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。

  下功夫不僅是在研教,要解行相應,解幫助行,行幫助解,解與行相輔相成,把我們提升到無上道。有解無行,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無濟於事,不能解決問題。《華嚴經疏鈔》云: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。」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解行要相應,這是正法,這是正教。偏在一邊,就邪了。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邪正,要清楚自己走什麼道路,這一生才不會空過。


二九、教育是通往和平的唯一之道

  最近聽說聯合國要召開一個「世界宗教會議」,這是一樁好事。人類祈求和平、祈求上蒼保佑,已經有千萬年了,可是和平一直沒有到來。相反的,天災人禍、戰爭鬥亂,一次比一次嚴重,傷亡的生命財產無以估計。從近代來看,有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唯恐將來還有第三次世界大戰,所以和平的希望太渺茫了。

  有這些不幸的現象,古聖先賢雖然也祈求上蒼,祈求神祇,但是並不完全依靠,還是要依聖賢人的教誨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儒教、佛教、道教三教鼎立;「教」並非宗教,而是教學、教育。換言之,這是三大學派,各有千秋,如同雍正皇帝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「上諭」所說的,「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」,這三種教育都是教導人民覺悟;「理同出於一原,道並行而不悖」。雍正皇帝的話完全正確。

  世界許多的宗教,可以說理都是出於一源。什麼理?我們總結佛的教誨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理。「道並行而不悖」,「道」是愛人。基督教、天主教、猶太教都講:「上帝愛世人」、「神愛世人」;而佛教講,佛菩薩一片慈悲。伊斯蘭教的經典展開,每一段首句是「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」。所以,世間宗教再多,都是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智慧、仁慈、博愛為根本。而且教學的目標,都教人互相尊重、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類。任何宗教傳教時,沒有限制:「你不是我國家的人,你不是我這一族的人,你不可以信我的教。」因此,每個宗教都傳遍全世界,確實是平等的。唯有教育才能達到和平。

  宗教原本都是教學,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心胸都是廣大的,佛家言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哪一個宗教不如是?現在宗教人士心量變得這麼窄小,只有自己,貶抑別人,那不是神的意思,不是宗教教義所言,那是個人。我們不講其他宗教,單講佛教,我們沒有依照佛的經典去做,甚至道場之間還互相排斥,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這是極大的錯誤。這是《菩薩戒經》講的「自讚毀他」,這是菩薩重戒。佛怎麼教導我們的?《華嚴經》講,自己謙虛,尊重別人,抬舉別人。

  因此,唯有「道並行而不悖」,世界才有和平。佛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平等的,個個第一,如果有第一、第二,就不能和睦相處,平等才能和睦相處。和為貴是我們希求的,「和」從哪裡來?從「平」來。不平等就決定沒有和平,所以一切宗教都是教人平等。

  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宗教?古代交通不發達,人與人之間,老死不相往來,但要與大眾和睦相處,必須有聖賢教育。由於居住環境不相同,文化不相同,歷史背景不相同,所以聖賢設教,建立教化,這才形成許多宗教。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印度有一百多個宗教,用現在話說,就是一百多種教學,教化整個印度所有不同族群、不同國土的居民。宗教是這麼來的。

  中國宗教不發達,原因是中國在秦朝時代就統一了。佛教還沒傳到中國之前,以儒家為正宗,這個教育理念一直綿延到滿清都未改變。兩千年以來,改朝換代許多次,政治制度也有革新,但是教育政策與方針沒有變,蒙古人入主中國也沒有變更,滿清人入主中國也沒有變更。漢明帝時,佛教傳入中國;到漢武帝制定教育政策,採取儒釋道三家,逐漸形成三家教育。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接受這三家的教導,所以有深厚的善根。

  中國是和平的民族,接受聖賢教育,不會侵略別人,只是愛護別人,以德服人,不以力服人。歷代帝王都是修養自己的道德,附近的國家來「歸順」中國,尊中國為老大,這是他們的尊敬,不是中國對他的要求。他們對中國朝貢,就是現在講的送禮,而中國的回禮比他的更厚。從中國歷史來看就曉得,中國是厚待小國、尊重小國。

  滿清中葉以後,逐漸遠離古聖先賢的教誨,於是煩惱習氣現行,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敗壞社會風氣。而中國人自古重視文字,不重視武力,因此加上外國人的洋槍大砲侵略,中國幾乎被列強瓜分,受了兩百多年的苦難。於是中國人對古老的道德文化產生懷疑:「我們講道德,人家講武力。我們打不過別人,就受人欺負,所謂是好人被人欺。」因此,中國開始著重軍備,發展新武器,但這不是侵略別人,而是為了嚇阻外國人,這是屬於自衛。若沒有一點武力,只講道德仁義,還是會被人家消滅,釋迦族就是個例子。釋迦族何以在印度被消滅?因為沒有武力,完全講道德仁義,人家一侵略就毀滅了。所以,要以武裝保護和平。

  我們向全世界推行和平的理念,和平要如何達到?教育。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,這是根基。家庭是社會的基礎,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婦,夫妻不和就會天下大亂,所以儒釋道都重視家庭教育。佛家教人根本的理念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儒家教人「五倫八德」,都是從家庭做起。家庭教育是根本,其次是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是精神教育,教導你超凡入聖,將你的仁慈博愛發揮到極處,愛護世出世間一切眾生,真誠的愛心用宗教教育將之擴大。這四種教育落實了,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安定,人與人之間懂得互相尊敬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。若沒有這四種教育做基礎,決定不能落實。

  現今家庭教育沒有了,所以子女不聽父母的話;學校教育沒有了,學生不聽老師的話;社會教育沒有了,報紙、雜誌、電視、電影都教導殺盜淫妄;宗教教育完全流於形式,經會念,不懂意思。這四種教育都沒有了,天下焉能不亂?世界上有些志士仁人,要想挽救世間的劫運,必須恢復這四大教育。

  有沒有必要再建立新宗教?沒必要。自古以來,宗教的內容太豐富了,我們能夠做到千分之一、萬分之一,世界和平都有希望,不需要新興宗教。再搞新興宗教,就是畫蛇添足,毫無意義,只不過是擾亂秩序而已。全世界承認的六大宗教,新加坡的九大宗教,經典、教義都好。如何將之融會貫通,認真學習,發揚光大,挽救社會,挽救劫運,落實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幸福,這是當前迫切的問題。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: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。」說得很有道理。對一切眾生的教學,這兩家說得具體而透徹,是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學習、發揚光大的。


三十、萬法一體

  巴哈伊教為我們做簡介,我們聽了之後就會明瞭。我們應多接觸一些宗教,多了解這個世間,特別是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國土,許多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。我們可以從宗教裡體會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觀,回過頭來,再聽佛經是怎麼說法,就能融會貫通,斷疑生信,堅定自己的信願,長養自己的道心,這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能幫助自己,也能幫助別人,所以一定要多接觸、多了解。


三十一、宗教回到教育

基督教的精神、宗旨何在?其實跟佛教是一樣的。佛教教學的宗旨是希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;基督教耶穌教人的重點是教人不要造罪業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,不造罪業是從因上講的,是一不是二。佛家講大慈大悲,上帝說神愛世人。

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,佛菩薩慈悲,都是抽象的,如何愛法?必須神職人員、教徒們把上帝愛世人的那個愛,從自己身上去愛一切眾生。用這個愛,我們可以團結全世界所有的宗教,宗教可以變成一家人。希望宗教回到教育,宗教互相學習,自然就團結在一起,化解社會上一切衝突,帶給世界永遠的安樂和平,這個宗教就有意義價值。

宗教的教育是團結的基礎,一定要把教育恢復起來。原本創教的祖師統統是教學,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,一生教學,穆罕默德教學二十多年,耶穌教學三年,他若沒有被人害死,也是終生教學。所以創教的人都是偉大的哲學家、教育家,都以教學為第一手段來落實他的理念。

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二五集02-040-0425


三二、團結溝通免宗教戰爭

  我們讀《華嚴》、學《華嚴》,這才把佛教的界限展開了,跟所有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溝通往來。有很多人問我:法師,你為什麼這樣做?我說,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落實,我們學了《華嚴經》,不能說學了不做。怎麼做?就是要團結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為全世界眾生求福。我歸結《華嚴經》教學真實的功德利益為十二個字:「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」,要完全落實這十二個字,這個界限不能不突破。宗教界限不突破,就會產生宗教戰爭,我們看中東宗教戰爭,印尼回教與基督教戰爭,這個沒有意義。如果我們一溝通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。

  在新加坡,回教跟基督教見面多麼親切,在一起吃飯聊天。現在九大宗教的代表、領導人都起了中國名字(他們把名單拿給我看,我發心為每個人刻圖章),一起到中國去訪問中國五大宗教,這個多親切!這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教學,佛家講一片慈悲,沒有界限的。他們的教是「神愛世人」,神愛的是世人,不是指他的信徒,所以我常跟他們開玩笑,神愛我比愛你要加好幾倍,他們很驚訝!我說,你們是神的兒女,神當然愛你,我們不是神的兒女,神會加倍的愛我們,他才是神。這樣就溝通了,真正變成一家人。我跟他們說,佛是老師,他們信仰上帝、信仰神,神是他們天上的父;神是你們的父母,釋迦牟尼佛是你們的老師,你們愛父母,也愛老師,決定沒有衝突,絕對不會說,「你尊敬釋迦牟尼佛,你有罪,你錯誤」,沒這個道理,父母都教我們尊重老師,我們的老師都教我們孝順父母。

  在經典上、教義上沒有搞通,過分的分別、執著,才會產生誤會,所以教理經典也要交流。因此,我們六月份就開始邀請九大宗教來為我們講他們的經,我們學習他們的經。我們在理論上、知見上能夠達成共識,和平、安定、幸福才有根。希望我們這些做法能夠向全世界推廣,新加坡帶頭做,影響了馬來西亞,現在馬來西亞也要做,我們把它推動到亞洲地區,然後再推廣到全世界。我們的目的就是十二個字:「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」,決定沒有私心、自私自利,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共識。所以新加坡九個宗教能夠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這是「守護一切眾生令住正道」。

  而「令住正道」的核心重點還是教育,這就是我們講的宗教教育。教育是包括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,這三方面教育現在已經被人疏忽了,現在只有靠宗教,希望宗教能挽救破碎的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教育。宗教領導人本身,連心連手來做這個事業,更希望所有宗教的信徒,要同心同德,把「愛世人」這樁事情做好,真正愛護一切世人。你愛他,你就要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恢復有個正確的思想,有正確的觀念,就能夠捨己為人。錯誤的觀念是自私自利,正確的觀念是捨己為人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為世人服務的,為一切苦難眾生工作的,這個觀念是佛菩薩、眾神的觀念。所以令一切眾生永離邪知邪見,獲得正知正見,這是守護裡最重要的一樁大事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01卷) 


三三、提倡宗教教育

  宗教教育是把人精神生活提升到高度,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宗教,多半都停留在儀式,沒有講學。好像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,偶爾還聽到有講道的,其他的連佛教,講經的都很少,所接觸到的是法會、是超度,做的是這些事情,無怪乎社會大眾對宗教批評迷信。這對社會、對世道人心究竟有什麼幫助?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反省。

  在今天社會裡面,我們只有期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、傳教師,所以我提醒、勸勉他們,宗教儀式固然重要,宗教教育更重要。儀式是外表、是軀殼,教育是靈魂,只有軀殼,沒有靈魂,別人說我們是迷信,說我們是消極,我們很難辯駁,所以必須要提倡宗教教育。而且宗教與宗教之間要合作,互相觀摩,一定要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。我們提出來,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,就是「仁慈博愛」。《古蘭經》每一段經文的前面,一定有一句:「阿拉是仁慈的」;《聖經》裡有:「上帝愛世人」、「神愛世人」,這樣的句子太多了。佛經講「慈悲」,這兩個字在大藏經裡重複幾萬遍,所以佛教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佛教的根本是慈悲。因此,我們用「仁慈博愛」四個字,就把所有宗教的根本找出來了。我們的根本相同,方法、手段不一樣,就是佛家講的「方便為門」。各個宗教是方便,無非是教導一切眾生「仁慈博愛」。

  仁是推己及人,仁是兩個人,不是一個人。這個字的意義,就是要我們常常要為別人著想,這是仁人。范仲淹先生所說的,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這是仁人。所有一切苦難我們先承擔,所有一切享受讓別人先享受,這是菩薩!宗教裡面講,這是神聖。神聖的行為,菩薩的理念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而且須臾不能離開的。宗教的目的,無非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所以,今天我們期望全世界的宗教領導人、傳教師,如何來落實宗教教育,就是「仁慈博愛」的教育,破迷開悟的教育。這個教育,可以包括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18卷)


三四、多元文化的教學

  我們與世界上不同的族群、宗教往來,我們與他們談什麼?談《了凡四訓》好,講這些故事給他們聽,他們容易接受。你要是對其他宗教介紹佛經,相當不容易。介紹這些因果的故事,告訴他福是怎麼求的,災難是怎麼來的,他要是清楚了這些事情,他就懂得趨吉避凶,懂得如何消災免難。這件事情對他有切身的利益,他會很關心,他會認真學習。因此,首先要教這個,這就是我們在現前時代,要知道眾生根性,我們遵守印祖的教誨,用這個方法來幫助這個世間消除劫難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,所以《華嚴經》對我們的幫助非常之大!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85卷)


三五、宗教交流

  佛法是什麼?真實智慧的教學;無論什麼人,無論什麼宗教,都要共同學習。我們首先帶動,我學其他宗教的經典,他們歡喜,看到我學他們的,於是他們也想通了,他們也學佛法。我現在用相當大的時間讀各個宗教的經典,現在新加坡每個宗教都看我們講經的錄相帶,我們在教理、教義上互相交流,這才真正把一切誤會、隔閡、障礙從根本拔除,奠定了社會融洽安定、世界和平、人民幸福的真正基礎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00卷)


三六、普入諸趣

  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我們要學菩薩,要發心「普入諸趣」。這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國家、哪個地區、哪個族群、哪個宗教,只要有緣,我們一定要去拜訪,要跟他們結緣。這一點,說實在話,佛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、天主教。我們對於稍稍苦難的地方,像非洲有很多小國家,我們佛教沒有人肯去,天主教、基督教他們去,跟這些苦難的人同甘苦、共患難,在那邊傳教,幫助他們。他們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差,這些傳教師在各個地方化緣幫助他們。

  我聽說,他們在那邊布施醫藥,辦了一個流動義診所。這個事情是特麗莎修女告訴我的,我送了五萬塊錢給他們買醫藥。這一次我們見面,她又告訴我,她們非常需要一部救護車,那邊交通非常不方便,病人很可憐,缺乏交通工具,我答應送她一輛車。我們不要分國家、不要分種族、不要分宗教,「普入諸趣」。決不能說他是基督教,不是佛教,我們不給;若是如此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及「普入諸趣」,就講不通了。我們今天所作所為完全隨順佛陀教誨,絕不隨順自己的情執。我們自己不能到的地方,他們到了,我們對他的贊助,也就是我們出了一點心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眾生。必須要將族群、宗教融成一片,這才是普度眾生,一定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64卷)


三七、本是一家人

   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裡面,講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是一個祖先,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、夏娃的後裔,原本就是兄弟姊妹,就是一家人。這是從事上說的,佛法是從理上說的,比這個說得更圓滿。兄弟姊妹相爭,互相殘殺,這是多麼悲哀的一樁事情!在這個世界上,每一個地區生活的這些人類,都是一個祖先所生的兒女,散布在各個地區,形成不同的支派、不同的族群。《古蘭經》提醒我們認知,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夠達到大家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、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是《古蘭經》的目的,也是希望止於至善;他們的教義反對戰爭,愛好和平自由。佛家的經典就講得更深刻,確實有圓滿的理論,有周詳修學的方法,從理到事,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96卷)


三八、落實宗教教育

  這個世間,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,要想挽救世道人心,挽救劫難,沒有別的,決定要提倡宗教教育。因為今天家庭教育沒有了,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與聖賢教育完全脫節了,所以社會動亂,災難頻繁。解決的辦法,只有提倡聖賢教育。提倡聖賢教育,在現階段能做的,只有宗教。因此我才聯合世界上各個宗教的領導人、傳教師,希望我們常常能夠聚會,建立共識。

  在佛教,要把佛陀的慈悲,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;在天主教,一定要把耶穌基督的愛心,落實在他們信徒身上;伊斯蘭的教徒,一定要把阿拉的仁慈,落實在他們信徒身上。於是我們就了解,所有不同的宗教,心是一樣的:仁慈博愛。每一個宗教的愛心都是超越時空、超越種族、超越國界、超越宗教,宗教哪有不能融合、哪有不能團結的道理?不能團結、不能融合,是對於自己的典籍沒有深入。《聖經》裡,上帝愛世人,他有分國家、族群嗎?沒有,他愛的是世人。「世人」兩個字擴大,可以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上帝這個愛心,我們尊敬、佩服,他沒有私心。《古蘭經》講「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」,他也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他也沒有分國界,分族群,所以他的教向全世界弘揚,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信徒,不分族群、不分國界,這個心量多大!佛家講得更具體,「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」。特別是在淨宗法門,《無量壽經》漢譯的經題:清淨平等覺經。清淨平等覺就是大慈大悲,我們一定要落實,這才叫學佛。所以佛弟子要學佛,基督教弟子要學耶穌,天主教應當學聖母,猶太教要學上帝。如果不能把神聖的大愛,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,用我們自己這個身體發揚光大,宗教經典講的愛都落空了,到哪裡去找?經本上找不到。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的心裡,落實在我們的行為,真正去愛世人。菩薩捨己為人,這值得人讚歎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376卷)


三九、愛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

  我們聽天主教跟我們講到愛心,他們講的確實沒有佛經講的這麼清楚、透徹,但是一個意思。許哲居士講「愛」就是宗教,「愛」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,裡面決定不夾雜情識在其中,夾雜情識就不是自性。所以,佛法裡面講慈悲有四種:「愛緣慈悲」、「眾生緣慈悲」,這是六道眾生有的;「法緣慈悲」,菩薩有的;「無緣慈悲」,法身大士有的。六道裡只有愛緣慈悲、眾生緣慈悲,因為他有情識在裡頭。無緣慈悲,「無」是沒有情識的,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107卷)


四十、訪問錫克教

  我曾訪問錫克教,錫克教的教堂,一般人講祭壇,就是他們禮拜的地方。錫克教沒有神像,他們拜的是經典。他的祭壇上有兩個大箱子,裡面放的是經典,外面用布蓋起來,有兩個人拿著拂塵照顧,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他對我們非常禮遇,請我們到他的祭壇。我到祭壇的時候,我也去跪拜,錫克教徒看到歡喜。我們拜三寶-佛、法、僧;他們拜法寶,三寶裡最重視的是法寶。因此,如何能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家,我們帶頭做,我們不做,誰來做?我進他的佛堂,拜他的神,拜他的經典;他看到了,將來到佛堂來,他也拜佛,也拜大藏經,這是一個道理。他有分別、執著,我們沒有分別、執著,覺與迷在一念間。

  (節錄自《太上感應篇》19-12-153卷)


四一、本是同根生

  茗山長老帶了中國二、三十位年輕的法師到新加坡來參加「竹林寺」觀世音菩薩開光大典,「竹林寺」也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來參加。九大宗教都給「竹林寺」祝福,茗山長老看了很感動,他說他一生當中第一次看到,以前佛教的活動從未有別的宗教參加,所以他非常讚歎。接著又有一個機會參加印度教的聚會,他也看到九大宗教在一起,他說:「這個我們要學習」。他跟我說,他從前讀經也有這個想法,但是始終沒能說出來,今天在新加坡親眼見到了。印度教的晚會有晚餐招待,我們一同吃印度的食物,這是從未吃過的。他希望將來中國所有的宗教,也能變成一家人,這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。

  今天在新加坡,任何一個宗教活動,一定是九大宗教聯合起來互相協助。譬如回教要辦一個培訓班,不屬於宗教的,是社會各個科目,需要買一個學校,用錢不少,我們九大宗教也幫助他籌款。我們競走、義賣,為他籌募基金。那個義賣有六十多個攤位,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」就承包一半。走路的路線大概是七公里,那一天我也去參加,彼此互相合作。

  現在,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」常常有很多宗教在那裡開會,變成了九大宗教的俱樂部,大家歡歡喜喜,一團和氣,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見不到的。社會讚歎,政府歡迎,所以我們的大活動請總統來,總統一定參加。納丹總統非常溫和,真的是平民總統。由這一點逐漸就影響到世界,最近印尼總統對新加坡宗教種族融洽團結,非常讚歎。我們希望全世界的宗教師都能團結一致,提倡宗教教育,來挽救世道人心。人心的反常是因為沒有人教導,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倡宗教教學。

  要知道不同的宗教,根本是相同的,這個相同就是佛家講的「慈悲為本」,宗教講「神愛世人」,愛就是慈悲。我們要發揮神的愛,發揮佛菩薩的慈悲。我跟他們說明,神的愛要落實在宗教徒的身上,若宗教徒不能夠平等博愛,神的愛就不能落實。「神愛世人」表現在哪裡?所有宗教徒熱愛一切眾生。佛門弟子要把大慈大悲落實,如果不能慈悲一切,愛護一切眾生,尊敬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佛家「大慈大悲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。所以,眾神、諸佛菩薩的精神、願望、事業,是要我們去做到,這才是報佛恩、報神的恩。至於方法、手段不相同,那是細節。我們在根本上相同,所以能聯手變成一家人,推行愛的教育,推行慈悲的教育,這是「一切諸法義」裡面的精義。必須要找到根本,根本找到了,佛家裡面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才真正做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清淨平等的慈悲。

  有些宗教的慈悲是有限的,這是沒有找到根。我們必須幫助他再深入,所以不管是什麼經,佛家的經典、《古蘭經》、基督教的《聖經》,我們要深講,講到根之處,大家就相通。所以,不是形式上我們是一家人,而是理論上、根本上我們就是一家人,我們所做的是共同的事業:挽救社會,救度眾生。我們找到根本,所以我們敬神,我們進他們的教堂,別人不禮拜,我禮拜。拜火教裡面沒有神像,他們供的是經典,他們拜經,所以我走到他的殿堂,我也跪下來禮拜他們的經典。為什麼?「本是同根生」。

  眾神都是諸佛如來,像《華嚴經》上的夜叉王,全是諸佛如來變化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;應以基督身得度,諸佛如來就現基督身。基督是諸佛如來,他們不知道,我知道,不知道的人不會拜,知道的人會拜。在他的立場上來說,釋迦牟尼佛是上帝的化身,這不就平等了嗎?我們也沒有輕視你,在我們眼睛當中,上帝是諸佛如來的化身;在你們眼光裡,佛是上帝的化身,這就平等了。所以什麼誤會都化解、消除了,真誠清淨恭敬心自然就生出來,那不是假的,是真誠的禮敬,真誠的讚歎,真誠的供養。所以,有人說,我們佛教拿錢去供養外教,這句話是錯誤的。那是諸佛菩薩的化身,一定要修供養。普賢菩薩教我們「廣修供養」,何謂「廣」?遍虛空法界平等供養。如果只供養佛教徒、佛教寺廟,不能供養別的,這個供養很窄狹,不是廣修供養,一定要懂得《華嚴》的教義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00卷)


四二、學習天主教

  天主教的經典,在感謝經裡面,幾句話說得很好,「主扶救我」,我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,喪失了理性,求上帝幫助。「俾知痛悔改過,專心憶主」,我們念佛,他們念上帝,念要專念,專念就產生效果。「我心已足」,這是知足。「不圖外物」,對於其他的一切人事物,都能夠放得下。「主原教我,毋聽淫聲,毋視邪色,毋道非禮之言,毋取非義之物,毋踐非禮之地,心毋妄思,意毋妄動」。我們跟外教很少接觸,接觸之後,看到他們的經文,我們才五體投地,他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,這是世間的大聖大賢。

  天主教經典裡面有很多句子,要求信徒要做社會的好榜樣,跟我們提出的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完全相同。我們淨宗講「信願行」,他們也講信願行,他們有三德-信德、望德、愛德,望是希求。信德是「信」,望德是「願」,愛德是愛天主、愛人如己是「行」,這是他們的信願行。我們講六波羅蜜,他們講四種樞紐的德行是「智、義、節、勇」。智是智慧;義是布施,不希求回報;節就是忍辱;勇是持戒,勇於改過自新。和平禱詞裡尤其殊勝,非常感動,它能成為世界大宗教,擁有那麼多人的信仰,有其道理。我們今天學佛,實實在在跟人家比,遠遠落在人家後面,人家決定能升天,我們落阿鼻地獄,這是我們要深思反省檢點的。他們早晚祈禱,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的過失,改正自己的過失,比我們認真。佛陀雖然有非常殊勝的教誨,可是在末法時期多數流於形式,所以「信解行證」這四個字有名無實。

  (節錄自《太上感應篇》第19-12-150卷)


四三、普入一切世間

   《華嚴經》講的「普入一切世間」,著重在「普」字,這個法門就是我們現前正在推動的多元文化。「一切世間」就是多元文化。如何能夠「普入」?普是平等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。我們對一切世間各個不同的國土、族類,不分宗教信仰、不分歷史文化,一律平等看待,這樣才能「普入」。

  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安定、不太平,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,大多數都沒有安全感,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現象。我們再仔細一觀察,古往今來,這個世界有不少的宗教,創教的這些神聖都提倡要愛世人。佛家所說的大慈大悲,跟「神愛世人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伊斯蘭教的經典,幾乎每一段經文的頭一句:「阿拉是仁慈的」。由此可知,這些教主、神聖他們心目當中,確實沒有國家界限,沒有族群的界限,也沒有宗教的界限,心胸都是廣大的,都是「普入一切世間」。

  這些宗教傳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,基督教兩千年了,如果再往上推,從《舊約》裡面去看,超過四千年。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,也有三千年。印度教就更早,印度教是佛經裡講的婆羅門教,現在世界公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,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。這些宗教在全世界傳播、弘揚,都是普入一切世間。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是這樣動亂、不安?這些救世主降臨在這個世間,並沒有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,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,這是什麼原因?實在說,神真的是愛世人,佛真的是大慈大悲,我們怎麼知道?從經典教誨裡面知道的。

  他的愛,他的和平安定、繁榮幸福,不是他賜給我們的,我們以為要求他賜給我們,這個觀念錯了,這是迷信。應當是我們學習他,向他學習,實踐他的教誨,這就正確了。基督教徒要學習耶穌,伊斯蘭教徒要學習穆罕默德,佛家的四眾弟子要學習釋迦牟尼佛。他們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,把他的言教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,落實在自己的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落實了。每一部佛經最後一句:「信受奉行」,人人都能夠依教奉行,就是神聖、諸佛菩薩的加持,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保佑、恩賜。

  佛教用現代話來說,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其他每一個宗教,我仔細去讀他們的經典,與佛教沒有兩樣,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?這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我們後人尊稱他為神聖。中國人對於神、聖的解釋,意思很接近,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,而沒有障礙,即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就稱作神、聖。由此可知,神人、聖人就是一個通達明白事理的人,對於事理迷惑而不通達、不明瞭,就稱為凡人、凡夫,凡聖差別在此。

  經論裡面常講,凡夫覺悟了,就是聖人;聖人迷惑了,就是凡夫。凡聖不二,怎麼不二?凡夫跟佛過去不二,佛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,也是凡夫;我們現在是凡夫,跟佛過去在修行、初發心的時候,不是不二嗎?佛跟凡夫也不二,凡夫聞到佛法,將來修行證果成了佛,跟佛也不二了。佛在經裡這些話講得很多,我們要細細去體會,尊重自己的性德,不再迷惑顛倒,就能夠轉凡成聖。這是這一生我們做人唯一的一樁大事,其餘都是雞毛蒜皮,不足以掛懷;換言之,應當完全放下,就對了。

  學佛是這個學法,修學其他宗教都沒有例外。我們從《華嚴經》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,世出世間所有的賢聖、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,乃至於宗教的領導人、傳教師,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?其他宗教聽到我們這個說法,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會點頭,他要是不懂這個意思就會反駁。站在他那個教的立場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他們上帝的化身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主伴圓融」,一個主,其他都是伴;在佛教,釋迦牟尼佛是主,其他宗教教主是伴;在基督教,基督是主,釋迦牟尼佛也是伴。主不是一個,各個都能作主,這才叫「一」。所以,「一」不是獨一,是任一,在佛法裡面就見到清淨平等覺。

  說真實話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?都是。諸佛如來是什麼?不是一個人,你若將諸佛如來看作是個人,就講不通了。諸佛如來是自性,《華嚴經》云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跟識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說話為了方便起見,說心是體,識是作用,體跟用是一樁事情。稱佛、稱如來,稱佛是從相上、事上講的,稱如來是從性上、理上講的。我們把這些名詞的含義都搞清楚,問題就解開了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哪一法不是心性?哪一法不是如來?哪一法不是諸佛?法法皆是。

  為什麼會有六道、十法界?總的說法,就是迷悟不同。徹底覺悟,在事相上成佛了;迷惑顛倒,在事相上是凡夫。生死凡夫是從事相上講的,不能從性體上講,從性體上講完全平等,沒有兩樣,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。所以,我們必須深深去體究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一體,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這才講到真正究竟的圓滿,他在相上當然是「普入一切世間」。我們今天在事上普入,宗教的傳教確實不論哪個宗教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,都在傳播,希望一切群眾信我的教,這就是普入一切世間。

  他是普入一切世間群眾,沒有普入一切世間宗教,宗教與宗教對立,我不入你的教,你也不入他的教,這還是不能普入,這個入只入了一部分,另外一部分不能入。這又是什麼原因?還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佛門裡面還要分宗分派,彼此格格不入,這是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完全不了解,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裡面的人,不同宗派的人就不慈悲,那不同宗教的人當然就更不慈悲;不但不慈悲還對立,一對立之後就變成鬥爭,人走上鬥爭,社會怎麼會安定和平?民生的福祉全被破壞了,這不是佛法。

  所以,不僅佛門裡面,所有一切宗派法門,我們都要平等的尊敬。《華嚴經》末後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,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自己謙虛,推崇別人,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。《華嚴》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,第一部經就教導我們修學的良好態度,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伸,對待世間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學術思想,都要包容、尊敬。

  讀了《華嚴》之後,我們很清楚,「本是同根生」,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哲學思想,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幹,根是一個。所以,任何宗教、學術思想只要深入,真正像佛法講的徹法底源,問題就解決了,什麼爭執都沒有了。因此,諸佛如來看到一切眾生,不管你講什麼,他都點頭,因為他真正徹法底源。我們沒有找到根本,在枝葉上,這個枝跟那個枝會打架。找到根時,原來是一家,原來是一體,什麼都化解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世界的動亂紛爭,根本解決之道,用佛家的術語來說,就是「深入經藏」、「深解義趣」。

  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,絕不拉信徒,要他信我的教。我們鼓勵他,深入他的經藏;他要是入得深,到最後跟我們就變成一家。他入得淺,他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如果我們也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產生矛盾、對立,化解就困難了。因此,一定要深入,深入到最後,一個根生的,原本是一體,都沒有錯,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,才真正能夠「普入一切世間」,得大解脫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74卷)


四四、落實多元文化社會教育

  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中,五十三位菩薩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,因為《華嚴經》中的諸天眾、諸神眾,都是諸佛如來變化所作。每一位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,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五十三個人示現的形象,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。這裡面示現以宗教人士出現的,只有五位善知識,其餘的都是社會的各行各業。所以,我們要認識清楚,佛教的教學就是今天所講的「多元文化」。由此可知,如果這些眾生是基督教的身分,佛一定現基督教教化他們;他是回教的習性,佛一定現回教身分教化他們。於是我們才肯定,不但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,乃至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聖賢,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。我們的矛盾就消除了,疑惑就化解了;障礙排除了,我們的恭敬心(恭敬讚歎、尊重供養之心),自然就生出來了。

  眾生根性不相同,雖然居住在同一個地球,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,彼此不相往來,形成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族群,佛在各個不同文化、族群裡面,示現聖賢因人施教。原本都是一家,不但是一家,原本是一體。在我們稱諸佛如來,在穆斯林稱阿拉,在基督教、猶太教稱上帝,其實都是一樁事情。如果用方便話來說,其實就是一個人,是一身。譬如一個有德行、有才華的人,他在家裡面,他的子女稱他作父親;他在學校任教,他的學生稱他為教授,名稱不一樣,其實是一個人。所以,今天世間眾多宗教所供奉的神明,其實是一個人,他在哪個地方,有哪一種不同的稱呼。我們明白了,我們的心量拓開了,大乘經上講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再不懷疑了,所以我們能夠與一切不同國土、不同族群、不同的眾生和睦相處。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事物,是依據這個道理,確實是平等的。

  伊斯蘭教的傅女士跟我們講演伊斯蘭教的生活,她也提到了他們的上帝阿拉,她說從來沒有人見過阿拉,也沒有見過穆罕默德。穆罕默德想要求阿拉現身給他看看,他說一座山爆炸了。我們想想他們講的阿拉,跟佛家講的毘盧遮那,確實是一不是二。她說世界眾生都是阿拉造的,佛經裡面講虛空法界是毘盧遮那所現所變的。但是毘盧遮那對我們所教導的,適合於這個地區人的根性,對穆斯林所教導的是適合他們那個地區的根性。我們看看他們的經典,說事多,說理少,偏重在日常生活的教訓很多,教你怎麼處事待人接物,日常生活規定得很詳細。佛法裡面也有這種教誨,所謂是「律儀三千,八萬細行」,但是沒有像他們規定那麼明確。

  我們曉得在今天,最重要的是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才能真正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。我們有這個願望,但是這樁事情能否成就,要靠緣分。無論緣分如何,我們是鍥而不捨的在工作、在尋求。所以,初步我們在新加坡聯絡九個宗教,居士林每一個星期天,都邀請各個宗教在這個道場傳道。這是不錯了,但距離我們的理想還很遠,為什麼?各個宗教在那裡講經說道,聽眾不多。到哪一天傳教師在講道,各個宗教的人都來聽,世界和平就有救了。如果牧師上台講道只有幾個基督教徒去聽,穆斯林去講道只有幾個回教徒去聽,這個不行;各個不同的宗教都能夠來聽,把講堂擠得滿滿的,就成功了,這是我的期望。

  現在我們唯一能夠做一點補救工作的,就是每一位傳教師在這邊講演,我們錄相錄下來做成VCD,再送給各個不同的宗教、族群、團體。他們雖然沒有來現場聽,還可以看VCD,希望將來有一天也能到講堂裡來聽。我們佛教法師講經,每一個宗教的信眾都熱烈來聽經;基督教牧師講經,我們佛教徒也熱烈來參與,這樣才成功。

  我們在這個地方求智慧,不但求智慧,我們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發菩提心、發慈悲心,希望這個道場能夠發生影響作用,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區、城市,都像這樣親切、團結,不同宗教在一起學習,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就有指望。

  你來聽經,就是你對於整個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,做了一分貢獻,這個有意義。和平不是在佛、神面前禱告,那沒有用處。大家天天都在神明面前禱告,禱了千萬年,和平也沒有降臨。所以,必須要有行動來表現,怎麼個表現法?不管哪個宗教師來傳教,我們熱烈去聽,熱烈一起學習,這是用行動來表現。我們只有這樣做法,才能得到所有宗教的神靈統統來保護。所以,我們希望通過溫馨晚會,廣泛的宣傳。這個決定對於整個世界宗教的團結、宗教的互相學習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宗教能團結,族群就能團結,只要宗教、族群能團結,最低限度人禍可以避免,人禍就是戰爭。消除戰爭,安定社會,只有這個辦法;除此之外,實在想不出另外的好辦法。

  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條、花葉,同是一個根生的。我們要有這個認知,我們本是同根生,不應該互相殘害,不應該互相有猜忌、有誤會。要達到這個目的,還是要從事於「一切智道咸開示」,「開示」就是教學,要通過智慧的教育。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智慧的教育,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不僅佛教如是,每一個宗教都如是。希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,各個宗教的傳教師真正覺醒,攜手同心來為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眾生幸福,佛法裡面講「惠以真實之利」來做努力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370卷)


四五、曠野的聲音

  最近有位居士送了一本書《曠野的聲音》,是美國人寫的,內容描寫澳洲土著文化。我仔細看了一遍,發現它裡面所講的,就是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,全部落實到生活上。他們對宇宙真相的認識,說世界是一不是二,世界上所有一切眾生是一體,所以他們對於一切眾生常懷感恩的心、尊重的心,連一棵植物、一棵草的生長,他都尊重。這些土著原本都是吃素食,但是西方人移民到澳洲之後,他們就往沙漠內陸遷移,沒有植物吃了,不得已而吃肉。但是無論是植物也好、動物也好,他們做飲食的時候,一定會禱告感恩。

  我們現在講文明、講進步,實在說遠遠不如他們。他們沒有文字,他說:「文字是個障礙,把我們的智慧、記憶障礙住了。因為你靠文字,就不用記憶了。」這個話講得有道理。現在美國人完全靠電腦,離開電腦之後,他就不會算數了。他們記憶力特強、智慧高,許多地方我們仔細看,跟佛經講的完全相應。我們只在佛經裡面去讀誦、了解它,實際上是不是真正了解?沒有。人家做到了,徹底了解。所以,我若是遇到這些土著,我跟他們講大乘經,一講他們就通了,就開悟了。他們已經契入這個境界,沒有分別心,沒有自私自利的心,沒有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;他們對一切人、一切眾生、花草樹木,都愛護、都感恩。所以,他們自己稱為「真人」,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是「變種人」,說得很有道理。他們了解實相,而我們對實相完全迷失了。

  (節錄自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第15-13-07集 )


四六、如何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

  我們去訪問基督教所辦的社會慈善福利機構,他們照顧樂齡老人、孤兒,這個功德很大。在佛法來說,如果著相,做這些慈善事業是修三界的福報;如果離相修善,就是無量功德。功德與福德的差別,一個是著相修,一個是離相修;事相上沒有差別,只是用心不一樣。他們經驗很豐富,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,我們參訪一次,就是上一堂課,取人之長,捨人之短,我們才有進步。古人有所謂「聞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,所以這樣寶貴的資料,我們要去蒐集。我們要像善財童子一樣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人事物都是教材,都是菩薩學處。

  他們盡心盡力,照顧老人,我們看了很感動、很敬佩,但是宗教家所做的事業,不能僅限於物質生活的照顧,我們要幫助他們真正升到天堂。要是不能幫助他們升天堂,就是失職,對不起上帝。所以,我提醒他們,對於老人要特別留意機會教育,引導他們生起信心,增長信心。我們在人家的地方,一定要順從他們,我們不能教他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

  為老人開示時間要短,一天當中至少做三到五次的開示,一次不要超過十分鐘,他聽了很歡喜。還要讓老人看他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,這些都要注意到。上一次我們去訪問天主教的老人院,他們的院長非常謙虛來問我,我就跟他說,你們物質生活照顧非常周到,有愛心,但缺乏精神生活。他說他們也有常找一些年輕人來唱歌,帶領老人們,但是他們不喜歡聽。我說你一定要懂得老人是什麼年代的人,你唱半個世紀以前的那些老歌,他們就歡喜,他們會懷念。依照他們喜歡的去蒐集資料,幫助他們,他就歡喜。不了解老人的心情,所做的不但不能幫助他,反而使他不高興。

  他們也有人問,各個宗教都有在做照顧老人,照顧病苦,照顧孤兒,的慈善福利,你們佛教有沒有做?我們佛教每一個寺院就是社會慈善福利機構,比你們做的還要殊勝。我們的老人在寺院是自由的,新加坡佛教居士林,確實如此。每天有那麼多老人在做義工,他們生活非常快樂,這是修福!所以,我們照顧老人,跟他們照顧老人的方法不一樣,我們是一面揀菜,一面念阿彌陀佛。

  居士林一樓也裝上電視,所以聽經、念佛、工作都在一起,比他們辦的老人福利事業,更有特色,我們也歡迎他們來訪問,我們互相交流、觀摩學習。

  (節錄自《太上感應篇》第19-12-128集)


四七、談阿富汗破壞佛像

  上一次阿富汗破壞了兩尊佛像,那時我正好在香港講經,香港鳳凰電視台的記者來訪問我,我笑了笑,我說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,是誤會造成的遺憾,我沒有怪罪他有錯誤。他什麼地方誤會?他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阿拉的化身,他如果知道,他見佛也會頂禮膜拜。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在佛法裡面講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佛菩薩應以阿拉身得度,就現阿拉身;應以基督身得度,就現基督身。我看每一個宗教的神都是佛菩薩的化身,這樣多平等,多和睦!問題馬上就化解了。

  他要滅佛,滅是他造業,「佛」已經落在他阿賴耶識裡,滅不掉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。他這一生雖然滅佛,將來他會興佛,無量劫之後他會作佛。為什麼?他有佛種子。這個種子一般人講印象,這個印象非常深刻。所以,造佛像的人無量功德,把佛像破壞的人也是無量功德。破壞佛像怎麼是無量功德?他對那個佛像多麼恨,他的印象多麼深,假的佛像被他破壞了,真的佛性已經種在他阿賴耶識去了,不需要責備。所以,我們看事情要看得遠、看得深、看得廣,就非常有意思,心決定是平靜的。不能只看一面,看一面不知道另外一面,矛盾就產生,煩惱就生了。面面都看到,不生煩惱而生智慧。

  我們要求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不要引起衝突,不要自生麻煩,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實話,都是事實真相,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?他把佛像炸毀,我們不怪他,怪我們自己,我們佛教徒沒有把這些道理向世間人講清楚,使他產生誤會。他把佛像炸毀,過失在我們佛教徒,不在他。責怪他就錯了,凡事要反求諸己。我們自己沒有做好,人家說我們供佛像是迷信,是拜偶像,我們能怪他說錯嗎?他確實沒有說錯。錯在哪裡?錯在我們沒有把供奉佛像的意義跟他說清楚。我們講解清楚,他就明白了,恍然大悟,不至於說我們是迷信,也不會說我們是多神教。

  (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第2-34-120卷及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413卷)


四八、心靈感應

  現在人根性愈來愈差了,不念書也不想看書,將來可能都不會寫字了。現在全部使用電腦,人一進入電腦,頭腦退化了,四肢也退化了,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很大傷害,沒有人知道。統統依靠電腦,依靠大眾傳播工具,本身的能力就喪失了。澳洲土著居住在沙漠,遠距離的溝通,他們不用電話,不用電視傳播,他們用心靈感應,傳遞訊息非常清楚,幾乎就像當場看到的。有一個例子說,有一個土人身體非常強壯,出去打獵,大概在二十多公里之外,獵到一頭袋鼠,這個袋鼠很高大,約一百多斤重,袋鼠的尾巴分量很大。他用心靈的感應,通知他族裡面的領導,請求領導准許他把袋鼠的尾巴割掉,減輕重量,再把袋鼠背回來。這個訊息一傳達,他的族長立刻就收到了。大家都在沉默,沉默當中,心靈感應到:答應他這樣做法。過了幾個鐘點之後,這個獵人把袋鼠扛回來了。他們用心靈感應,而我們現在用這些器材,反而把自己的能力喪失了。你要是不用這些東西,用心靈,耳目聰明,這是一般講的他心通。

  說實在話,我們念佛求什麼?一心不亂。我們深深相信,上品功夫成片,心靈感應決定沒有問題。首先要修清淨心,心裡頭沒有障礙,就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。能夠知道過去未來,無需要用科學儀器去探測。探測還有很多錯誤,用心靈感應決定沒有差錯。這些話聽起來像是神話,實際上是事實,因為那是我們的本能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他們的能力恢復了,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、他心遍知,那個心靈感應比澳洲土著高明太多了。澳洲土著還要靜默,好像入定,他的能力才能現前。佛法不必要,行住坐臥都通了。可見得澳洲土著的感應確實有,但能力還是有限。

  我過去曾聽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,抗戰期間,有個老道有一天來告訴他,叫他搬家,因為三天之後這個地方會淹水。他不相信。老道住的離他家不遠,他就派人去打聽,看看老道有沒有搬家?老道真的搬了,這可能是真的,所以他也趕快搬。一點跡象都沒有,三天之後真的下大雨,山洪暴發,確實那個地區被淹了。然後老道又有一次告訴他,他說他看到一個戰爭非常激烈,在東方,在海上,是一個島嶼,他說距離相當遠。老道看到了,但是他們去查都得不到這個訊息。過了一個月之後,日本人偷襲珍珠港,情形跟他講的完全一樣。所以,日本人偷襲珍珠港,一個月之前他就看到了。這個老道比澳洲土著高明,澳洲土著還沒有這個能力。這用現代話來講,是心靈感應,中國人講的特異功能,在佛法稱為神通,這確實有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412卷「復次遍住一切主方神,得普救護力解脫門。」)


四九、教化一切諸群生

  「教化一切諸群生」,「一切」裡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國家的分別,沒有族類的分別,沒有文化的分別,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,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,一律平等的教化。「教」是教他覺悟,破迷開悟,幫助他斷煩惱、開智慧,化惡為善,化迷為悟,化凡為聖;「化」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,提升一個人的境界。「諸群生」,諸是多的意思,一切也是多的意思。「一切」是一切國土、一切族群、一切宗教、一切文化;「諸」,是每一類裡都有許多眾生,都是如來出世教化的對象。從這個地方去看,佛陀的教學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」?主方神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的工作者。

 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第12-17-0421卷「如來自在出世間,教化一切諸群生,普示法門令悟入,悉使當成無上智。」)


五十、天堂與地獄

   有人問:「天主教講三道,佛法講六道,怎麼會通?」很簡單!一個廣說,一個略說;天堂代表善道,地獄代表惡道,問題就解決了!天堂是善道,善道有許多不同的等級,佛家講天堂有二十八層天,像我們同樣是人,而人的富貴貧賤不相同,有人是億萬財富,做帝王、做總統、做大臣,有人則是每天在外面討飯做乞丐,這是層次不一樣,天也是如此。

  為什麼不平等?因為心不平。到什麼時候心才平?成佛心就平了,真平等是在如來果地。等覺菩薩都不平等,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;那一品無明,各個等覺菩薩也不完全相同。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」,四十一是大分,每一品裡面還有高下不相等。這跟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,同是一班,考試名次從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,是同一個道理。佛經講得詳細,世間其他經教說得簡略,如此對照起來,我們就非常清楚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136集「覺支莊嚴故,常善覺悟一切諸法。」)


五一、天主教的默想

  大乘佛法的修學綱領: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」「禪那」譯為「靜慮」,又翻作「止觀」;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。天主教《玫瑰經》說「默想」,默就是止,想就是觀;但是他們說得沒有佛法清楚,因為「默想」如果錯會了意思,依舊落在心意識,想變成妄想。佛法不用「想」,用「觀」。觀與想差別何在?觀不用心意識,不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即是「想」。用意識去想,想聖賢的教誨、行為、德行,這是福德,不能超越三界;如果用觀,就能超越六道輪迴。

  大乘佛法修學的中心理念是離心意識參,它不是想、不是研究,是「參究」。參究是不用心意識,不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現在哲學稱「直覺」。佛法講得很多,但是真正會用的人不多,這個緣故何在?沒有放下自私自利。我常勸勉大家放下自私自利、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你就會用觀;會用觀,就能很快速得到定、慧。但是定、慧也有程度淺深不同,可以說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圓教佛果,就是定慧層次之不同,淺深廣狹有差別。所以,學無止境,不能滿足。

  東方聖人教人求學從謙虛入手。天主教的默想,首先就是謙虛,唯有謙才受益。覺得自己不行,才真正得到利益;如果自滿,覺得自己很行,別人都不如我,就什麼都學不到,所以從謙德開始。我們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,就知道它是正法,不是邪法,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有成就。如果他能離心意識來修默想,也能超越六道;但要是落在心意識,則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因此,默想功夫不相同,有淺深差別,但其方法、原理是正確的。

  (節錄自《十善業道經》第19-14-136集「覺支莊嚴故,常善覺悟一切諸法。」)


五二、回教的聖戰

  有人來問我,談到中東局勢很不安定,回教極端分子在鬧事。這個事情能不能解決?能。如何解決?讓那些回教徒講解《古蘭經》,深講、細講,極端分子就化解了。

  回教稱上帝為「阿拉」,這是阿拉伯語。阿拉沒有教他們走極端,沒有教他們去參戰、戰爭。《古蘭經》確實有講到「聖戰」,聖戰是什麼意思?外國人侵略我們的國家民族,我們奮勇抵抗,不是叫你去找別人麻煩。過去半個世紀,日本人侵略中國,中國發動的八年抗戰,那是聖戰,我們是抵抗侵略,我們沒有侵略別人。

  「伊斯蘭」這一句話是阿拉伯語,意思是「和平」。回教的宗旨、目的都是祈求和平,哪裡會發動戰爭?因此,只要這個經深講、細講,回教徒明白了,心中的仇恨、怨結就化解了。解決世間紛爭不是沒有道理,有道理的。沒有解不開的結,問題是一定要懂得癥結是如何產生的。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,首先要把病源找到,然後才能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。

  (節錄自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》12-34-03『於大眾中,廣現神變』)


五三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

  在我的心目當中,不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世間所有的宗教皆是神聖對人們的教育,即澳洲人所說的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」。我們可以說宗教確實就是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」,這樣來詮釋就不會扭曲了宗教。

  何謂「多元文化」?它不分國家,不分族類,不分宗教,真誠平等的教導。古代中國的孔老夫子有所謂「有教無類」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化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一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來自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信仰,都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學。為什麼?因為這是大公無私、真誠的教誨。教學的目的非常鮮明,教導我們離苦得樂。樂有究竟樂,苦而要斷得乾淨,才得究竟樂。苦跟樂,世間人很難辨別,於是許多人以苦為樂。譬如現在人們很喜歡運動,運動裡面有很多比賽、競賽,這是大家歡歡喜喜在一起活動。可是偏偏有人是贏,這個人贏了,別人都輸了,贏的人很高興,輸的人則很沮喪,哪來的快樂?真正的快樂是什麼?大家共同在一起玩,沒有輸、沒有贏,這是真正快樂!搞個輸贏就把人心情搞壞了,輸的人憤憤不平,三、四天情緒都穩定不下來,何必叫這些人受這麼多罪?這有什麼快樂?人與人之間,每天要同樂,同樂才是真正快樂,有等級就錯誤了。不平等就不清淨,不清淨就不真誠,真誠心沒有了。

  (節錄自《善財童子參學報告》12-40-02【欣求修習至究竟。】)


五四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

 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,用現代的眼光來看,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。他老人家有究竟圓滿的智慧,明瞭社會是多元的,由許多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信仰、不同的國家民族、各種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組成的。我們居住在一個社會上,如何能和睦相處、互相尊敬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做到世界大同?他知道政治、武力都達不到社會和諧、安定、繁榮的目標,所以捨棄王位,放棄政治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釋迦牟尼佛年輕時,武藝超群,他也放棄了。經濟與科學技術,也不能增進人民的幸福。雖然物質生活的水平提升了,但倫理道德幾乎完全喪失了。開發國家富而不安,沒有安全感,精神生活非常空虛。世尊明瞭解決這個問題,唯有教學。所以,他放下一切,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。不但以言教,而且是三輪教誨,三輪是「身、語、意」,無一不在教導一切眾生。他老人家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,最好的示範。

   (節錄自21-86)


五五、佛法是教育

  佛法是師道,佛法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「本師」,師是老師,根本的老師,佛陀教育創始的老師。我們自稱「弟子」,與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他老人家一生不單是言教,最難得的是身教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知道唯有教育,深化的教育,深是甚深,化是感化,幫助社會大眾破迷開悟,斷惡修善,轉凡成聖,這是他教學的三個目標、三個階段。

  (節錄自21-99)


宗教團結可以化解社會所有衝突

我們在斯里蘭卡發起,建一個佛教大學,建一個宗教大學,佛教大學為全世界培養佛教弘護人才,在家居士可以上這個學校。受過三皈五戒菩薩戒的在家居士,他們能夠講經說法,能夠擔任寺院的執事,護持佛法,所以他得要懂。

現在弘護都不懂,所以佛法衰了,衰到幾乎接近滅亡了。另外宗教要團結,宗教要回歸教育,宗教要互相學習,目的是化解宗教當中的矛盾,研究經典,取同捨異,化解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。

宗教團結起來,這股力量可以幫助社會化解所有衝突,人與人的衝突、族群跟族群的衝突、不同行業的衝突,帶動整個社會安定和諧。這一股力量要好好去運用它,所以辦世界宗教大學,目的在此地。

文章恭錄—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6集2014/01/01


宗教兩個字的意思

中國宗教兩個字的名詞非常好,世界上每一個宗教都要用這兩個字,來顯示它的宗旨。宗是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,教是教育、教學、教化,宗教兩個字連起來的意思,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學,尊崇的教化。我這十幾年在國際上,跟各個宗教往來,沒有一個宗教反對,都認為這個說法就是我們的宗教,都能接受,從這個地方建立宗教的共識。

提倡互相學習經典,每一個經典裡面都講,孝養父母,尊敬師長,每一個宗教都講仁愛和平,共同的理念,共同點要發揚光大,我們大家都遵守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。佛家講的四重戒,這四重戒每一個宗教都有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這個四條每一個宗教都講,所以這個四條是地球上所有宗教的共同戒律,根本戒。

宗教教育的發揚光大,對世界和平,化解衝突,化解誤會,有很大的幫助。人類只要是心行改善了,災難就沒有了。佛說得很好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災難是什麼?是不善的意念、不善的言行所感的。我們把不善改為純善,改為淨善,清淨的善心,清淨的善言善行,社會上的動亂沒有了化解了,人與人之間,自然敬愛,和睦相處。這個地球可以做到太平盛世,不是一個朝代,是全世界。宗教教育不能不提倡。

更希望科學跟宗教能夠融成一片,有這個趨勢,有這個可能。特別是大乘經典裡面,佛所說的許多宇宙的奧祕,都是現在科學家在探討的課題。他們得出的結論,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,讓這些科學家感到驚訝,佛是二千五百年以前說的,現在科學家最新的發現,原來佛在二千五百年之前,就講得很詳細了。

文章恭錄—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634集2014/02/25


世界族群宗教本來是一家

「世界族群宗教本來是一家」,可不可以毀謗?不可以,毀謗就錯了,決定不能毀謗。為什麼有這麼多教?如果是有神,有一個真神,真神在不同的地區,對著不同的根性,有不同的教學方法,都是正確的,都是救度眾生的。

現在的地球由於科技的發達,交通方便,資訊發達,地球變成一體了。我們如果要不認識一源,就會有競爭,就會有鬥爭,就會有戰爭,就會有毀滅。知道我們是一體,我們的心胸擴大了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我們能接納不同的說法。

也就是諸佛如來、一切神聖他們有圓滿的智慧,他們對於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,用不同方法來教導。讓社會得到安定和諧,人民過得幸福美滿,不會挑起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這是非常不仁道的事情,嚴重的罪惡。佛門大德教給我們互相讚歎。

文章恭錄-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40集2014/06/02


團結宗教的意義在哪裡?

圖文巴這個緣好像是成熟了,再加一把勁,他們能上軌道,那就是團結宗教。團結宗教的意義在哪裡?用宗教教育這個能力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唯有安定和平的社會,才能夠成就佛法;社會動亂,佛法不能夠紮根。我們今天比不上古人,原因在哪裡?第一個原因,古時候社會安定,社會安定,人心安定,容易成就;現在社會不安,亂了,我們心跟著亂,成就很難。

所以,能幫助這個社會安定和諧,這個要做,這是自利利他,自利是幫助佛法的建立、成長,利他是希望大家都能離苦得樂,回歸到安定和諧。要珍惜我們的緣分,我們遇到災難、遇到疑惑、遇到衝擊,你看,就有人提醒我們,這都是佛力加持、彌陀的加持。我們永遠要感恩,感恩世尊,感恩彌陀,感恩十方諸佛,感恩一切善友。

文恭錄自—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93集2014/10/16


宗教的核心是愛字

宗教是一門教育,人類不能缺少,湯恩比說得很好,文化是從宗教裡頭來的。人類最初有宗教,從宗教演變出文化,宗教要是沒有了,文化的根就沒有了。所以一定要認識宗教,要學習宗教,宗教什麼?宗教純淨純善純美,真善美慧。宗教教育教人愛人,真誠的愛人,平等的愛人,沒有分別的心愛人,這是宗教教育的核心。用今天人說的話,宗教的核心是愛字,它是真愛,它沒有條件,不附帶任何條件,真誠的愛心。你看宗教經典上,「神愛世人、上帝愛世人」,《古蘭經》「真主確實是仁慈的」,佛教裡面大慈大悲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佛教,要把它認清楚,沒有迷信。

迷信的崇拜那是早期一般人民沒有那麼高的智慧,看到大自然的現象,產生對自然的崇拜。聖人出現了,聖人就是有愛心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心地清淨平等,這就是開悟的條件,具足開悟的條件,不定什麼因緣他大徹大悟。這種人有,中國歷史上唐朝的惠能大師人所皆知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他愛他的母親,他愛世人,他愛大自然,他就具備了人性本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,給他開悟的機會,真開悟了。不定什麼緣,他是聽經,聽人家念《金剛經》,聽得津津有味,這麼開悟的。也是遇緣殊勝,遇到真正懂佛法的,真正愛護人才的,有人照顧,有人培養他,他成就了。

 

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72集2015/01/26


所有宗教沒有離開愛

慈心作善,回頭了,慈心是愛心,愛心比什麼都重要,所有宗教沒有離開愛的。所以我們這十幾年來在國際上團結宗教,用什麼?就用愛。有一年我在日本參加一次聯合國主導的和平會議,開會的地點在岡山。岡山我去過兩次,我對那個地方很熟悉,以後在那邊講過經。在那邊有一次還遇到一位基督教的牧師,石井牧師,他很年輕,也是大學教授。

我們在一起做了一次訪問,在電視台,好像當時播出有五十分鐘。他問了我十幾個問題,我樣樣給他解答,他很滿意。最後他說,好像沒有問題把你難倒。我說不敢當,我說我沒有這個本事,我知道的很有限,你所提出的剛好我還都能回答你,我希望你出的問題我不能解答。

他說好,我還有個問題,他說我們基督教心量比較小,不能包容別人,他說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我說這個問題在《聖經》裡頭。他說哪一段?我說《聖經》裡有沒有講到「神愛世人」?有;「上帝愛世人」,有。我說你這問題解決了。我跟他開玩笑,我說你知道嗎?上帝愛我不愛你。他兩個眼一瞪,怎麼會愛你不愛我?我說我愛世人,上帝也愛世人,我愛上帝又愛世人,所以上帝愛我。那你呢?你愛上帝不愛世人,所以上帝不愛你。我們都哈哈大笑。

然後我就告訴他,上帝的愛、神的愛從哪裡表現?抽象的,佛的慈悲也是抽象的,必須要我們的信徒、神職人員,把上帝的愛我們接受過來,代表上帝去愛世人,這就對了。他很同意我的看法。我說佛教慈悲亦如是,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我們求生淨土的人沒有大慈大悲,不愛世人,將來能不能到極樂世界?去不了,一個道理。所以,如何能保證我們能去極樂世界?把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,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能不去嗎?決定去了,這個才是重要的大事。

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78集2015/02/09


全宇宙跟我們什麼關係?一體,都是自性生的

「又經云: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」這實在說是我們自性的妙用,真如、自性是一體。所以整個宇宙跟我們的關係,這一定要知道,不能不知道。知道,學佛容易;不知道,學佛困難。如果不知道,常常念著六祖能大師最後那句話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萬法就是全宇宙,全宇宙跟我們什麼關係?一體,都是自性生的,能生萬法,我這個身也是萬法之一。一體就好辦了,為什麼?一體,性德裡面的第一德,現在人講愛,愛是性德,自性裡本有的。佛法不講愛,別的宗教講愛,你看「神愛世人」、「上帝愛世人」、「真主確實是仁慈的」,佛家「大慈大悲」,這能現出來。為什麼?這個愛是平等的,就像我們愛護自己的眼睛,愛護自己的耳朵,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,沒有條件、沒有分別去愛一切眾生,神聖的愛,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愛。

如果人人不但是學佛,只要是信宗教,都是一家人,都是一體。為什麼?每個宗教都講到,沒有佛法講得這麼透徹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這個算佛教是第一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,我們把這一句引用說,應以基督身得度者,他就現耶穌,你不能說耶穌不是阿彌陀佛,是,我們那個界限就沒有了。回教他們稱阿拉,他們稱上帝是阿拉,應以阿拉身得度者,即現阿拉身而為說法。這裡頭有障礙嗎?沒有。

所以我跟這些宗教往來,我送給他們的一句話,「眾神一體」,無論哪個宗教,你們的神是一體;「宗教一家」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能團結,我們是一家人。一家人最重要的,要照顧,他有困難的時候找我,大概現在最多的就是財務方面,他要建一個學校缺錢,要辦一個醫療,費用不夠,他來找我,我都給他,而且數量都不少。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佛門弟子知道我幹這些事情,有人來跟我講:法師,我們信徒的錢來得也不簡單,你怎麼都給外道?我就問他:他們辦學校,我們要不要辦?要;他們搞醫療診所要不要做?要。我說他們搞,我們投資,那裡頭有我們一分,好事,不是壞事。他們去做,我們財力在後面支持他,讓他做得更好。是一不是二,不要在這裡分,在這個地方分是妄想分別執著。

整個世界上宗教都變成一家人,宗教裡面的矛盾沒有了,宗教戰爭沒有了,宗教衝突沒有了,你說這世界多好!你願意看到現在伊斯蘭教這些衝突發生嗎?這些人肉炸彈,那都是對宗教誤會了,認為他那個神是真神,別的神都是假神,他不知道事實真相,他做錯了。不但這些神跟我們是一體,所有這些畜生跟我們是不是一體?一體還能吃牠的肉嗎?一體能害牠嗎?樹木花草跟我們一體,你還能在叢林裡面放火嗎?你決定不幹火燒山的事情。一體好!一體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不知道,我知道。他有分別執著,我要原諒他,他還沒有到我這個境界,他要到我這個境界跟我一樣,沒有兩樣。

文摘恭錄—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3集2016/4/17


做到見和同解,世界就太平了

六和敬裡頭頭一個,見和同解,我們大家對許許多多問題,要同樣的看法,同樣的想法,這是指什麼?宗教與宗教。我們能做到見和同解,世界就太平了,為什麼?宗教能夠互相包容,能夠互助合作,共同來完成化解鬥爭,促進社會安定和諧,這叫神真正愛世人。如果叫我們毀謗別的宗教,這個世界人心不安,這不是神愛世人。神愛世人,沒有說分別宗教,沒有說分別族群,無論哪個族群,無論哪個宗教,都是世人,都要愛,那才像個樣子。所以宗教一定要團結,宗教團結,是神愛世人的真正的表現。在佛教裡頭,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有這樣的話,要對其他宗教尊重,不但尊重還要供養,這看看佛的心量。為什麼?憐憫苦難眾生,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,和諧才能做到。不和做不到,只有加深痛苦,加重痛苦,那就錯了,跟神、跟上帝、跟佛菩薩的意願完全相反了,這怎麼可以!所以宗教要團結,宗教要成為一家人,世界宗教是一家。

文摘恭錄自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66集


宗教回歸教育

宗教教育的定義一定要清楚,避免大家懷疑。宗教教育,依照中國文字,宗,它有主要、重要、尊崇三個意思;教,也有三樁事,教育、教學、教化,所以宗教兩個字,中國文字是說什麼?它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它是人類重要的教學,它是人類尊崇的教化。用什麼方法來把現前這個社會混亂化解,把這個世界帶向幸福和平,要用什麼?老祖宗教給我們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無論幹什麼都要把教育擺在第一。那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,是最好的教育,不能丟掉,趕快找回來,宗教回歸教育。

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,你看都是偉大的教育家,他們都有能力做一樁大事,但是他們選擇的都是教育,他沒有選擇企業,他沒有選擇從政,他選擇教育。孔老夫子選擇是教育,釋迦牟尼佛選擇的是教育,你仔細看看,哪一個宗教的創始人不是搞教育起家的?

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這八個字重要!我們今天要化解世界的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還是要靠教育。什麼教育?宗教教育、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聖賢教育。這個世界能夠回歸大治,能夠回歸盛世太平。
文摘恭錄自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77集2016/10/4


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

「禮義都合」,這一句重要,重要什麼?我們這種教學,對不同的文化都能合,都可以合作,不同的族群都可以合作,不同宗教信仰也可以合作。有禮有義,禮義把我們統合了。宗教要統一,用什麼?禮義都合,各個歡喜,沒有反對的。下面講,「仁義禮智信,世間道德也。」「但此二字」,你看,「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」,這是念老真實智慧,「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。所發之願,必須與之相契,始能為當時社會之所容,方能宏揚教義,普利眾生」。所以我們今天講佛經,基督教徒來聽,點頭,伊斯蘭信徒來聽也點頭,都說好!他們的阿訇、主教來給我們講他們的經典,我們聽了之後也點頭。

最近這個十幾年,我從一九九九年,我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,把新加坡的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,就這個經文。我們主張,宗教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宗教回歸教育,而且互相學習,我學我的經,我還學他們的經典,不學他們經典就很難合作。一定要融入,互相融入,讓宗教裡頭不產生矛盾,沒有衝突,宗教就變成一家。我們提倡,宗教裡頭都有崇拜一個神,我就用了這個,眾神一體。基督教的天主、耶穌,伊斯蘭教的真主、阿訇,每個宗教的創始人,他們崇敬的神明,我的主張是「眾神一體」,都是一個神的化身,「宗教一家,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」。

我在馬來西亞,老首相馬哈迪我們是老朋友了,十幾年的交情。我記得我早年,我們認識還沒多久的時候,我送他一張千手觀音。有很多人看到,你怎麼敢送這個東西給他?我說我講解給他聽,你看千手觀音,頭上畫了三十二個頭,你們有沒有看到三十二個頭的人?沒有這種人。這個畫是什麼?表法,代表神有這個神通,有這個能力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你喜歡佛他現佛身,你喜歡菩薩他現菩薩身,你喜歡上帝他就現上帝身,你喜歡天主他就現天主身。你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身,滿你的願,外面形相不同,裡面是相同的。

所以任何宗教經典,你細心去觀察、去研究,大同小異,同的部分要佔百分之八十。它是不是一個人說的?是啊!不同地方是什麼?生活習慣不相同,風俗不相同,禮儀不相同,這個我們把它融會貫通就行了。經上講的道理,原理原則完全相同,我們要重視這一點。宗教可以團結,宗教應該團結,而且宗教團結的時候辦事好辦。為什麼?每個宗教都有很多信徒,我說這是宗教的潛勢力,要是會用的話,足以可以達到世界和平;不會用,用錯了,搞宗教戰爭,那是任何一個經典裡都沒有的,沒有宗教主張殺人、戰爭的,沒有。

伊斯蘭教裡頭有聖戰,聖戰什麼意思?哈比哈山長老,也是我的老朋友,伊斯蘭教的長老,他替我查,查阿拉伯原文的《古蘭經》。查出來之後,他不懂中文,他用英文翻出來的,翻這一段,我們一看無量的歡喜,「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」,叫做聖戰。就跟佛經裡面阿羅漢的殺賊一樣,阿羅漢是不是去開戒去殺人,不是,那個賊是什麼?煩惱是賊,貪瞋痴慢疑是賊,要把它殺掉。《古蘭經》的聖戰也是這個意思,跟佛教完全相同。所以,不能錯會意思,錯會意思就被人利用了,應當在經文裡頭正確的意思找出來。

所以大家要學經典,一定要以經典為依靠,以經典為學習的課本,我們才能真正進入聖賢境界。我想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佛菩薩的化身,連中國孔孟老莊、文武周公,都是佛菩薩應化在中國,他們講的完全相同。各人生在不同的時代,還有沒有見過面的,孔子跟老子見過面,跟文武周公就沒見過面。所以,談話當中、教學當中,對象不一樣,說法不相同,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,我們才能夠真正把聖賢教育學好,我們繼承下來教給後人,我們也要想辦法把它教好,這就對了。

文摘恭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第385集2016/10/22


文明是從宗教衍生

在全世界,自古至今,生為中國人是有幸,是很有福報,沒有福報,你不會生長在中國。為什麼?中國聖人多,儒釋道三教聖人。有人講,地球上五千年來曾經發生過二十多種文明,現在都不存在了,現在存在只有一家,中國的古文明。為什麼中國文明還在?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話,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是一個歷史哲學家,他告訴我們:人類的歷史是先有宗教後有文明,文明是從宗教衍生出來的,凡是沒有宗教做根本的文明,很難延續到三百年,也就是二百年、三百年它就衰了,就沒有了。那我們就明白了,中國文明何以五千年到今天還存在,因為中國有三個宗教支持,其他的是一個宗教,沒有像中國,中國有儒釋道這三個宗教。

宗教這兩個字的意思要搞清楚,很多人不知道,認為宗教就是迷信,錯了。宗教這兩個字的意思,我們查字典,字典上解釋得清清楚楚。宗是什麼意思?宗有三個意思:第一個是主要的,第二個重要的,第三個尊崇的,尊重、崇高,這三個意思。教也有三個意思:教育,教學,教化。這兩個字合起來,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學,尊崇的教化。怎麼會跟迷信掛鉤?哪有這種道理!完全歪曲了。如果再加兩個字,你就更清楚: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完全明白了,宗教是人類重要的教學,宗教是人類尊崇的教化。

文摘恭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第406集2016/12/25


宗教要回歸教育

宗教要回歸教育,宗教要互相學習,宗教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文化是從宗教衍生的,也就是說,先有宗教,後有文化。沒有宗教的文化壽命都很短,這個地球上有史以來,曾經發生過二十多種文明,現在都沒有了,只剩下中國一個。那我們套湯恩比的話來說,中國文明為什麼會延長到現在?它有三個宗教支持它,儒釋道。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這個文明它不會消失。如果儒釋道成了問題,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也會受災難,也會消失。這是一樁大事,是一樁非常可怕的事情,我們決定不能讓它中斷。所以我鼓勵年輕人,希望宗教要辦宗教大學,面對全世界,或者對一個國家地區。

宗教能團結,我們有這個經驗。團結在什麼基礎上?仁慈博愛。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,基督教的《聖經》,上帝愛世人,神愛世人,講多少遍?《古蘭經》,真主確實是仁慈的。佛教大慈大悲。你去看每一個宗教的經典,你都能看到愛,看到慈悲,所以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核心價值觀,它當然可以團結,應當互相學習。希望宗教能化解一切衝突,促進世界安定和諧,這是宗教教學的宗旨,我們努力奮鬥的一個目標,而且已經做出模樣出來了。英國漢學院,也幫助西方宗教團結,宗教是一家人,宗教教育是人類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我們終極的目標,希望世界走向大同,人人都懂得因果教育。

文摘恭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第411集2017/1/1


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e-mail: amtb@amtb.tw